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时政要闻

全力打好就业扶贫组合拳 省直部门落实脱贫攻坚专项责任工作纪实主题采访报道(四)

 2020/11/12/ 08:35 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记者 王思璇

全力打好就业扶贫组合拳

省直部门落实脱贫攻坚专项责任工作纪实主题采访报道(四)

  近年来, 转移就业专责工作组把就业扶贫工作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举全系统之力推进任务落实,通过提高劳务输转组织化程度、强化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发展扶贫车间等关键性举措,扶持促进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支撑和带动贫困家庭增收脱贫。

  多措并举 推动有组织劳务输转

  对外打造特色劳务品牌,实现应转尽转,对内实施超常规举措,多措并举拓岗位……全省通过加强就业专项服务、深化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鼓励大中型工程项目和工业园区吸纳等措施,推动贫困劳动力有组织输转。2016年至今年10月,全省共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2623.7万人次,劳务收入累计达5388.9亿元;其中输转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646.8万人次,有输转意愿贫困劳动力实现应转尽转,实现劳务收入1152.9亿元。

  今年以来,为落实“六稳”“六保”工作要求,省人社厅主动向15个省市区致函,组织我省103个驻外劳务机构,到重点地区对接用工。畅通网络招聘渠道,着力打造“就业服务不打烊、网上招聘不停歇”的线上“春风行动”,线上线下合力发布用工信息。开发“务工二维码”,使农民工足不出户了解务工信息,找到合适岗位。以乡镇为单位,开展“出家门、上车门,下车门、进厂门”运送11万人。

  今年6月份以来,全省累计返乡回流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4.9万人,对返乡回流贫困劳动力“返乡一个、帮扶一个”开展清单式管理、针对式帮扶,目前返乡回流人员中全部已重新实现就业。与此同时,出台交通补贴、劳务奖补等政策,鼓励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2018年至今年10月,累计向天津、青岛、厦门、福州四市输转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36万人;通过引导对口帮扶市创办扶贫车间、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就近就地输转建档立卡劳动力12.08万人。

  据扶贫部门统计,我省已脱贫的128万户534.5万人中,务工收入占总收入一半以上的贫困户占到71%、贫困人口占76%,转移就业已成为贫困家庭脱贫的重要渠道。

  完善机制 精准开展贫困劳动力培训

  聚焦深度贫困地区,从完善培训机制入手,着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到技能培训全覆盖。精准扶贫工作自2015年开展以来,全省累计完成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257.07万人,其中建档立卡劳动力167.41万人。2020年截至10月底,全省完成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37.17万人,完成年度任务26万人的143.0%,其中建档立卡劳动力20.04万人,完成年度任务9万人的222.7%。

  省人社厅围绕当地产业发展实际,以建档立卡户有培训需求的劳动力为重点对象,紧贴群众愿望开展“点菜式”培训、紧贴市场需求开展多样化培训、紧贴企业用工要求开展定向培训,努力提高培训质量。突出职业技能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针对培训需求和个体情况,按照职业标准和教学大纲设立培训项目。对在岗职工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通过技能大赛、推行新型学徒制等方式创新培训模式;对农村劳动力开展“嵌入式”、订单式培训;全面推行“培训券”式培训,积极探索推行“电子培训券”,截至10月底,依托培训券开展培训12.62万人;开展“上门”培训,针对偏远分散且不能参加集中培训的劳动力,采取“送培训下乡”和“培训大篷车”等方式在乡镇村社、田间地头开展培训;为有效应对疫情影响,借助陇上行等网络平台,鼓励培训机构积极开展贫困劳动力居家线上培训,截至目前,参加线上培训人员达32.2万人。

  同时,以扶贫专项资金和就业补助资金为重点开展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工作。2015年至2018年,省人社厅以深度贫困县为重点,从办公经费结余中每年给每县补贴10万元用于省级示范培训,累计开展培训18.45万人,支出培训补助3740万元。2019年,将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培训补助纳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予以保障,全年扶贫专项资金共用于培训补助资金支出1.94亿元,其中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补助1.86亿元,企业吸纳建档立卡劳动力培训补助821万元。2020年预算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2.1亿元用于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培训,其中企业等各类经济组织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奖补3000万元,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补助1.8亿元。

  因地制宜 稳步推进扶贫车间建设

  2018年以来,为有效破解缺乏就业技能且因养老扶幼等原因无法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难题,全省把扶持创办扶贫车间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以深度贫困地区为重点,结合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各地多领域、多业态创建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增收,探索了一条帮助贫困劳动力快速稳定脱贫的有效途径,收到了明显成效。截至2020年10月底,全省扶贫车间累计达到2454个,吸纳就业9.9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4万多人,涵盖了种养殖、农产品加工、服装、食品、特色手工艺品、工业品零部件生产加工等多个行业。主要集中在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较多的陇南、天水、临夏、定西等地,8个未摘帽贫困县建设扶贫车间406个,吸纳就业1.3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0.7万多人。

  全省先后出台了一次性财政奖补、吸纳就业补贴、运输费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支持政策,结合当地实际,依托特色产业、龙头企业、资源禀赋、地域文化等基础条件,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展“厂房式”“合作社式”“居家式”等多种模式的扶贫车间,形成了多领域、多业态、多样化的发展格局。

  扶贫车间的建设,既承接了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又破解了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就地就近就业增收难题,实现了贫困群众就地就近、离土不离乡就业。在稳定脱贫的同时,帮助带动贫困群众掌握了一技之长,更加激发了贫困群众依靠辛勤劳动增收脱贫的内生动力,为长期增收致富提供了支撑。据统计,目前在扶贫车间就业的贫困劳动力年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已超过我省现行标准下脱贫需达到的收入水平。

  就业兜底 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

  从2018年开始,由省人社厅牵头,会同财政、扶贫、妇联等部门,在全省开展了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工作,截至目前,省级已投入就业补助资金4.2亿元,三年累计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10.3万个。实施范围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选聘对象全部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和边缘人口。岗位类别主要设置了乡村道路维护、乡村保洁等9个类别的岗位。

  公益性岗位补贴一般为每人每年6000元,大多是利用的农闲时间,基本上不影响正常的农业生产活动,开辟了贫困户增收的又一渠道。同时,公益性岗位优先选聘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三无”(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贫困群众,特别是向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贫困重病人员家庭成员、贫困家庭妇女、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等群体倾斜,帮助这些困难群体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自食其力、增加收入。乡村公益性岗位还有效解决了农村公共设施无人管和环境卫生脏乱差等棘手问题,并提高了乡风文明程度。

  每年在制定实施方案前,省人社厅组织各地进行深入摸底,全面掌握全省岗位需求总量和人选数量,制定务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确保政策符合基层需求和群众意愿。考虑就业补助资金的平衡性和承受力,2018年和2019年确定在全省3720个深度贫困村和“两州一县”其他1480个村开发,每个村两年累计开发6-8个。2020年综合统筹考虑,调整开发范围,聚焦8个未摘帽贫困县和“两州一县”其他村,395个未脱贫贫困村,对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特别是800人以上大型集中安置点予以重点保障。

  掌上兰州·兰州晨报记者 王思璇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