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会宁:大墩梁上埋忠骨 烈士美名颂千秋

 2021/01/29/ 20:05 来源:甘肃日报-新甘肃客户端 张斌强 李峰 齐兴福 陈泳 盛学卿 何香利 袁志伟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张斌强 李峰 齐兴福 陈泳 盛学卿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何香利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袁志伟

  大墩梁是会宁南部中川镇的一座山梁,属横跨通渭、安定、会宁三县区的华家岭山系。80多年前,为阻击敌人,保卫会师,887名红军将士壮烈牺牲,长眠在了这座山岗上。在中国革命史册上,这场“华家岭阻击战”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大墩梁红军烈士陵园全景图 (会宁融媒体中心供图)

  追寻红色足迹 追忆峥嵘岁月

  “在红军会师前后的10多次战斗中,华家岭阻击战是其中最为艰苦激烈的一战。”在大墩梁烈士陵园内,58岁的大墩村前党支部书记曹瑛满含深情地讲述着。

  1936年10月10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蒋介石调集了胡宗南等部约25万人,继续围追堵截红军,企图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压迫于黄河东、西两岸一举“歼灭”。

  “为阻击敌人,保卫会师,掩护主力部队会合休整。”曹瑛介绍说,“1936年10月20日,红四方面军指挥部命令红五军阻击敌人。”接到命令后,军长董振堂在战前动员时说,“我们一定要打好会师后的第一仗,多消灭敌人,掩护主力部队会合和休整,用实际行动来保证会师部队北进!”

  21日,敌人先头部队赶到华家岭下马营镇。

  22日,四方面军已经全部离开通渭进入会宁县境。军长董振堂命令部队在华家岭一带阻击国民党毛炳文37军9个团,双方激烈战斗。

  23日,红5军37、39、43、45团从华家岭转移到会宁县中川乡大墩梁地带,毛炳文部占据大墩梁南山向红军进攻。红军先后打退毛部5次冲锋后,突遭7架敌机狂轰滥炸,终因寡不敌众,沿杜家梁、毛牛川向会宁县城方向撤退,在与敌人两天两夜的激战中,有887名战士献出宝贵的生命。

大墩梁红军烈士纪念碑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何香利 摄

  战斗中,红五军副军长罗南辉在指挥所被炸弹击中,不幸牺牲,年仅28岁,埋葬在了大墩梁。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闻讯后悲痛不已,流着眼泪说:“罗南辉为党献身的精神比华家岭还高,他与华家岭共存。”

  1986年4月,经甘肃省委、省政府批准,会宁县人民政府在大墩梁修建了红军烈士纪念碑,以缅怀罗南辉等红军烈士的业绩。2006年10月,在纪念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暨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对烈士陵园进行重修,如今是会宁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寸寸红土地,遍洒英烈血。每一个烈士壮烈牺牲,都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足迹,播撒了薪火相传的红色火种,为会宁这片热土注入了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如今的大墩梁景色怡人 (会宁融媒体中心供图)

  整合红色资源 传承革命精神

  大墩梁上埋忠骨,烈士美名颂千秋。如今,大墩梁红军烈士纪念碑、烈士陵园已被列入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名单,每年清明节、“七一”、烈士纪念日,干部群众络绎不绝地来到大墩梁缅怀先烈、抚今追昔。

  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红色革命精神,当地坚持“红色精神+红色旅游”的融合发展,深度挖掘、整合红色资源,抢抓乡村旅游政策机遇,延伸红色乡村游。

  近年来,大墩村打造了万亩油菜花休闲观光区,借力“花经济”打出“红色文化+赏花+乡村旅游”牌,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

  “我们村有着丰厚的红色资源。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党的领导下,要传承好红色精神,发挥好带头作用,齐心合力把大墩梁建设得更美好!”大墩村农家乐带头人苏继伯说。

  如今,每年来大墩村开展红色教育活动、观光旅游的人数已达到10万人次。

大墩村打造的万亩油菜花休闲观光区(会宁融媒体中心供图)

  传播红色文化 发展绿色产业

  战斗的枪声已然远去,光辉的历史永远镌刻在红色大地上,伟大的革命精神激励着人民不忘初心使命、砥砺奋勇前行。

  “‘会师精神’是我们心中永驻的丰碑,也是引领中川镇发展的‘根’与‘魂’。”中川镇党委书记李强说。近几年,在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中川镇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围绕“产业兴旺”,结合实际,大力发展绿色蔬菜产业。如今,已建成南峪川高标准万亩蔬菜产业园。

  “长征精神”同样激励着年轻人。中川镇梁堡村30岁返乡创业小伙梁新亮就是蔬菜产业发展路上的“活榜样”。

梁新亮正在草莓棚查看草莓长势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何香利 摄

  “党的好政策给我的创业路带来‘红利’。”正在查看草莓长势的梁新亮说,“从小爷爷奶奶经常讲会宁红色故事,如今返乡创业更应该用先烈们的意志、信念激励自己,拿出敢闯敢干敢担当的精神,在家乡干出一番事业。”

  目前,梁新亮经营着5个蔬菜棚,4个草莓棚,从建棚、育苗、技术、销售,都管理经营的得心应手。

  昔日红色战场,如今万亩菜园。“红”与“绿”的交织,仿佛一曲明快、有力的交响乐,响彻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催人奋进。

蔬菜产业园(会宁融媒体中心供图)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