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甘肃省脱贫攻坚县(区)宣传周·静宁】向小康生活迈进——静宁县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2020/10/12/ 03:33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蹇勇德 左玉丽 杜雪琴 曹立萍 朱宇鲲

  抓党建

  脱贫有“引擎”

  修葺一新的文化墙,整齐排列的太阳能路灯,平整的水泥硬化路,文娱设施配齐的广场,功能室齐全的村部……这要在以前,没有人会相信静宁县原安镇这么美。

  原安镇位于静宁县最北端,境内沟壑纵横,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发,是一个典型的高寒干旱的贫困山区。2014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户2198户9278人,贫困发生率为59.79%,是全省40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

  近年来,原安镇党委坚持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把党建活力转化为攻坚动力,按照“党建+”思路,深入推进产业党建工作,2019年10月成立中共原安镇产业扶贫开发有限公司委员会,同步组建红牛、土蜂、食用菌和果业4个党支部,将党的建设工作延伸到产业链条上,探索走出“产业链上建支部,党员示范带民富”的新路子。

  “我们先从调整镇党委班子入手,挑选了一批能干事创业、有责任担当的精兵强将,使适岗干部的整体年龄趋于年轻化,在调整干部的过程中进一步厘清责任分工。”静宁县原安镇党委书记万德强说,最近几年来,原安镇共调整加强村班子13个、选拔16名党员致富带头人进入村“两委”班子。

  有了一支能打胜仗的队伍后,原安镇不断提升整体功能,实行镇干部带班、村干部轮流坐班制度,打造便民的“一站式”全程服务代理代办,畅通联系服务贫困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通过健全产业党建体系、抓实产业党建工作,原安镇构建形成了“党组织指导监督国有平台公司、国有平台公司引进扶持培育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合作社吸纳农户、把农户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发展成党员、党员聚集建立党组织”的党建+产业“七环体系”,真正做到了产业发展到哪里、专业合作组织就延伸到哪里、党组织的管理服务就跟进到哪里。

  现在,红牛产业党支部带动全镇发展养牛1.3万头,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牛存栏9450头;土蜂产业党支部集中养殖土蜂1000箱,当年实现产值150万元;食用菌产业党支部2019年生产香菇菌棒30万株,带动承包菌棚、劳务用工的群众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果品产业党支部有效解决了年年栽树不见树、户户种园无收益的现状。原安镇呈现出“党建引领脱贫、产业遍地开花”的良好发展局面。

  近年来,静宁县融合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全面推行“党建+”引领脱贫攻坚模式,建立产业党组织462个,村党支部领办专业合作社333个,在扶贫车间建立联合党支部12个,通过带班子强队伍、带群众强主体、带发展强产业、带真情强服务、带新风强治理的“五带五强”工作法,帮带贫困户1.2万户。

  “我县大力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推行专职化村干部151名,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286名,选派241名村党组织书记择优兼任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静宁县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强产业

  脱贫有抓手

  秋天来了!已经摘掉套袋的苹果挂满枝头,沐浴着初秋温和的阳光。

  “这可是我们的金果果哩!”

  果园里,静宁县余湾乡王坪村果农王红星正小心翼翼地为苹果摘袋。

  王红星家种果树已经有20年了,以前,父母靠着种苹果养大他们弟兄二人;现在,他继续靠着种苹果,供两个孩子上学,过上好日子。

  在静宁,像王红星家这样靠着种苹果脱贫致富的家庭很多。

  1988年开始,静宁县推动苹果产业发展至今,全县22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中有112个发展为果品专业村,苹果产业已经成为静宁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以苹果产业一元主导,静宁县打破行政界线,串点连线成片,贯穿静秦公路主线,扶持贫困户新植果园11.2万亩,建成苹果产业脱贫示范带50万亩,辐射雷大、余湾等中南部10乡镇,涉及贫困户4.6万人,人均果品收入1.5万元。

  一个个看似小小的苹果,已在裂变释放出巨大的效应。目前,静宁已形成种苗繁育、技术推广、贮藏运输、加工增值的苹果产业链,培育、带动果品相关企业160多家,全县果品年贮藏能力达到52万吨,年加工转化能力12万吨,纸箱年生产能力3.1亿平方米。

  静宁县因地制宜,立足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目标,以打造南部“十乡百村”优质苹果生产示范区、西北部肉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区、葫芦河流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葫芦河流域现代果品高新技术示范区、农商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生态立体寒旱农业发展示范区6个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区为统领,形成了苹果产业一元主导、肉牛产业支撑崛起、生态产业交融覆盖、劳务产业并行互补的多元产业格局。

  萬众牧业是静宁县甘沟镇利用原祁川村废弃牛场的资源,投资资金600万元建成的红牛超市,投产运行后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分散养殖红牛500余头,培育10头以上养殖大户3户,同时吸纳5户贫困户到超市务工。

  甘沟镇对全镇饲养基础母牛的844户奖补81.6万元,对新增基础母牛养殖的300户奖补201.3万元,对新建暖棚户奖补198户79.2万元,对平凉红牛见犊补母的75户养殖户补助7.8万元。牛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群众脱贫的重要产业。

  静宁县积极推行“补助建棚、贷款养牛、母牛补贴、购牛奖补”扶持政策和户托社养、公司代养、农户自养“三养”模式,组建成立雄康牧业“基础母牛超市”,县财政列支1000万元实施红牛产业片带开发工程,建成原安、灵芝等示范乡镇和界石铺崔岔等30个示范村,全县肉牛饲养量达到13.1万头,规模效益显著提升。

  “我们还因地制宜开发薯菜、食用菌、小杂粮等优势产业,每年发展旱作农业85万亩,建成小杂粮优质生产示范基地1.26万亩,促进了经济生态融合发展。”静宁县扶贫办有关负责人表示。

  在产业发展中,静宁县全面推进扶贫产业全覆盖、到户扶持全覆盖和技术服务全覆盖,制定出台了苹果、牛等17类种养业奖补办法,发展以果品为主导产业的贫困村112个,以养牛为主导产业的贫困村63个,以马铃薯、玉米、小杂粮等为主导产业的贫困村51个,建档立卡贫困户新植果园11.2万亩、养牛6.2万头,发展“五小”产业8853户,实现了村村有产业,家家有收入。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