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重情义 好老师捐资葬学生 守信用 十二载后感恩还钱

 2020/09/30/ 16:53 来源:兰州新闻网 记者 周晓菲

  2020年9月29日上午,甘肃省广播电视学校的老师解凯的手机突然响了,看号码,是从酒泉市金塔县打来的。 电话里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开口便说:“解老师,我们家欠你的钱,你把卡号给我。”

  解凯吓了一跳,如今只听到要求向别人卡上打钱的骗局,难不成这骗局又升级了?只听女人又说:“我是你的学生张艳珍的嫂子刘雪梅,当年是你帮了我们,现在我们的日子好了,艳珍的父母一直惦记着,要把这个情还上。”

  听女人这么一说,解凯想起来了,这原是12年前的一桩旧事。

  2008年腊月二十七这天,刚刚从甘肃省广播电视学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一年多的张艳珍在兰州打工,突遭不幸,在出租屋内,煤气中毒,被送往甘肃省第三人民医院抢救。因为解老师曾介绍张艳珍去酒泉电视台实习过,张家父母有他的电话,虽然解老师只是她的代课老师,但是遇到这样的大事,在兰州举目无亲张家父母只好求助于解老师。

  当解老师赶到医院,学生已经去世。看着因为抢救,衣裤被剪得稀烂的学生,解老师一阵心酸,赶快买了一套新衣,又叫了艳珍的同学,给她穿上了短晢人生中最后一套衣服。

  等到晚上10点多,张家全家人才赶到兰州,因为他家是特困户,又刚从静宁移民到金塔,张家人在村里无亲无故,借不到钱,一家人只带了几百块钱。这点钱只够一家人在兰州的几天的吃住,怎么能够办理艳珍的后事呢?

  看着呐呐无语的张家父母,解老师轻叹一口气,默默拿出3000块钱,这差不多是他一个月的工资,张罗了艳珍的后事。张家父亲最后离开时,差点脆在年纪相仿的解老师面前,被解老师一把扶住。朴质的农民,不会说很多感激的话,只是流着泪,实诚地说,如果我有了钱,一定要把这钱还上。

  12载光阴荏苒,解老师早已将这件事忘于脑后。可在张家父母,报恩还钱的事,却从未放下,一直沉甸甸地压在了他们的心头。

  随着儿女的长大成人,甘肃省的精准脱贫政策的扶持,当年的特困户,日子一天一天地好起来。儿子有了工作,成了家。老俩口也盖起了新房,手头有了余钱。可以实现12年前的承诺,可以回报恩人,了结这个心愿了。

  老俩口叫来了儿媳妇刘雪梅,嘱托她一定要找到解老师,把当年为女儿垫付的丧葬钱还掉。12年的岁月,很多事情早已物事人非了,解老师还在学校吗?刘雪梅从酒泉电视台经过碾转打听,终于要到了解老师的电话。于是便有了文中开头的对白。

  听到刘雪梅的讲述,解老师也很感动,12年过去了,他早就忘了这事,没想到张家父母还惦记着,生活好了,就想找到他还钱。可是解老师却拒绝了本应该收回的这笔钱,他告诉刘雪梅,当年拿出这笔钱时,就没想着要拿回来,现在就更不能要了,好歹他和艳珍师生一场,这笔钱就留给张家父母养老用吧。

  3000元,并不是一笔大数字,却是老师重情义,行善举的见证,而学生父母又记着这份恩情,十二年后又找到老师,归还这笔钱,也是知恩报德、重承诺、守信用的作为。

  事情传到了学校,校长姚旭东说,虽然解老师的善举,我们是第一次听到,但是根据解老师多年以善为本的人品,这件事绝非偶然,而且长期以来,广播电视学校就有这样的传统:老师对待困难的学生,都会在学习、生活方面给予帮助。就是学生毕业后,师生仍然会保持联系,如果学生有什么困难,老师都会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他们。

  今年57岁的解凯毕业于兰州大学,在甘肃省广播电视学校工作了18 年。18年中,他帮助过的学生,他自已都记不住了。2018年,他买帽子、买手套、买书包对口支助榆中北山的孩子们;2019年,当他的母校110周年校庆时,他又拿出半生收藏,共计220件文物,捐献给学校,成立了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解凯文物陈列室”,让学历史的孩子,终于不再囿于书本的知识,而能对历史有更多的感性认识。

  对于这一切,当记者采访时,解凯并不过于表白,只是说,始于本心而已。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周晓菲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