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兰州石化:“共和国长子”的成长足迹

 2021/02/08/ 19:15 来源:甘肃日报-新甘肃客户端 记者蹇勇德 左玉丽 沈丽莉 洪文泉 郁婕 通讯员刘延治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蹇勇德 左玉丽 沈丽莉 洪文泉

  金城西,黄河畔,山峦环抱,天高云淡。巍巍乎炼塔林立,煊煊兮管道纵横,塔耸蓝天舒画卷,管撑浩宇梦魂牵。

——《石化赋》

  辉煌一甲子,逐梦一百年。今年是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建成投产63年,翻开这幅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从1952年开始筹建到1958年建成投产,再到如今的一流呈现,那荒芜滩涂上打下的第一个桩基、那填补国内空白的无数创举、那享誉全国的“四出”(出产品、出技术、出人才、出经验)成就……纵情回望,兰州石化从无到有、从大到小、从弱到强的成长足迹跃然眼前。

  风雨甲子任芳华,六十多年来,兰州石化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于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创造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炼“争气油”向国庆献礼,出“第一胶”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通用型橡胶的历史,实现国家由“粮煤化工”向“石油化工”的重大转变,累计创出近百项国内第一,“共和国长子”称谓实至名归。

  亲切关怀 殷殷嘱托

  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重要战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主要是在苏联帮助设计下,集中力量建设156个重点项目,兰州炼油厂、兰州氮肥厂、兰州合成橡胶厂是其中的三个项目。

  1958年9月,兰州炼油厂建成并投入运转。

  1957年9月,化工部决定将兰州肥料厂(1956年2月11日,重工业部批复文件中定名兰州氮肥厂为兰州肥料厂)和兰州合成橡胶厂合并成立兰州化工厂,1958年11月,兰州化工厂建成投产。

  六十多年来,兰州石化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

  走进兰州石化企业精神教育基地,第一展区首先印入眼帘的是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于1959年3月在北京给兰炼的题词:“依靠党的领导、发挥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加强组织工作和具体措施,鼓足干劲,力争石油生产的量多、质好和品种齐全,以逐步满足国家和人民的需要。”

  “周总理的题词,对兰炼工作给予了明确具体的指导。”讲解员赵鹏深情款款地说。

  从兰炼兰化筹建之日起,党中央国务院时刻关注着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德怀,习仲勋等先后来到兰州炼油厂和兰州化工厂视察、调研,对企业的发展寄予厚望。

  1958年,是兰州炼油厂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当年8月,新中国炼油生产的第一套装置——电脱盐装置竣工;9月18日,新中国第一批汽油、柴油、煤油等6种成品油,从刚刚建成投产的兰州炼油厂汩汩流出,结束了中国人依赖“洋油”的历史。

  这一年的9月27日,兰炼派两位工人代表刘启盛、贺永友,带着刚刚生产出的第一批油样,专程前往北京,向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报喜,向国庆献礼。当时正在参加重要外事活动的毛泽东主席对此十分重视,专门委托叶剑英、陈赓接见了他们。叶剑英说:“我们空军、海军都需要大量的油料,希望你们炼出更多更好的油品。” 刘启盛、贺永友还作为石油化工企业代表,荣幸地登上国庆观礼台。兰州石化企业精神教育基地中的一幅名为《油样送北京》的油画,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依然时刻关心关注着兰炼兰化的发展。1992年8月16日、2000年6月18日,江泽民同志先后两次视察兰炼兰化。1999年9月10日、2007年2月18日,胡锦涛同志两次视察兰州石化。

  2009年6月9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视察兰州石化,对企业的发展给予充分肯定,并对未来的努力方向提出明确要求。

  珍贵历史画面历历在目,殷殷嘱托铭记于心,始终激励着兰州石化人艰苦创业、砥砺奋进。

第一批油样。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郁婕 摄

  炼“争气油” 产“第一胶”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受当时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困难的影响,我国石油产品严重短缺的局面未能根本扭转,尤其是军用油品和性能特殊的石化产品进口困难,严重威胁国防安全。国家需要从根本上扭转石油产品依靠进口的被动局面。

  兰炼作为国家第一个现代化炼油厂,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和责任。心底涌动爱国情,胸中常怀报国志。时任兰炼党委书记、厂长徐今强在全厂大会上说:“没有油,我军的飞机、坦克、军舰都是一堆废铁;没有油,我们新生的共和国将有空无防、有海无防。”“我们就是勒紧裤腰带,也要炼出‘爱国油’。”

  1月19日,“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建党百年全媒体小组走进兰州石化公司的石油教育基地。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郁婕 摄

  炼“争气油”、炼“爱国油”成了每一个炼油人心中的梦想。

  1960年,兰炼首次生产出95号航空汽油,填补国内空白。

  1961年,生产出1号航空煤油。

  1962年,生产出20号航空润滑油,填补国内空白。

  1963年,兰炼研发干法尿素脱蜡技术,被誉为石油炼制技术的“五朵金花”之一。

  1964年,兰炼建成国内第一套硅酸铝小球催化剂,扭转了该种催化剂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被誉为国产第一剂。

  “三航两剂”的试制成功,为兰炼积累了大量资料和丰富经验,为电缆油、压缩机油、轧钢机油等85种高级石油产品的相继试制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兰炼原设计只能生产16种油品的框框被大大突破了。1963年,新中国向全世界宣告:“中国用洋油的时代一起不复返了!”

  1966年,兰炼炼油产量达到120余万吨,品种达到137种。炼“争气油”为国争光的历史记忆成为了兰州石化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代代相传。

  1960年4月,我国第一套年产1.35万吨丁苯橡胶装置在兰州化工厂全面建成。1960年5月20日生产出第一批合格的丁苯橡胶,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合成橡胶的历史,填补了国内空白,被誉为国产“第一胶”。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三年自然灾害对合成橡胶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每生产1吨丁苯橡胶要消耗8吨以上的粮食,如何解决合成橡胶“与民争粮”的矛盾,兰化人开始了艰难的攻关。

  1961年底,国内第一台以炼厂气为原料的管式炉乙烯装置诞生。

  1962年1月1日,兰化合成橡胶厂新建的管式炉乙烯、裂解气分离、苯乙烯三套装置正式投产。这是国内第一批投产的大型石油化工装置,也是兰化由“粮煤化工”向石油化工转变的重要标志。

  生产出合格的乙烯,年节约粮食610万公斤。后又采用乙烯硫酸水合法制取工业合成酒精,建成了年产2.5万吨工业合成酒精装置,在国内首先摆脱了以粮食酒精制取乙烯和丁二烯的原料路线,按照裂解碳四的深加工技术,相继建成8000吨的碳四抽提丁二烯装置,也大大改变了单纯依靠酒精生产丁二烯的技术路线,年节约粮食近1亿斤。

  作为“共和国长子”,兰州石化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把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想国家所想、急国家所急,发扬“不辱使命、为国分忧、自力更生、无私奉献、攻坚啃硬、勇攀高峰”的精神,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不朽功勋。

“两兰”建设如火如荼。 (资料图)

  “二四三二一”改革重组

  兰炼兰化在40年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犹如隔墙生活的兄弟家庭一样,但也存在着重复建设,都缺乏集约化的发展,亟待新的发展模式突破这一瓶颈。

  深化企业改革对兰炼和兰化两个老企业来讲,是适应新的形势,寻找新的发展之路的关键。

  —— “两兰”变“四兰”。1999年7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中国石油实施了内部重组改制。8月,兰州炼化公司和兰州石化公司分别正式挂牌。由此,兰炼、兰化各自一分为二,变成了“四兰”,即新的兰州炼油厂和兰州炼化分公司、兰州化工厂和兰州石化公司。

  ——“四兰”变“三兰”。2000年9月28日,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党组和中国石油股份公司管理层研究决定;兰州炼化分公司、兰州石化分公司实行合并重组,组建新的“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兰州石化分公司”,简称“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标志着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石油化工联合企业正式宣告成立。

  ——“三兰”变“两兰”。2005年5月12日,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决定将存续企业兰炼、兰化整体合并,组建中国石油兰州石油化工公司。

  ——“两兰”变“一兰”。2007年6月12日,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决定对兰州石化公司与兰州石油化工公司再次重组整合;将兰州石油化工公司整体委托给兰州石化公司实施全面统一管理,使用一个企业名称,即兰州石化公司,仍保留兰州石油化工公司独立法人、工商及税务登记资格。

  2000年—2007年,是兰州石化“二四三二一”持续合并重组的8年,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兰炼、兰化几经磨合终于变成“一兰”,成为一艘大型的“西部石化航母”,其核心竞争力得到极大提高,开启了大团结、大融合、大发展的新征程。

朝气蓬勃的兰州石化员工队伍。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刘延治 摄

  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

  重组整合后的兰州石化科学谋划,统筹规划,关停并转,升级改造,形成了总资产260多亿元,90余套炼油化工生产装置,1050万吨/年炼油、70万吨/年乙烯、52万吨/年尿素、122万吨/年合成树脂、22万吨/年合成橡胶、5万吨/年炼油催化剂的加工规模,显著提升了公司的发展能力、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成为西部重要的炼油化工生产基地,实现了几代兰州石化人的梦想。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等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