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兰州11月27日电(苏燕平)听不见火车声的时候,杨红梅总会觉得这一天少了点什么。
两年前,走出大学校门的杨红梅一脚就踏进了位于群山环抱的木寨岭,成为了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公司陇南工务段漳县桥路工区的一名桥隧工,开始了常年与隧道“打交道”的生活。
初来乍到,满目的荒凉曾让杨红梅“心凉了半截”,但这只是开始。一年有三百多天的日子,她和工友们不仅要与荒凉为伴,而且要面对恶劣的自然气候条件。杨红梅所在的工区主要负责木寨岭隧道日常安全维护,这里海拔2432米,是兰渝线海拔最高的地方,也是全线地质条件最差的隧道,暴雨、暴雪等自然灾害频发。
木寨岭隧道。(宋佳龙 摄)
自从兰渝铁路开通后,像杨红梅一样,从四面八方来到木寨岭常年驻守在这里的青年铁路职工有二十余人,他们的平均年龄26岁,养护维修这座重要隧道的任务,也就落在了他们身上。
木寨岭隧道地质复杂特殊,需要工区职工们的“特殊照顾”。每个月,他们都要对木寨岭隧道重点区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道路崎岖,大多数时候只能步行,每次至少6公里。
“90后”工区班长石小刚介绍,隧道内渗漏水、隧道裂纹、消防设备、排水设施等都是必检项目,“不敢有一丝松懈和马虎,遇到难题我们查阅施工图纸,认真分析病害规律,不放过每个细节,认真做好隧道检查维修,确保隧道设备安全稳定”。
冬季,木寨岭滴水成冰,最低气温能降到零下二十多度,道岔应急除雪和隧道打冰便成了职工们的“家常便饭”。
他们要在3小时的窗口作业时间内,一边进行除冰,一边将清理的冰渣利用人工和小推车运到安全地点。一次作业下来,负责背运冰渣的人员能来回十几趟,负责小推车推运的能拉上二三十趟。
工区职工进行除雪操作演示。(苏燕平 摄)
尤其是遇到雪天的时候,职工们的任务就更繁重了,需要不分昼夜应急扫雪。“有时一夜能紧急扫雪三四次。”今年25岁的桥隧工吴俊衡来自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尽管工作辛苦,但是他却品出了甜,“能够确保道岔正常运转、列车运行安全畅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我为此感到自豪”。
作为工区唯一一名女职工,杨红梅并没有觉得自己有多特殊,“在这里,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与铁路日夜相伴,杨红梅最初的心理落差也渐渐消失。“刚开始觉着火车声吵。”她说,后来听到火车行驶的声音,感觉心里十分满足,“因为铁路的畅通和安全运行有我的一份贡献”。如今,每天晚上杨红梅都会枕着火车声入眠。
木寨岭上,无悔的青春闪闪发光。
相关新闻
- 2020年11月30日【中央媒体看甘肃】多举措守护“兰州蓝”
- 2020年11月30日【中央媒体看甘肃】农家糙汉种花记
- 2020年11月30日【中央媒体看甘肃】元古堆村的新变化
- 2020年11月30日【中央媒体看甘肃】甘肃张掖:元宝枫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加速推进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