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刘玉坤:匠心三十载 彩陶放异彩

 2021/01/05/ 12:41 来源:甘肃日报-新甘肃客户端 记者 崔银辉 通讯员 张惠莉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银辉 通讯员 张惠莉

  一双手,触摸着五千年文明的温度;一双眼,辨识着不同时期的文明遗存。

  从中原腹地到西北高原的三年多时间里,她每天细心地粘连着马家窑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使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精髓和光芒一一绽放在世人面前。这位穿着朴素,笑容亲切的中年妇女,就是甘肃临洮马家窑文化研究院特聘的专业技术人才刘玉坤。

  彩陶是古人留给后人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遗产,而彩陶修复是一门需要静心和耐心的手艺。对刘玉坤来说,倾听彩陶的“声音”,与文物对话,用匠心守护古人智慧,用耐心重现古物光芒,是一种精神享受,更是对文明的尊重与热爱。

  彩陶修复不是一蹴而就的,“有时候很艰难,有时候也比较容易,先把陶片进行分类,这样粘连起来会稍微容易些。”刘玉坤说,刚开始接触彩陶修复也是机缘巧合的事,家人的支持和自己的喜欢,让她开始了尝试,而这一做,就是近30年。对于漫长的人生来说,30年或许不长,可相较于短暂的青春,30年又是无比漫长。由于长期与陶片打交道,她的双手有些粗糙。但她根本不在乎,在她的心里,修复陶片已经是生活中十分重要的部分。

  这些出土的陶片遇到刘玉坤是幸运的,在她的系统修复下,大量马家窑、寺洼等文化的陶器和陶标本被一一拼对出来,也使一件件外形精美、纹饰丰富的罐、盆、钵、杯等器型的国之瑰宝重放光芒。

  多年修复经验的积累,使得刘玉坤练就了拼对陶片的“火眼金睛”,在万千陶片里,她能准确识别、并找出同一遗址的陶片,譬如鱼纹、鸟纹、蛙纹等纹饰的陶器。“除了拼对陶片,还要挑出具有代表性的,比较典型的陶片,供专业的研究人员写书用。”聊起彩陶修复,刘玉坤饶有兴致。她还拿出一门考古学书,详细地讲起里面的内容。

  回忆起刚来临洮时的情景,刘玉坤每天都记挂着远在千里外的老人和孩子。“刚开始一有时间就会回去看看孩子,娃他爸那时候也不在这里。”刘玉坤说,在县领导的关心协调下,她的女儿和丈夫也先后来到了临洮,“现在女儿在实验一小上四年级,丈夫也有了污水处理厂的工作。和家里人生活在一起,自己的心里也踏实了。”

  彩陶是中国文化的根,绘画的源。刘玉坤的坚持和努力对于向世界更好展示绚丽多彩的马家窑文化彩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深入研究彩陶文化、更好地保护珍贵文物有着积极的作用。

  彩陶修复的路上,刘玉坤正一如既往倾注全部精力……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