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省外媒体看甘肃

【解放军报】种子情怀——解读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官兵的精神品格

 2021/02/05/ 10:27 来源:解放军报 记者 李建文 张 蕾 特约记者 刘海洋

种子情怀

——解读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官兵的精神品格

  记者 李建文 张 蕾 特约记者 刘海洋

  春节快到了,一个包裹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寄到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

  包裹里装的是牧民去年采摘的花棒籽样品。大队长辛嘉乘把这份特殊的礼物摆进荣誉室的种子柜。柜中的种子粒粒饱满,有油松、梭梭、沙拐枣、花棒……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官兵就是满载着这些种子,用长达39年的时间,在荒山沙海做着一件鲜为人知的工作——飞播。

  一颗种子就是一个希望。在一大队飞行员的办公室里,每个人的桌上都有一个装满种子的玻璃瓶。在他们眼里,种子既是播区群众的绿色希望,也象征着飞播人的精神品格。

  播在哪里,就在哪里扎根

  王斐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毕业分配到部队,要飞的飞机竟然是一款绿色“老爷机”——服役60多年的运-5运输机。

  “在我的印象里,这款飞机早就进博物馆了。”当初,“90后”王斐是怀揣“壮志凌云”梦想招飞入伍的。那一年,刚好是中国新一代歼-10战机亮相珠海航展,世界瞩目。

  更让王斐没料到的是,他驾驶这款“老”飞机,干的是飞播造林的工作,“说出来别见笑,当时我想的是要不就先在这里‘蛰伏’几年,找机会再改飞别的机型”。

  然而,飞播并不是一件谁都能干的事。“团里只有技术最好的飞行员才能执行飞播任务。”经过上百次模拟训练,王斐才获得飞播资格,“我心中反倒升起去执行飞播任务的期待。”

  2018年6月,又到飞播季,28岁的王斐终于可以参加飞播作业。带飞的机长是56岁的黄学伦,参加飞播造林28年,这是他停飞前最后一次执行任务。

  “高度60米,保持好数据……”王斐在黄学伦的带教下,驾驶飞机满载着种子,掠过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漠。

  播撒完第一批种子,飞机返航,安全降落在沙漠深处。王斐顺着黄学伦的手指方向眺望,苍茫沙海里,按年头区分的播带界限分明。黄学伦18年前播种的地方原本寸草不生,如今已是植被茂密,成为沙漠里的一块绿洲。

  “要学种子扎下根,不要学沙子一吹就跑。”黄学伦教王斐辨认飞播种子长出的植物,“这是沙蒿,小小一株,能把流沙牢牢固住;这是沙拐枣,枝条更密,根系更发达;这是花棒,植株能达到3米,既能固沙,也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黄机长在飞播一线坚守了28年,不就像这扎下根的种子吗?”亲眼目睹播区的变化,看到牧民发自内心对“老飞播”的敬重,王斐的内心泛起波澜,慢慢地爱上了飞播。

  飞行员杨茂良曾有过到地方民航工作的机会,薪酬待遇比部队高出不少。“说实话,我也动过心。”杨茂良说,“如果仅仅为了饭碗,很多空军飞播人都有更多的选择。最终让我们坚持下来的,就是这么多年来飞播人锻造的种子品质——播在哪里,就在哪里扎根。”

  笑傲风沙,青春染绿荒漠

  戈壁滩上,一条在野地里碾压出的土跑道,长度不到500米。旁边支起的几顶帐篷,就是指挥飞行的塔台和飞行员的空勤宿舍。烈日下,官兵脸庞晒得黢黑,两臂晒得通红。

  39年来,一大队官兵就是在这种艰苦条件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飞播史上的绿色奇迹。

  不畏艰难险阻,不怕孤独寂寞——这种笑傲风沙的英雄气概,彰显了飞播种子的精神内核,也融入了一代代空军飞播官兵的血脉。

  那年盛夏,老飞行员兴伟带着新飞行员李铜从本场驾机飞往位于播区的某机场。李铜按兴伟的提示目视寻找机场,可是盘旋了一圈,怎么也找不见。

  “在那儿!”看李铜干着急的样子,兴伟伸手一指。这时飞机距离机场大约5公里,李铜远远望去,机场跑道看起来只有火柴棍般大小。他简直不敢相信,这里的飞播作业竟然一直使用如此狭窄简陋的机场。

  这条“火柴棍”跑道不仅窄,而且短。更没想到的是,降落时大风不期而至,风速达到8米/秒。飞机像一片落叶飘来飘去,兴伟拉杆、蹬舵、接地……凭着一套娴熟的动作,飞机终于在跑道尽头停了下来。

  “咱们一代代飞播人就是在这种土跑道上练出来的。”兴伟语重心长地对李铜说。

  栉风沐雨,风险重重,但阻挡不了一代代飞播官兵把青春种在荒漠。犹如随“绿鹰”飞向大地的种子,在风吹雨打中扎下十几米的根,长出数米高的茎叶,染绿一片片大漠荒山。

  1986年出生的高鹏,当年考上空军航空大学当飞行员,成为全县人民的骄傲,地方政府和亲朋好友敲锣打鼓为他送行。

  前两年高鹏回家探亲,左邻右舍、亲朋好友挤满一屋子,一位高中同学问他:“听说你飞的是运输机,是咱们国家最先进的运-20吗?”

  高鹏的回答,从容中夹着几分诙谐:“老同学,我飞的运输机是‘20除以4’,是运-5飞机。”

  “啊!那不是拍老电影才用的飞机吗?”老同学有些失望。得知高鹏开运-5运输机干的是飞播造林的活,有人直摇头。

  “很多空军飞播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飞行员任斌说,“亲友理解也好,不理解也罢,我们知道自己干的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就够了。飞播过的荒山沙漠变绿了、变美了,就是对空军飞播人最高的褒奖。”

  情系大地,忠诚化作绿荫

  看着电视屏幕上的爸爸,一大队空中指令师张建刚的女儿张天微有些愣神。

  电视屏幕里,中宣部“时代楷模”发布仪式上,张建刚和战友们出现在聚光灯下。主持人一手拿着运-5飞机模型,一手握着装满种子的瓶子,讲述着一大队创造的飞播奇迹。那一个个数据,让张天微深深震撼:飞播航迹遍布内蒙古、川、黔、陕、甘、青、宁等7省(区)130多个县(市),作业面积2600余万亩,播撒草籽树种万余吨……

  这么多年,张天微还是第一次这样详细地了解父亲的工作。她想起小时候每次打电话给父亲问他啥时候能回来,他总是说:“快了,快了,任务完了就回来。”

  “我们最大的幸运,就是肩负起为国奋飞为民造福的崇高事业,我为祖国去飞播,播绿生态为祖国!”舞台上,大队长辛嘉乘铿锵有力的话语,道出空军飞播人的奉献情怀。

  经过一大队官兵32年的飞播造林,曾经被流沙围成孤岛的陕西榆林地区,消灭了境内860万亩流沙,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公里,植被覆盖率从1.5%提高到45.2%。2014年6月,当地政府宣告:榆林地区飞播治沙取得历史性胜利!

  播绿一块土地,又奔向另一片荒芜。为了播下更多的绿荫,空军飞播人坚守初心,许多官兵来时满头乌发,走时两鬓微霜。他们说,干飞播造林,计利要计国家利,留名要留青山名。上了电视,成为“时代楷模”,但空军飞播人都明白,他们的“战役”还没有结束,戈壁深处的不毛之地,光秃秃的野岭荒山,将是他们新的战场。

  “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诗人泰戈尔这样写道。然而,大地知道,人民知道,空军飞播官兵的忠诚航迹,已经写在共和国的万里山河,写在播区群众的笑脸上。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等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