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新闻发布厅  >  发布实录

全省“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庆阳专场实录(文+图)

 2020/12/18/ 10:33 来源:每日甘肃网
新闻发布会现场

  12月18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庆阳专场新闻发布会,庆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卢小亨,庆阳市委副书记张懿笃,庆阳市副市长董涛,围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 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主题介绍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刘晓文主持新闻发布会

  主持人: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全省“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庆阳专场。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在11月21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我省宣布最后8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至此,全省75个贫困县已全部摘帽退出。全省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为了全面回顾总结我省脱贫攻坚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激励全省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甘肃重要指示精神,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力奋斗奔小康,经省委领导批准,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全省“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市州委书记和市州长以及有关方面领导,为媒体朋友们讲述甘肃大地上发生的巨大变化和生动故事。

  今天是实地举行的首场新闻发布会,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庆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卢小亨先生,庆阳市委副书记张懿笃先生,庆阳市副市长董涛先生,请他们围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  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主题介绍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发布会之后,我们还将组织记者实地进行采访。

  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中央驻甘、香港驻甘、省市近40家媒体的记者朋友们,感谢大家的到来。新闻发布会全程将通过“新甘肃”客户端、“视听甘肃”客户端、“甘肃发布”微信公众号、“甘肃发布”今日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进行直播。陇东报社和庆阳广播电视台新媒体客户端也将进行直播。

  首先,请庆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卢小亨先生作介绍。

庆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卢小亨

  卢小亨: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的重要时刻,很高兴在这里向大家介绍庆阳市脱贫攻坚工作情况。首先,我代表中共庆阳市委、庆阳市人民政府,向莅临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各位来宾和媒体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庆阳脱贫事业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庆阳是甘肃唯一的革命老区,总人口265万,其中农村人口223万,属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也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全市7个县均属于六盘山连片特困片区县,西峰区属于“插花型”贫困片区,2013年全市贫困发生率为26.58%。其中,环县、镇原是全省深度贫困县,环县贫困发生率39.28%,全省最高;镇原县贫困人口17.23万,规模居全省第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标准,紧扣“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全民动员、全员参与,敢死拼命、迎难而上,大力开展“绣花式”扶贫,八县区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西峰、正宁2县区2017年脱贫摘帽,合水、华池、宁县、庆城、环县5县2019年脱贫摘帽,镇原县今年顺利脱贫摘帽。现行标准下全市8个县区、570个贫困村、14.99万户61.0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26.58%下降为零,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十八大以来的这几年,是庆阳历史上贫困群众收入增加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也是贫困乡村建设投入最多、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

  我们围绕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重点做了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是精准施策。聚焦落实精准方略,紧盯“两不愁三保障”标准,落实“一户一策”精准帮扶方案,为14.99万户贫困户制定“一户一策”脱贫计划,为2082户不稳定户和3764户边缘户制定巩固提升计划,实施动态管理。针对具体致贫原因和短板弱项,从产业、就业增收,饮水、住房、教育、医疗保障,惠农政策落实等方面逐条细化帮扶措施,明确脱贫路径和时限。我们实行分类指导,根据劳动能力和收入来源,将未脱贫群众分为四类:①对有劳动力且有技术的贫困户,落实产业奖补措施,实施产业提升脱贫;②对有剩余劳动力且可输转的贫困户,落实就业技能培训、跟踪服务和政策奖补等措施,实施“就业增收+产业托底”脱贫;③对有一定劳动力可打零工的贫困户,通过产业奖补资金入股专业合作社分红,实施产业互助合作脱贫;④对无劳动力的贫困户,通过奖补资金入股分红,实施“互助合作+兜底保障”脱贫。累计落实直接到户产业扶持资金9.45亿元、入股配股15.19亿元,做到了因户施策、精准帮扶,提高了群众满意度,保证了脱贫成色。

  二是加大投入。坚持政策向扶贫倾斜、资金向扶贫聚集、项目向扶贫整合,全力保障脱贫攻坚。建立了市县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十三五”以来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65.9亿元、年均增长36.5%,其中市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9.19亿元、年均增长16.5%。平均每年统筹整合涉农资金10.57亿元。累计投放特色产业贷款50.48亿元,发放精准扶贫贷款51.17亿元,受益贫困户达到11.46万户,为贫困乡村建设、扶贫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三是做强产业。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引进中盛、圣农、海升、正大、东方希望等重点龙头企业,加快建设肉羊、肉牛、肉鸡、生猪四个产业区,优质饲草、苹果、中药材、瓜菜四个产业带,着力打造肉羊、苹果、肉鸡、生猪、饲草五个产业集群。肉羊、肉鸡、生猪饲养量分别达到779.6万只、3063.6万只、83.6万头,苹果栽植面积达到177万亩,饲草加工能力达到300万吨。创新实施“331+”产业扶贫模式,先后招引培育各类农业企业331家,建办专业合作社7825个,培育家庭农场540个,新型经营主体带贫近15万户,分红1.43亿元。“331+”产业扶贫模式入选“改革开放40年地方创新40案例”。2019年“庆阳苹果”作为甘肃“十大绿色甘味”入选农业农村部首次认定的中国农业品牌目录,环县羊羔肉被评为“全国十佳羊肉”品牌。推行农业保险,实现“有意愿贫困户、贫困户增收主要种养产业”保险全覆盖。2018年、2020年省政府分别在我市召开全省产业扶贫现场会、全省扶贫产业体系建设现场会。

  四是扩大就业。坚持把转移就业作为群众增收的重要途径,切实强化就业帮扶、精准培训、建办扶贫车间、开发公益性岗位、落实就业奖补等关键措施,实现了有培训输转意愿的建档立卡劳动力应培尽培、应转尽转。2015年以来平均每年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64.8万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8万人次。累计开展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28.9万人次。建办扶贫车间77家,开发公益性岗位和生态护林员岗位14021个,帮助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

  五是夯实基础。扎实开展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3+1”清零行动,逐村逐户逐人逐项查漏补缺、清零达标,乡村基础条件大幅改善,群众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医疗保障、安全饮水、安全住房及行政村硬化路、自然村动力电、行政村通信网络、行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全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均达到了国家标准,建成行政村幼儿园1004所,全市义务教育巩固率由2013年的84.5%提高到99.5%。建成标准化村级卫生室1277个,贫困群众医疗保险、慢性病签约服务全覆盖,因病返贫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全面加强兜底保障,累计发放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补助资金49.93亿元。改造危房(窑)12.37万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57万户,贫困群众住进了宽敞整洁的小康房。建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8.25万处,106.44万群众喝上了干净水。新修农村公路1.1万公里,提前一年实现交通扶贫“两通”(行政村通硬化路、通客车)目标。新建改造农电线路1.59万公里,连最偏远的乡村也能上互联网、看卫星电视。创建美丽示范村345个、清洁村庄858个,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六是凝聚合力。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包抓两个深度贫困县,4.04万名干部结对帮扶14.99万户贫困户,570名第一书记、1726名驻村工作队员常年扎根一线,帮扶措施“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大力推动金融扶贫、电商扶贫、消费扶贫、光伏扶贫、生态扶贫等,多行业全方位助推贫困群众就业增收。积极开展东西协作、定点帮扶、企业扶贫,天津5个区投入帮扶资金8.23亿元,中央党史文献研究院、国家投资集团公司、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3家中央定点帮扶单位投资1.39亿元,省委组织部等33个省直及中央在甘单位投入帮扶资金3.74亿元,全市104家民营企业落实帮扶资金2.93亿元,嘉峪关市选派50名干部赴环县驻村帮扶。强化组织引领,累计选派专职化村党组织书记378名和本土化村党组织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315人,全市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2万元以上,其中5万元以上的占55.7%,村党组织带富能力持续增强。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精神扶贫”“文化扶贫”工程,推动移风易俗,评选出五星级文明户16万户,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750个,所有行政村都成立“一约四会”(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向上向善、勤俭朴素、孝亲敬老的时代新风正在形成。

  七是巩固成果。对所有已脱贫村、脱贫户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持续做强特色主导产业,实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培育、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业设施装备提升、农业科技创新、“甘味”品牌培育、龙头企业引培、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覆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十大行动”,全面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目前,我们正在开展4项创新示范:开展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创建示范,选1个县,运用信息化、智能化、即时性监测手段,提升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帮扶措施的精准性、系统性;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扶持示范,选1个县,创新落实后续扶持措施,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开展扶贫资金资产规范管理示范,选1个乡镇,清产核资、明晰产权,建立台账、健全制度,确保公益性资产持续发挥作用,经营性资产不流失、不被侵占;开展乡村建设行动示范,市级抓1个乡镇、1个行政村,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把行政村建成城乡一体化的示范点。通过创新示范、提质升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庆阳脱贫攻坚的决定性成就,是在习近平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指引下取得的,充分体现了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坚定意志,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展现了各级帮扶干部扎根基层、甘于奉献的为民情怀,充分展现了老区人民追求幸福生活、战胜艰难险阻的无穷力量。“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指示精神和中央、省委部署要求,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和攻坚态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大力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开启新时代庆阳各项事业发展新征程。

  主持人:

  感谢卢市长的介绍,下面进行提问,请记者朋友在提问前通报所在新闻机构。

农民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两不愁三保障”是脱贫攻坚的底线性任务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脱贫攻坚的质量和成效,庆阳在推进“两不愁三保障”方面是如何攻坚突破的?

庆阳市委副书记张懿笃

  张懿笃:

  “两不愁三保障”是不是真正落地。在工作中,我们始终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目标标准,优先安排项目、优先保障资金、优先落实措施,深入开展“3+1”冲刺清零行动和“5+1”专项提升行动,逐村逐户逐人逐项对账销号,确保无死角、全覆盖。

  不愁吃、不愁穿,核心是贫困群众增收问题。我们坚持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双轮驱动”,多措并举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在产业扶贫上,引导扶持贫困群众发展“羊牛猪鸡、果草菜药”等特色产业和“五小产业”,创新实施“331+”产业扶贫模式,完善产业带贫益贫机制,小农户连上了大市场,克服了产业规模小、抵御风险差等问题,夯实了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的基础。预计到今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经营性收入达到4183元,比2013年增加了3402元,仅这一项收入就超过了今年的4000元脱贫收入线。在就业扶贫上,通过狠抓劳务输转、做实就业技能培训、建办扶贫车间、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落实就业奖补等政策措施,全方位保障了各种不同情况的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预计到今年底,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2492元,是2013年的2.4倍。特别是今年,我们千方百计克服疫情影响,开展“点对点”“一站式”服务,累计输送贫困劳动力22.41万人,新增公益性岗位5827个,落实各类就业奖补资金3.55亿元,实现了贫困劳动力应输尽输、收入稳定。

  “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最基本的要求。在义务教育有保障方面,我们着力在控辍保学、学生资助、“两类学校”建设和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上下实手,确保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学生“有学上”“都上学”“上好学”。全市累计劝返学生534人,对249名残疾学生开展送教上门,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学生无一人失学辍学。累计投入27.98亿元,改善了全市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累计落实资助资金44.91亿元,惠及学生501.75万人次。镇原县城关镇路沟村的一户贫困户,他们16岁的女儿苗苗(化名),因患有重度残疾而辍学,城关初级中学专门安排教师为苗苗制定“一生一策”教育帮扶方案,各相关代课老师按时上门为苗苗教授各门课程,并进行心理辅导,让苗苗和其他孩子一样接受了义务教育。

  在基本医疗有保障方面,我们全面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着力改善乡村医疗卫生条件,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全市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及合格村医配备全部达标。采用政府代缴、财政补助等办法,推进贫困群众全部参保,全面落实贫困人口“先看病、后付费”和“一站式”结报政策,基本医疗、大病报销、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后,住院费用平均报销比例达到90.15%,大大减轻了贫困人口看病就医的负担。比如,镇原县南川乡贫困户贾效俭,今年7月份突发心梗,紧急实施心脏搭桥手术,住院花费7.2万多元,三重报销共解决6.8万多元费用,报销比例达到了94%。

  在住房安全有保障方面,我们坚持“应纳尽纳、应改尽改、全面覆盖”的目标,大力实施危窑房改造,累计投入18.63亿元,完成改造12.37万户,全市所有农户实现了安全住房全覆盖。其中环县危窑房改造达到4.3万多户,占到全县所有农户的一半以上(51%)。特别是针对我市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窑洞居住人数多的实际,将危旧窑洞加固改造纳入农村危改范围,享受同等补助政策,使农村危改更大程度地惠及到了贫困群众。同时,以“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目标,累计投入37.41亿元,使1.57万户贫困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了安居乐业。

  另外,庆阳水资源十分短缺,特别是环县及北部山区,长期干旱缺水,有这样一句顺口溜,“走过古肖关,吃水比油难,宁愿给炒面,不给半碗水。”近年来,我们把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作为“三保障”的重中之重,全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在工作中,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对集中居住户,修建集中供水工程,管道到村到组,群众自建龙头到户;对相对集中户,修建集中供水点,定时供水;对分散居住户,修建集雨水窖或小电井供水;对水质不达标的,配备净化消毒设施,改善水质,实现了农村群众“有水喝”、喝上干净水。2013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21.5亿元,建成安全饮水工程8.25万处,安装水窖水质净化设备2.91万台(套),解决了106.44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经济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在推进庆阳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庆阳市副市长董涛

  董涛:

  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是党中央从全局的高度对脱贫攻坚制定的重大决策和重要制度安排。2016年以来,天津市5个区与我市7个贫困县(河东区与宁县、红桥区与合水县、南开区与环县和庆城县、北辰区与华池县和正宁县、静海区与镇原县),国家开发投资集团与我市合水县和宁县,中国化学工程集团与我市环县和华池县,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与我市镇原县,先后结成扶贫协作关系。几年来,协作双方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组织领导、资金帮扶、人才交流、产业合作、劳务协作、携手奔小康等“六大任务”,用心用情帮扶,助推我市7个县(正宁县、庆城县、华池县、环县、宁县、合水县、镇原县)如期脱贫摘帽。对于天津市和三家中央单位的倾情帮助,庆阳老区干部群众铭记在心、真诚感激!

  扶贫协作取得的成效,可以说是硕果累累。

  在组织领导方面:天津市和三家中央单位对东西部扶贫协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安排部署,分管领导跟进督促落实,成立专项工作组承担重点任务,与我市建立常态化交流互访机制,强力推进工作落实。天津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升级加力、多层全覆盖、有限无限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全力保障资金,全方位开展帮扶,最大限度发挥综合效益,用有限的物资和无限的感情开展帮扶工作。2016年以来,天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到我市考察指导1次,2次在天津接见我市代表团;天津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4次实地考察,天津5区领导多次调研考察帮扶工作;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每年都到我市调研考察。从这几年扶贫协作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感到,天津市及3家中央单位领导干部都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对老区人民的深厚感情开展帮扶工作,真正把庆阳当作自己家乡,把帮扶工作当作分内工作,倾注深情,全力以赴。比如,天津市静海区一位领导(黄淑芳),今年3月在疫情还未完全解除的情况下,驱车15个小时、行程1300公里来到镇原县开展帮扶工作,吃住乡村,一住就是二十天,跑遍了尚未脱贫的13个村和帮扶村的贫困户,这种扎实的工作作风让我们既敬佩又感动。

  在资金帮扶方面:2016年以来,天津市投入我市财政帮扶资金年均增长14倍,累计达到8.23亿元(其中:2016年69.2万元,2017年3636.5万元,2018年1.845亿元,2019年2.867亿元,2020年3.2513亿元)。特别是今年,在新冠疫情冲击、财政收入收窄、自身财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1-6月,天津财政收入下降17.1%,增量减少198亿元),五区财政投入我市扶贫协作资金增幅仍达13.4%,帮扶资金达到3.25亿元。三家中央单位累计向我市投入引进帮扶资金和各类物资价值1.5亿元(直接投入1.39亿元,其中: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投入合水、宁县8345万元,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投入环县、华池4924万元,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投入镇原县628万元;引进资金1446万元,国家开发投资集团引进合水、宁县40万元,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引进环县、华池县548万元,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投入镇原县858万元)。

  在人才交流方面:2016年以来,天津累计选派党政干部24人到我市挂职,419名教师、280名医生到我市支教、支医;我市选派党政干部121人、教师1137人、医生419人到天津学习培训。比如,徐长青工作室就是教师交流的典范,我市2千多名教师1.8万多名学生受益。用天津资金援建的3所学校使孩子们的学习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三家中央单位选派14名干部到我市挂职驻村,其中挂职副县长5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其他扶贫干部9名。

  在产业合作方面:天津市针对我市果、畜、药等特色产业,帮助引进落户企业21户,完成投资4.43亿元,新建扶贫车间45家,吸引850多名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天津市投入的帮扶资金一半以上用到发展种养产业上,实施帮扶项目447个。比如,天津市帮助引进的物宗园科技有限公司,在镇原县完成投资1.2亿元,成立了镇原久鼎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建成分社15个,带动15个乡镇4815名贫困户发展牛羊养殖产业,并与镇原县合资成立了甘肃新静原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实施肉牛肉羊肉兔屠宰加工项目。今年助力疫情防控,又在镇原县投资建设畜牧盐和深呼吸口罩厂。

  在消费扶贫方面:天津市帮助我市7县在天津市设立消费扶贫窗口、体验馆、旗舰店等24个,在天津大型商贸流通市场设立消费扶贫专区12个,建成“甘肃庆阳特色农产品天津展销馆”2个;天津市和三家中央单位累计购买我市苹果、羊肉、小杂粮等扶贫产品价值6.1亿元(天津累计购买庆阳扶贫产品5.87亿元,三家单位累计购买农产品2080万元)。比如,2019年天津市借助十六届全国羊业大会暨庆阳农耕文化节组织天津企业与我市7县签订农产品销售协议32个,在天津市百家企业陇上行暨产业扶贫座谈会上签约合作项目58个,今年“津企陇上行”签约项目17个,累计金额超过10亿元。

  在劳务协作方面:双方按照“加大对接、政企合作、岗位到人、精准转移、力促增收”的思路,加强就业需求与市场用工信息对接,举办扶贫协作专场招聘会,全力推进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转移就业。天津帮助我市7县设立了天津劳务输转站,帮助联系我市17049名贫困群众到省外就业,其中天津本地吸纳就业1746名,同时帮助7603名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比如,红桥区拿出11个事业编制岗位公开招聘我市合水县11名贫困家庭大学生就业,静海区帮助镇原县开展点对点输送贫困劳动力到知名电动车企业艾玛集团务工。

  在携手奔小康方面:2016年以来,天津61个街道乡镇与我市59个乡镇、62个村社区,天津638户企业与我市401个村,276所学校与我市803所学校,16家医院与我市18家医院结对,39个社会组织与我市47个村结对,5区529个局处级领导与我市529户贫困户结对认亲,天津各级社会力量向我市累计捐款捐物1.16亿元。这其中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比如,一位天津领导在我市镇原县实地走访认亲的过程中,了解镇原县一位贫困户6岁的女儿患白血病后,驱车近百公里看望,并结对认亲,联系天津的医院为孩子治疗。

  天津市和三家中央单位的持续帮扶,有力助推了我市脱贫攻坚工作。老区群众将继续以天津和三家中央单位的无私帮助为无限动力,持续扎实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努力把庆阳建设的更加美好。

中国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讲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庆阳这几年脱贫攻坚进程中,如何构建农村产业体系的,效果怎么样?

  卢小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扶贫是根本之策。产业兴,才能收入增、脱贫稳。甘肃省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发展规划提出,全省重点发展“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打造“一带五区”特色农业生产布局,赋予庆阳“以优质苹果、牛羊为主的陇东雨养农业区”功能定位。近年来,我们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苹果、草畜产业,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了县县有主导产业、村村有致富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的目标。预计今年全市一产增加值可达到90亿元,其中特色主导产业可实现增加值70.4亿元、占78%;全市96%的贫困户参与了产业发展,依靠产业脱贫的人口达到70%。

  一是优化布局,构建农业产业体系。我们遵从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顺应农业生产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变化,优化“四区四带”布局,按照“南牛北羊、塬果川菜、草畜平衡、农牧循环”的发展思路,加快建设肉羊、肉牛、肉鸡、生猪“四个产业区”,苹果、饲草、中药材、瓜菜“四个产业带”。打造五大产业集群,坚持龙头引领、延链扩链,形成了以中盛公司为龙头的肉羊产业集群,肉羊饲养量达到779.6万只,年屠宰加工能力达到175万只;形成了以海升集团为龙头的苹果产业集群,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矮化自根砧基地,栽植面积达到177万亩,产量90万吨;形成了以圣农集团为龙头的肉鸡产业集群,肉鸡饲养量达到3063.6万羽,日出栏屠宰12万羽;形成了以正大、东方希望集团为龙头的生猪产业集群,生猪饲养量达到83.6万头;形成了以荟荣草业为龙头的饲草产业集群,年加工能力达到300万吨。“接二连三”产业融合,培育“农业+旅游”“农业+电商”等新业态,创建省级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9个,庆新果业公司电商销量连续3年位列阿里巴巴生鲜行业第一,环县大学生创建的“古耕农夫”电商企业被商务部树为农村电商典型。

  二是科技助力,构建农业生产体系。推行高效生产。把现代装备、现代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推广应用到产业发展全过程,实现了肉羊养殖工厂化生产、苹果绿色化生产、饲草全程机械化作业。推行贯标生产。坚持“有标采标、无标创建、全程贯标”,形成了“五全五化”的肉羊标准化养殖技术(全舍饲工厂化养殖、全混合日粮标准化饲喂、全基因组良种化选育、全畜群无规定疫病免疫净化、全过程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三高五化”的苹果标准化生产模式(高定位、高科技、高效益及苗木良种化、栽培矮密化、管理机构化、水肥一体化、产品标准化),“五统一”的肉鸡标准化养殖模式(统一供鸡苗、统一供饲料、统一供兽药、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宰割销售)。推行科学生产。聘请国家产业体系岗位专家领衔,依托国家队、地方队两支技术队伍,成立了庆阳苹果和肉羊产业体系技术创新团队;招引1000多名大学毕业生担任养殖场场长、合作社经理和种养基地技术员,加强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协作联动,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

  三是综合配套,构建农业经营体系。创新机制,实行 “331+”产业扶贫模式,通过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三方利益共同体,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建立统一科学的品牌化质量管理体系,“+党建”“+村集体经济”,把贫困群众嵌入产业链,让贫困户发展产业有“奔头”、企业带贫有“甜头”。打造品牌,全市“三品一标”获证产品100多个,获得国家地理产品认证12个,“庆阳苹果、庆阳黄花菜、环县羊羔肉、庆阳早胜牛”4个区域公用品牌和13个企业商标品牌入选“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强化保障,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动植物疫病防控网络,组建动物防疫公司、植保机防队和技术指导员队伍,提供专业化技术服务。建成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发展务工、销售、农资等信息中介服务。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农金室全覆盖、主要种养业农业保险全覆盖,构建了立体化的风险保障网。

工人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镇原、环县是庆阳两个深度贫困县,其中镇原是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最多的县,环县建档立卡之初贫困发生率居全省第三。面对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的艰巨任务,采取了哪些超常规的举措,如何让脱贫稳固下来?

  董涛:

  镇原、环县两个深度贫困县,山大沟深,干旱少雨,立地条件非常差,是全市脱贫攻坚最难啃的骨头。2013年建档立卡时,镇原县贫困人口17.23万人,贫困发生率36.19%;环县贫困人口12.79万人,贫困发生率39.28%。近几年,我们将这两个深度贫困县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中之重,坚持项目优先安排、资金优先保障、工作优先对接、措施优先落实“四个优先”,倾斜发力,重点攻坚,实现了环县提前一年脱贫,镇原县今年如期脱贫。我们的做法,总结起来就是“一个保障”、“三个倾斜”、“三个关键”。

  “一个保障”,就是组织领导保障。国家层面,中央定点帮扶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帮扶镇原县(郭原乡毛庄村),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帮扶环县(洪德镇赵洼村);天津市南开区帮扶环县,静海区帮扶镇原县。省级层面,两位省级领导分别包抓两县;省委组织部作为省直牵头单位,包抓环县的同时,与省兽医局等10个省直单位共同帮扶环县(32个贫困村);国家税务总局甘肃省税务局牵头包抓镇原县的同时,与甘肃省农科院等7家省直单位共同帮扶镇原县(27个贫困村)。省直部门单位在我市帮扶的33家单位中的18家帮扶两个深度贫困县,占55%。市级层面,全面实行领导联县包乡抓村制度,市委书记包抓环县,市长包抓镇原县,19名市级领导包抓两县的19个乡镇,82个市直部门帮扶两县78个贫困村(如,市委办公室帮扶环县天池乡曹李川村和鲜岔村,市政府办公室帮扶镇原县庙渠乡黎明村和穆塬村,市扶贫办帮扶镇原县南川乡沟卢村),两县一半(47.5%)有贫困村的乡镇由市级领导包抓。今年,我们组织开展挂牌作战,市委书记、市长分别牵头,挂牌镇原、环县28个深度贫困村。

  “三个倾斜”:一是政策倾斜。始终不折不扣地落实各级倾斜支持政策。比如,2018年、2019年,安排环县、镇原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交易指标近2万亩,交易价款41.2亿元,全部用于两县脱贫攻坚,其中:环县1.24万亩、21.4亿元,镇原县7118亩、19.8亿元;比如,全市60%以上人才培养培训名额安排到两个深度贫困县(全市15545人,其中环县6201人、镇原县3009人,共占全市的59.25%)。二是资金倾斜。中央、省、市各级财政扶贫资金都向两县倾斜,安排89.08亿元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到两个深度贫困县(其中环县42亿元,镇原47.08亿元),超过全市(165.9亿元)的一半,达到56.4%;全市92.3%的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两个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每县6000万元,全市1.3亿元)。三是帮扶力量倾斜。各级用最强的力量帮扶最贫困的村,先后两次调整加强两县的帮扶力量。比如,为环县贫困村安排市直帮扶单位46个,增派、补派驻村帮扶工作队员382名,省上从嘉峪关调派的50名帮扶干部全部安排到环县驻村,环县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累计达到646名。为镇原县安排市直帮扶单位36个,增派、补派驻村帮扶工作队员155名,累计360名。

  “三个关键”就是:一是构建增收长效机制。深度贫困地区要拔穷根,关键建立增收长效机制。这一块,我们主要是大力发展扶贫产业。两个深度贫困县按照全市“南牛北羊、塬果川菜、草畜平衡、农牧循环”发展思路和“四区四带”的产业布局,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比如,环县的肉羊产业、饲草产业已经实现了养殖、屠宰、加工、销售、品牌全产业链发展,省委省政府2018年、2020年分别召开了全省现场会,推广经验做法,成为全省产业扶贫的一面旗帜。镇原县引进了福建圣农1.2亿只白羽肉鸡项目,目前已经形成了肉鸡全产业链,养殖规模超过3000万,日屠宰量超过12万只,带动用工超过千人。二是干部苦干实干。两个深度贫困县的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任务,全县一盘棋,上下齐努力。县乡村各级干部发扬老区精神,深入一线带领贫困群众苦干实干,一户一户过筛子,一项一项抓落实,确保了脱贫攻坚任务完成。三是激发内生动力。通过“强化培训、典型引领、奖勤罚懒”等措施,引导贫困群众增强脱贫信心,知党恩、感党恩,在“经济脱贫”的同时实现“精神脱贫”,从思想上、根子上解决贫困问题。

  脱贫摘帽之后,巩固成果是重中之重。实际上,2018年西峰、正宁两县区脱贫摘帽后,我市就启动发脱贫巩固成果工作,一边抓未脱贫人口,一边抓防止已脱贫人口返贫,努力提高脱贫质量和脱贫稳定性。下一步,我们将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四个不摘”要求(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监管、不摘帮扶),进一步健全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和动态帮扶机制,认真落实好小额信贷、产业奖补、就业支持等各项帮扶措施,对“两类户”(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持续监测、跟进帮扶,积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致富。相信在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庆阳老百姓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

  谢谢大家。

人民日报人民网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庆阳市打赢脱贫攻坚战取得了突出成效,您觉得庆阳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有哪些值得推广成功经验、创新亮点?

  张懿笃: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在工作推进中,我们始终坚持精准扶贫方略,把精准贯穿于脱贫攻坚全过程、各方面,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让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庆阳在脱贫攻坚中的亮点,一个是产业扶贫,刚才卢小亨市长已经作了介绍;另一个就是坚持精准方略,抓实抓细“一户一策”,以及围绕“一户一策”实施的分类指导和“631”系列专项行动。

  “一户一策”,就是以户为单位,为贫困户每家每户量身制定帮扶方案,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贫困家庭千差万别,致贫原因各有不同。在落实精准扶贫过程中,我们紧密结合实际,探索推行“一户一策”脱贫方案,针对具体致贫原因和短板弱项,实行一户一套差异化帮扶措施,从产业、就业,饮水、住房、教育、医疗保障,惠农政策落实等方面,逐条细化帮扶措施,明确脱贫路径和时限,压实帮扶人员和责任,及时动态调整、跟进落实,推动扶贫措施精准到户到人。同时,对于已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制定“一户一策”巩固提升方案,坚持“扶上马,送一程”,巩固脱贫成果,坚决防止返贫。

  分类指导,就是依据收入来源和劳动力状况,将贫困户分为“有劳动力且有技术、有剩余劳动力且可输转、有一定劳动力可打零工、无劳动力”等类型,实施分类施策、精准帮扶。前面,卢小亨市长已作了具体介绍。如果说“一户一策”是针对贫困户个体,分类指导则针对的是贫困户群体。分类指导与“一户一策”相辅相成,使扶贫措施更加精准、帮扶工作更加有力,创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方法、新路径。宁县焦村镇高尉村贫困户高俊锋,家庭耕地面积小,由于两个孩子上小学,无法外出务工,家庭主要收入靠就近打零工。2018年,被确定为“有一定劳动力可打零工”的贫困户。县上落实分类扶持措施,为该户落实3万元产业奖补资金,入股到宁县聚农苹果专业合作社,年分红5040元,安排户主在村级公益性岗位务工,年收入6000元,同时妻子在海升苹果基地务工,年收入1.2万元,2018年该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600元,实现了稳定脱贫。

  “631”系列行动,就是持续开展“六查三问一细化”“六查三讲一强化”“六查三讲一提升”“六查三讲一巩固”专项行动,让脱贫攻坚帮扶工作有抓手、有载体。具体来说,2018年年初,组织开展了“六查三问一细化”,主要是查吃饭、住房、饮水、用电、取暖、就医,问困难、想法、建议,细化“一户一策”方案。

  2018年底到2019年初,组织开展了“六查三讲一强化”,主要是查分类指导政策落实、331+合作社建办、安全住房、安全饮水、适龄儿童入学、患病人口就医,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惠农政策、实用技术,强化“一户一策”方案落实。

  今年年初,组织开展了“六查三讲一提升”,主要是查收入达标、饮水安全、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住房安全保障、易地扶贫搬迁,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先进典型和致富典型、农业实用技术,提升“一户一策”落实成效。

  今年11月到12月份上旬,组织开展了“六查三讲一巩固”,主要是查村户档案资料是否规范完善、贫困户务工奖补和扶贫小额信贷是否落实、“12317”扶贫投诉举报是否核查解决到位、贫困户农产品是否积压滞销、农户“视觉贫困”问题是否得到整治、群众生产生活及安全过冬是否得到有效保障,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及乡村振兴重要论述、脱贫攻坚取得的成就和先进典型、农业实用技术和劳务技能。我们组织开展的“631”系列行动,根据不同形势和着力重点,明确帮扶工作查什么、讲什么、抓什么,实现了与脱贫攻坚工作的有机衔接,为各级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开展帮扶工作提供了有效载体和抓手,推动了到户到人扶贫措施落地见效,确保了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的主体,激发内生动力是实现贫困群众长久脱贫、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提升致富能力方面,庆阳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卢小亨: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多次强调,要“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近年来,我们围绕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提升致富能力,主要采取了三方面措施:

  一是强化培训。培训是提升群众素质、增强致富能力的有效途径。比如庆城县蔡家庙乡大堡子村贫困户王恒国,家里两个孩子在上学,妻子在家务农,83岁的母亲还需要专人照顾,吃穿用度、学费药费都靠其打工收入,入不敷出。2016年,他先后参加了县乡组织的饲草搭配、圈舍管理、疫病防治等技术培训,并借助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搞规模养殖,一年多时间从5头牛发展到30头牛,净赚10万元,从贫困户变成了“能人大户”。像王恒国这样通过技术培训致富的例子数不胜数。2015年以来,全市累计培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8.9万人次,实现了有意愿贫困劳动力应培尽培。

  二是典型引领。致富先进典型,具有强大的示范引领作用。比如环县天池乡曹李川村贫困户罗望民,17岁时意外受伤,右腿截肢,后来安装了假肢,他学会了骑摩托车,并外出务工做楼房外墙保温、粉刷,很快实现了脱贫。2018年,罗望民回乡发展养殖产业,仅一年时间,就养牛14头,养羊35只。在他的感召带领下,本村群众掀起了养牛养羊的热潮,牛、羊存栏分别达到200多头、1000多只,全村群众依靠养殖业走上了致富路。

  三是奖勤罚懒。脱贫致富最终要靠贫困群众自己的辛勤劳动,我们建立奖罚机制激发贫困群众的紧迫感和荣誉感,实现了贫困群众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转变。合水县探索建立的“正气银行”,将百姓的“正能量”行为以“正气”形式进行储蓄,以正气换积分,积分换物资,积分换荣誉,积分换扶持,引导贫困户树立勤劳向上的良好风尚,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目前已在每个乡镇建起了“正气银行”。比如王昌寺村“正气银行”,印制了“正气存折”,储蓄内容涉及社会公德、家庭美德、遵纪守法、脱贫内生动力、配合组织工作等多个方面,通过积分制换算成“正气币”,村民凭借“正气币”在扶贫超市免费兑换电磁炉、牙刷、洗衣粉等日常用品,也可以转赠给需要帮助的贫困人群。“正气银行”运营以来,行善举、献爱心蔚然成风,村容村貌美了,邻里互助多了,矛盾纠纷少了。同时,我们依法打击不赡养老人、阻碍脱贫攻坚等违法行为,“脱贫光荣,懒汉可耻”的观念深入人心。

  主持人:

  由于时间关系,问答环节就到这里。再次感谢今天的三位发布人,感谢到场的媒体朋友。12月21日,我们将实地举行全省“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临夏专场,欢迎媒体朋友采访报道。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再见!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