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陇上纪事】乡村记忆的亮色——货郎儿

 2021/02/18/ 03:01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黄忠龙

【陇上纪事】

乡村记忆的亮色——货郎儿

  黄忠龙

  “货郎担挑着艰难,拨浪鼓摇响梦幻,走村串乡的小贩。黄昏后、人影远,挥不去往事如烟。”

  这是我用《货郎儿》的曲牌作的一首曲。元代以来,往来于城乡贩卖日用杂物和儿童玩具的挑担小贩,被统称为货郎儿。他们沿途走村串户摇鼓喊唱着物品的名称以招徕顾客,其所唱的腔调不断被加工最后定型成一种固定的曲牌名——《货郎儿》。

  从李嵩绢本水墨《货郎图》可以看出,货郎儿的职业可上溯到宋朝,渐渐消逝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历史长河上至少绵延了八百多个春秋。在我的家乡静宁流传着一个《笤帚精买头花》的民间故事。说的是有一天中午,一位货郎儿来到了一户人家的大门外,叫卖声引出一位年轻的媳妇。她从货郎箱里精心挑选了两朵花,插在自己的头顶上。之后,她对货郎儿说自己没带钱,让她进屋去取,一会就出来。点头同意的货郎儿左等右等等了差不多一个时辰,仍不见踪影,就只好进门去向主人讨要。但主人却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太太,货郎儿坚持说自己看见一位年轻俊俏的媳妇,老太太拗不过他,就让他自己在各屋里找。找了约摸一袋烟的工夫,人倒是没有找着,却在厨房风匣板上的一把老笤帚上看到了自己的两朵花插在上面。这个故事很有些年成,也就说明以流动方式经营小商品的货郎儿其从业历史很长了。

  “头发换针换线换颜色喽——”这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山村最吸引人注目的货郎儿叫卖声,伴随着一串串清脆的拨浪鼓声响起来,是我孩提时听过的最具磁性的声音,霎时间就会粘住一群灰头土脸的孩子把个货郎箱围得个水泄不通。货郎儿是那时山村里一道迷人的风景:一位淳厚朴实带着外地口音的中年汉子,宽厚有力的肩膀挑着一根油光发亮的扁担,两个特制的货郎箱里盛满各式各样的小百货,手里不停地摇着拨浪鼓,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吆喝出一句节奏感强、调子优美的广告词。

  我小时候看到的货郎儿大都来自离我们这儿不远的秦安县,我们就叫他秦安货郎儿。秦安货郎儿一般都穿着一双麻鞋,戴着一顶草帽,挑着一副很讲究的货郎担。说讲究,是因为一头是木箱,大木箱上架着一个小木箱,小木箱又做成若干个小方格,把最耀眼的东西放在小方格里,诸如五色糖、发卡、纽扣、彩色丝线、小皮球等,上面盖着一层玻璃做成的箱盖,让人一目了然;另一头是一个竹筐,筐里放着一些日杂用品以及收来的头发之类的东西。有些货郎儿的木箱黑漆斑驳,很有几分成色,那一定是祖上传下来的。

  儿时,每个大队虽有一个我们叫做代销点的商店,但货郎儿的行当却颇为盛行。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是货郎儿过早地将现代销售理念带进了偏僻闭塞的农村,开放搞活,才深受村民欢迎。货郎进村入户,体现了“送货上门”的现代经营理念。那时,生产队上的农活比较忙,上工收工都由队长决定,都有时间限制,不像现在那么自由。于是货郎儿就选择中午、傍晚时分在村头摆起摊点,吆喝叫卖,这样就不耽误妇女儿童上工上学了。更重要的是货郎儿总会带来上次一些妇女的叮嘱,比如她们急需的针头线脑,这种相当于现在期货交易的方式,十分讨得妇女儿童的欢心。记得,我的堂姑就曾在一位刘姓货郎儿那儿预订了一件勾针,那位货郎儿下一次来时就给她带上了。这件事就让我们对这位刘货郎儿信任起来,每次来时总愿意买他的货。

  喜欢货郎儿是因为货郎儿的货可以自由挑选,像如今的超市一样,同一种物品,任你选择,你喜欢哪一件就买哪一件,不像公家的商店,你买什么都是售货员给你拿什么,爱买就买,不买拉倒,根本不容你分辩,更别说让你随意挑拣了。更可贵的是货郎儿的货你如果没钱买可以拿上看一看,饱饱眼福解解眼馋。比如,一个花花绿绿的小皮球,在我们几个光腚子伙伴手上传来传去,你看看,他摸摸,爱不释手,直到货郎儿收拾走时才恋恋不舍地还给了他。这时,货郎儿也会和颜悦色地对我们说:“娃仔,我走了!回去好好攒头发,等攒够了,叔叔就便宜卖给你。”我们听后,就像吃了一个五色糖粒一样心里甜甜的。货郎儿说的“便宜”是有根据的,我曾多次看见买东西的乡亲,再也拿不出一两分钱时,货郎儿也就爽快地将货卖给他们。这是我第一次知道商品可以讨价还价,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公家商店里的货你少一分钱都买不来。货郎儿的这种做法满足了购买者的心理需要,过早地体现了现代市场经济的消费理念。比如买菜,卖者与买者之间的距离其实只是平秤与旺秤之间那么点角度,而这点角度恰恰就是一种心理坡度。其实只需要将一个小西红柿换成一个稍大一点的,秤就扬起来了,扬起的秤杆就会让买家满心欢喜。可是现实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门槛,谁的门槛低谁就会吸引顾客占领市场,这就有了公家的商店缘何一夜间从故乡小镇里解体的现象。

  货郎儿进村后总要吆喝那句“头发换针换线换颜色喽”!这句话本身就是一句吸引人的语言,含着一种公平交易、各取所需的经商理念。于是,妇女儿童蜂拥而来,用手中的头发换取各种各样的东西。有一次,我随母亲去换颜色,货郎儿的颜料是装在几个大小一致的玻璃瓶里,每个里边有一小勺。货郎儿就用小勺为母亲取颜色,一小勺颜色颗粒倒在纸上熠熠生辉,非常好看,母亲就用这些青蓝颜料为我们煮染四季衣裳。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货郎儿渐渐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但灌制在脑海里的那句“头发换针换线换颜色喽”,成了岁月的老唱片,时不时让记忆的针头划响,让我重温民间特有的那种朴素的交易风情。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