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本网原创

【第二届中国节水论坛】从大禹治水到数字化,这场节水灌溉论坛畅谈千年

 2020/10/11/ 16:49 来源:新甘肃·每日甘肃网 记者王占东

第二届中国节水论坛“节水技术创新与灌区现代化”专题论坛在兰州举行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王占东

  “今天,传承大禹治水历史文化和智慧的大禹节水集团来了,都江堰的管理方嘉宾也来了!节水与灌溉领域的前沿专家相聚兰州,围绕节水技术创新与灌区现代化展开对话交流,意义重大!”

  10月10日下午,第二届中国节水论坛里的“节水技术创新与灌区现代化”专题论坛在甘肃大剧院举行。出席该论坛的甘肃省科技厅副厅长在致辞中表达了对本次论坛的祝贺与期待。

  “灌区现代化是对灌溉系统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其目的是提高资源——水、土、劳动力、经济、环境资源的利用率,并提高对用水户的供水服务水平。”论坛一开始,国际灌溉与排水委员会终身名誉主席、大禹节水集团首席科学家、大禹研究院院长高占义就直奔主题地展开了“灌区现代化与智慧灌区”的话题,系统化的思维更是闪耀着传承和创新大禹治水疏导理念的光芒。

  高占义指出:“对灌区工程进行精细化、高效化管理需要从水源输配系统和用水户全方位系统考虑。这也需要展开合作交流,实现共赢。”

  这些观点引起现场专家的共鸣。

  而同样通过因势利导造福当时、泽被后世、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都江堰,更是研讨节水与灌区必须探讨的范例。

  “都江堰建于公元前256年,距今已有2276年历史。都江堰灌区是全国灌溉面积最大的特大型灌区,灌溉成都市7市37县(市、区)的1091万亩农田,并为灌区提供生活、生产和生态供水。2000年和2018年,都江堰先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目录。”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党委书记、副局长杨斌一开口,即让与会者再次为都江堰而震撼。

  不过,杨斌却指出,目前都江堰灌区水资源存在三个不利条件:一是灌区水资源总量不足,都江堰灌区人均水资源仅为406m³,属于极度缺水区;二是灌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枯水期岷江上游来水不足全年的25%,在春灌高峰时期和岁修季节,水资源供需紧缺局面十分突出;三是岷江来水量呈长期下降趋势。20世纪,岷江年径流量下降了近30亿m³,本世纪岷江流量继续呈下降趋势,近二十年岷江来水量减少了近7亿m³。因此,节约用水是治蜀兴川新形势的现实需求。

  杨斌提出,要多措并举,努力推进现代化节水型灌区建设。他以都江堰发展为例,提出五点建议:建立健全节约用水体制机制,完善节水型灌区顶层设计;推进都江堰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夯实节水型灌区工程基础;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引领带动作用,提高节水型灌区技术含量;充分发挥价格杠杆调节功能,以经济规律促进节水;实施政府主导下的社会节水行动,为节水型灌区建设凝聚合力。

  针对节水,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所所长李益农则提出了数字灌区建设理念与实现途径。他指出,数字灌区的理念是从硬件设备为主转变为设备加技术方法,从静态信息展示转变为动态决策过程,从数据存储转变为数字驱动的管理模式。

  李益农认为,建设数字灌区要以通道互联物理网为基础,以需求驱动的数据网为支撑,以实时仿真的模拟网为核心,以业务导向的决策网为灵魂,以四网合一的完整体系为关键,打通供需两端、决策调控、日常调度、应急处置和管理支撑,探索数字灌区的实现途径和样板。

  江苏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李红指出,科技创新是绿色高效节水灌溉装备研发的关键,在研发装备时,既要追求节水性能,也要关注农村劳动力减少趋势,让装备体现节约劳力的性能。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培岭进而展望了节水灌溉新技术的发展。

  吉林省墒情监测中心研究员辛玉琛则以自身研究为例分享了怎样才能实现墒情监测自动化。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所副所长龚时宏以《一种促进地下滴灌出苗的开沟播种新技术》为题,讲述了赤峰市沟播玉米节水的经验。

  河海大学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陈以农业工程师的伦理视角,梳理了人水和谐共生的历史、理念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提出应该自觉遵循人水和谐共生理念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呼吁。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和支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院长胡笑涛以《智慧农业水利关键技术及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为题,提出了未来农业水利人才的培养展望。

  论坛上,来自国内的专家学者围绕“节水技术创新与灌区现代化”主题分享了该领域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为世界展现了一幅人类探索节水与灌溉的深远画卷。

论坛上,江苏大学还与大禹节水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