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省外媒体看甘肃

【央广网】古宅的新生

 2020/09/11/ 17:48 来源:央广网 记者孟永辉 王妍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古宅的新生

  央广网天水9月11日消息(记者孟永辉 王妍)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甘肃省天水市,拥有8000多年的文明史,文物古迹众多,明清时期形成的“五城连珠”格局至今仍被沿用,一座座古建民居藏于其中,古风犹存。

  近年来,当地通过综合保护与开发,活化利用古民居,使得古城迎来“新生”。传承2000多年的非遗技艺——天水雕漆,也在一代代“守艺”人中有序传承,再谱新曲。《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9月11人推出:古宅的新生。

张晓军在辟出东西两间厢房展示雕漆作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王妍 摄)

  古巷幽深,庭院宽敞,花木扶疏,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叫醒了鸟儿,也打在天水一院院古民居的青砖黛瓦上。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张晓军的家毗邻天水伏羲庙,那是我国西北地区著名古建筑群之一。走在家门前的路上,参天的古柏、连片的明清建筑群仿佛将人带回明清时期。但在张晓军的记忆中,这里曾经是塌墙烂院的聚集地,城里脏乱差的代表。张晓军说:“以前这个院子看不出来这个园子,都被盖的临时房全部给占满了,没有样子,如果一下雨,园子里全是水。”

张晓军展示的雕漆作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王妍 摄)

  前些年,当地政府对伏羲城片区实施整体改造,接入市政排水系统,设计与古建筑融为一体的风格全貌,这让张晓军和邻居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天水古城综合保护与利用项目现状图(央广网发 天水市委宣传部供图)

  2016年,当地又启动了天水古城西关片区综合保护与利用项目,西关迎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修复。不过改变殊为不易。岁月更迭,不少院落几经易主,常常挤着十多户居民,每户又在狭小逼仄的空间里挤着三四代人,这是老宅里最常见的状况。

  天水市名城保护有限责任公司征收安置部部长刘杰说,当地依据棚户区改造项目,落实市区两级政府征收方案以及各种优惠政策。搬进了敞亮楼房的大伙儿生活质量提高了,古宅也因此得以恢复曾经的古韵。刘杰介绍:“现在乔迁新居了,咱们对西关片区的拆迁提供了五个地方的安置房,为每一户人量身打造,1:1.51到1:2.61,通过征收把他们安置到保障房里面,安居才能乐业。”

  随着西关片区综合保护与利用项目的不断推进,229座院落将得到最大限度的修缮与利用。越来越多凋敝的老宅迎来新生。

修缮一新的古民居(央广网发 天水市委宣传部供图)

  2005年6月,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在纽约公布了2006年世界百大濒临危险的文化遗址,中国有六处遗址榜上有名,天水的古楼群建筑名列其中。在天水市古建筑专家赵昌荣看来,保护和修缮古民居可以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赵昌荣说:“我们天水历史非常悠久,原来是五城相接,现在依然五城的格局还存在着,元明清包括民国四个时代的东西都在这有。要修复这一个院子,就是按照那个时代的风格再来还原它。修复一个古民居,比做一个古民居难得多,绝对不能随心所欲,这一定要做到。”

  古民居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展现地,也是古老非遗技艺的肇始地,“天水雕漆”就发源于这里。在古韵悠悠的民居中长大,张晓军打小就爱上了传统雕漆工艺,对自家的老物件也是如数家珍。1995年大学毕业后,他回到热爱的家乡,进入当时的天水雕漆工艺厂工作。他说,自己经历了雕漆工艺最艰难的时期,也亲身见证了它的复苏。“由于产品单一单调,主要是做沙发桌、屏风等家具比较多。挺贵的,所以好多老百姓就买不起了,厂子举步维艰,生意各方面越来越差。”

贾怡堃正在上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王妍 摄)

  在张晓军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天水雕漆技艺在制作大件家具的基础上,新增了品种繁多的首饰收纳盒、食盒、装饰画等工艺品,精美的传统手艺加上亲民的价格迅速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34岁的贾怡堃师从张晓军多年,在他的手中,每一件脱胎漆器又被赋予了新的诠释,成为一物一义的文化载体。贾怡堃说:“漆的魅力比较吸引我,一件器物,从头到尾它要经过上百个环节,纯天然大漆你也知道,咱们最早7000年的河姆渡时期的朱漆碗,挖出来以后,它红色的漆还是光彩照人的。传承经典的东西,长长久久。”

  贾怡堃制作的雕漆作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王妍 摄)

  如今,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这门古老技艺,张晓军腾出东、西两间厢房,敞开小院的大门,向八方游客展示着各式各样的雕漆作品。在他看来,文创的精髓就在于如何更好地传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他说:“文创作品一定要把当地的地域文化加入你的作品里边,一个是文化、一个是工艺、一个是实用性。比如咱们天水的伏羲文化,还有女娲,我正在做一个倒流香的香台,还是雕漆工艺,老百姓花个小钱就能买到。(雕漆)工艺从天水传下来将近2000年了,我们把这个工艺传承下去。”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