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会宁 消费扶贫“火”了特色产业

 2020/09/07/ 08:49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俞树红

会宁 消费扶贫“火”了特色产业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俞树红

  会宁是农业大县,农产品十分丰富,被中国特产之乡委员会命名为“中国小杂粮之乡”“中国亚麻之乡”“中国肉羊之乡”。如何让这些“山货”出山进城变商品,增加农民收入,壮大特色产业,是近年来会宁各级政府扶贫攻坚的主要任务。

  9月2日,“白银市全媒体集中宣传讲好白银故事”采访团记者走进会宁,探访消费扶贫带动“山货”走俏,做大特色产业脱贫新路子。

  消费扶贫是社会各界通过消费来自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一种扶贫方式,是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

  “这些土豆包装有3斤、5斤、10斤三种,网上包邮价格分别为9.9元、12.9元、19.9元,这两天已发货9吨。”会宁县物流配送中心主任康成军指着包装箱说,今年土豆刚开始挖,“十一”过后大面积开挖,在会宁扶贫馆卖得火暴,想不到一斤五六毛钱没人收购的“洋芋蛋”变成了“金蛋蛋”。去年网上销售土豆20万件,200多吨,预计今年比去年更好。

  会宁是央企中投公司定点帮扶县,康成军指的会宁扶贫馆正是中投公司为帮扶会宁、2018年探索消费扶贫而开设的“中投扶贫专区·会宁扶贫馆”。

  近年来,中投系统将“电商+消费扶贫”作为撬动对口帮扶会宁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搭建了京东“中投扶贫专区·会宁扶贫馆”、中投会宁扶贫馆两个线上线下扶贫体验馆。

  中投公司要求本系统单位食堂从网上集中批量采购会宁农特产品,并动员员工积极从网上购买。尤其通过京东商城庞大的消费群体和可靠的物流体系,带动社会消费扶贫,极大提升了会宁农产品的知名度。

  “过去扁豆一斤1元卖不动,现在网上一斤3元成了抢手货。我家养蜂20箱,蜂蜜一斤80元,全从网上销售出去……” 丁家沟镇马岔村赵岔社脱贫贫困户康建英一连串说出了消费扶贫带来的好处。

  “消费扶贫真正带动了农民种植小杂粮的积极性,良谷产品在会宁扶贫馆十分走俏。今年合作社加工生产的良谷已销售80万元,下半年预计还能销售50万元。”会宁县祥泽小杂粮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华深有感触地说。

  陇禾轩电商工作人员郭振东从电脑上打开“中投扶贫专区·会宁扶贫馆”,网上清楚地显示——截至2020年9月2日,销售农产品累计5459759元。

  会宁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主任吴强介绍,电商扶贫及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开展以来,借助中央定点帮扶、东西部扶贫协作政策东风,县上加强与中投公司、天津市和平区协作力度,成功打造了京东“中投扶贫专区·会宁扶贫馆”、苏宁易购会宁扶贫馆等线上销售平台和中投会宁扶贫馆、天津和平区会宁扶贫特产馆等线下展销平台,上半年销售农产品2461万元,其中中投系统帮扶销售700万元,东西部扶贫协作天津市和平区消费1761万元。

  在会宁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农产品展示馆,一件件包装精致的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应接不暇。苦荞、良谷小米、会宁藜麦、亚麻油、牛羊肉等十多个系列,100多种网货产品。

  “通过打造线上线下两个平台,会宁优质特色农产品走出深山,迈向市场,促进了‘电商+消费扶贫’的深度融合,拓展了农产品外销渠道,提振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助推特色产业发展。”吴强说。

  为做好消费扶贫,会宁县28个乡镇设立电子商务服务站,258个村设立电子商务服务点,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村电子商务服务点达到130个,彻底打通了乡村物流“最后一公里”瓶颈,方便群众网上销售农产品。

  2019年,天津市和平区与会宁县签订“1+6”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协议以来,双方多次组织相关单位、企业互访,开展消费扶贫对接活动,引进天津2家企业在会宁落地,销售会宁农产品1982.99万元。

  去年6月,申万宏源公司发挥客户资源优势,协调中国联通对会宁开展消费扶贫,将会宁农产品列入联通沃支付扶贫商城,帮助销售会宁农产品10多万元。为扩大会宁农特产品在中投系统的知名度,申万宏源公司在北京、上海中投系统内食堂举办了“会宁美食节”。尤其是2019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申万宏源公司结合会宁农特产品特点,打造订制了小杂粮、中药材等礼盒,作为申万宏源业务营销礼品,反响空前。

  “2019年,全县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实现3.91亿元,其中网络零售总额3亿元,消费扶贫交易额超过0.35亿元,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960户4525人。”吴强说,2020 年上半年,会宁县电子商务交易总额 2 亿元,其中网络零售总额 1.5 亿元,农村网络交易额 0.5 亿元。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