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印发 到2025年 建成兰州都市圈1小时通勤网络

 2021/03/04/ 08:21 来源:兰州晚报 记者 杨昕

《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印发

到2025年 建成兰州都市圈1小时通勤网络

  每日甘肃网3月4日讯 据兰州晚报报道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6.5%,城乡人居环境更为整洁优美,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根据《纲要》,二〇三五年我省将力争实现经济综合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更高台阶,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

  培育千亿产业集群、百亿园区

  《纲要》明确,要实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开展重点和优势产业链培育攻坚行动,促进优势产业链由低端向高端迈进、由短链向长链发展。集中土地、人才、资本等要素资源,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税收、产业等政策,在巩固提升石油化工、有色冶金产业集群基础上,着力培育特色农产品、数字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文旅康养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同时,打造百亿园区,重点打造12个百亿园区,积极培育发展潜力较大的陇西经济开发区、武威民勤能源化工工业集中区、金塔工业集中区、定西经济开发区、平凉工业园区、陇南经济开发区、甘南合作生态产业园区等,成为区域产业集聚重要平台。

  推进“快递下乡”“快递进村”

  我省将强化流通枢纽功能,依托中欧、南亚、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和国际航空货运航线,畅通链接国内、面向国际物流大通道。积极引进国内电商快递物流头部企业在甘设立区域总部、新业态总部,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企业,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交通运输业深度融合发展。促进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电商物流、智慧物流、港口物流、冷链物流、绿色物流,降低物流成本,推动物流业提质增效。打造西北快递物流集散中心,加强智慧型物流园区建设。加快现代流通体系综合示范县(市)建设,推进“快递下乡”“快递进村”,完善城乡物流网络体系。力争到2025年,物流相关行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

  实现5G网络人口覆盖率达到50%以上

  打造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通信枢纽、区域信息汇集中心和大数据服务输出地,加快以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骨干传输网络,建设兰州至成都第二路由等国家一级干线。健全基础网络架构,构建覆盖全省、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信息通信网络。争取到2025年实现5G网络人口覆盖率达到50%以上。加强数字技术应用,积极发展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核心数字化技术。推动社会治理智能化,全面推行城乡网格化管理,实施村(社区)管理“网格化+信息化”全覆盖;加强乡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和电子商务建设,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和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库建设,加快农业全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完善甘肃省涉企政策精准推送和“不来即享”服务平台。建设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的全天候在线政府。

  初步实现省内主要城市3小时到达全国主要城市

  到2025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的快速网络、服务完善的干线网络、广泛覆盖的基础网络,初步实现省内主要城市3小时到达全国主要城市,与相邻省际中心城市2小时直达,建成兰州都市圈1小时通勤网络。着力构建以宝兰高铁、兰新高铁、兰张三四线为主轴,中兰、银西、兰合、西成等铁路辐射全域的快速客运网。同时,力争“十四五”末,全省高速及一级公路再增加2000公里,达到8000公里,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到85%;开通加密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等地区重要城市航线,打造京兰、沪兰和广深兰“空中快线”等。

  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

  分类推进村庄建设,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整治空心村。争取国家支持生态移民和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行动,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以县为单位,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梯次推进、差异考核,确保每个市州有走在前列的县、每个县有走在前列的乡镇、每个乡镇有走在前列的村。在中心城镇、交通干线、产业园区、沿江沿河地区等优先实施乡村建设。“十四五”期间每年建设1000个以上乡村建设达标行政村,发挥示范带动效应,逐步形成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田园风光。

  支持兰州建设国家重要的区域创新中心

  《纲要》明确,提高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十四五”期间全省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1.3%。同时,要建设创新平台,加强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优化体制机制,完善发展模式,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支持兰州建设国家重要的区域创新中心,争取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同位素实验室、国家镍钴新材料创新示范中心等在甘布局,在生态环境、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领域争取国家级创新平台。

  加快推动兰白定临一体化发展

  加快建设以兰州为中心,白银、定西、临夏为腹地,辐射周边地区的兰白经济圈。支持兰州市完善规划布局,拓展功能范围,促进以城聚产、以产兴城,提升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提升省会城市综合实力和承载能力;统筹兰州主城区、兰州新区和榆中生态创新城发展,形成布局合理、相互支持、合力发展的良好态势;发挥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发展引领作用,集中创新研发,努力建设成为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发挥白银有色金属冶炼优势,建设有色金属加工、物流等产业链;扩大定西“中国药都”“中国薯都”“西部草都”品牌影响力,建设全国马铃薯和中药材种业基地;推动临夏民族用品、商贸物流产业发展,打造民族用品生产加工基地,加快推动兰白定临一体化发展。

  以兰州为中心打造“一小时经济圈”

  《纲要》提出,积极融入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大格局,推动兰州—西宁城市群成为区域发展重要载体,积极参与和推动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建设兰白都市圈,以兰州为中心打造“一小时经济圈”。充分发挥兰州新区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作用,支持兰州新区做精做强主导产业,探索与发达地区共建园区。高起点建设榆中生态创新城。加快建设红古—民和经济合作示范区。加强兰西城市群与关中平原城市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流互动,共同推进西北西南紧密合作。此外,还将支持敦煌、榆中等市县围绕县城新型城镇化开展先行示范。

  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 力争产值均超400亿元

  根据《纲要》,“十四五”我省重点培育千亿产业集群。其中,打造数字智能产业集群,将加快建设兰州新区大数据中心、榆中生态创新城栖云数字小镇等,发展手机、机器人,无人机等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将打造西北医药产业聚集区,依托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及兰州高新区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新区药谷等,搭建省级产学研创新和产业孵化平台。

  “十四五”重点打造的百亿园区中,兰州新区将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大数据、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通道物流、现代农业等,力争产值达到500亿元;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将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大数据等,力争产值达到410亿元;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将重点发展航空航天、现代物流、现代服务、先进制造等,力争产值达到450亿元。

  支持兰州新区职教园区打造技能培训示范区

  鼓励各方力量参与兴办职业教育,支持兰州新区职教园区打造技能培训示范区,实现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协调发展,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造“技能甘肃”。实施高等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支持兰州大学提升“双一流”建设水平,支持省内高校加强“双一流”建设。

  二〇三五年现代化建设远景目标

  经济综合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更高台阶,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民营经济和新兴产业占比大幅提升,建成甘肃特色现代化经济体系;文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文化强省和旅游大省基本实现;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各方面制度和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基本建成法治甘肃、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平安甘肃建设达到更高水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巩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才与发展需求更加适应,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国家碳排放达峰目标任务全面落实,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美丽甘肃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十四五”发展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重要成效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体系更加完善,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6.5%。创新发展能力、内需拉动能力显著增强。产业绿色化、规模化、集群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大幅增强,现代流通体系日益健全,城乡公共服务设施整体优化。

  ◎改革开放迈出重大步伐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新突破,市场体系不断健全,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重要成效,营商环境全面优化,市场主体活力有效激发。“一带一路”建设高水平推进,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更好融入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

  ◎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蔚然成风,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基础更加牢固,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更加深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加快推进,实现文化旅游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旅游大省迈进。

  ◎生态文明建设达到新水平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得到优化,能源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高,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加快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水耗显著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加快向绿色低碳转型,城乡人居环境更为整洁优美,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人民生活品质普遍改善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持续提升,卫生健康体系日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得到更好实现。

  ◎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全面依法治省迈出坚实步伐,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政府职能加快转变,行政效能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不断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加快形成。

  “十四五”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

  ◎半导体材料

  发展以氮化镓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制造。依托甘肃省有机半导体材料及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推动新型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氢能产业

  建设氢气提纯、液化、液氢储存、运输装置及配套设施。在工业副产氢纯化、燃料电池发动机、关键材料和动力系统集成等方面取得突破。有序推进加氢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利用氢气推动汽车用甲醇生产。

  ◎电池产业

  积极发展锂离子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消费电池和电池原材料,发展薄膜太阳能电池、新能源电池、燃料电池等。建设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和电池回收绿色利用基地。

  ◎储能与分布式能源产业

  发展以调峰调能为主的太阳能光热发电产业、装备制造业和分布式新能源技术综合应用体,实现新一代光伏、光热、大功率高效风电、生物质能、新兴储能装置等产业化。

  ◎航空航天配套产业

  重点发展空间电推进技术及其应用产业、自动飞行控制系统及部件、航空电作动系统、航空电机和照明系统等产业升级项目,推进智能电动伺服控制系统和电作动驱动及传动系统产业化。建设兰州真空产业园,加强压力容器研制和生产,建设真空获得设备和真空应用设备,发展飞机维修、拆解、改装等产业,积极建设航空航天辅助产业。

  “十四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点项目

  ◎铁路

  加快建设中卫至兰州、兰州至张掖三四线中川机场至武威段、天水至陇南、兰州中川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环线、兰州至合作、西宁至成都等铁路。推动平凉至庆阳等铁路尽快开工,加快兰州至张掖三四线武威—金昌—张掖段等铁路前期工作, 适时推进宝中铁路、西平铁路等繁忙路段扩能改造。

  ◎公路

  建成G8513平绵高速平凉(华亭)至天水段、武都至九寨沟段。G85银昆高速彭阳至大桥村段,S25 静天高速庄浪至天水段工程。加快建设兰州、天水、酒嘉等城市绕城高速公路。积极推进G30连霍高速、G6京藏高速、G22青兰高速等国家高速繁忙拥堵路段扩容改造。加快S36临洮至康乐至广河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启动实施一批国省道提升改造,旅游公路和村组道路补强工程。

  ◎民航

  建成中川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和庆阳华池、武威民勤、甘南玛曲等通用机场。推进天水军民合用机场迁建。新建临夏、平凉机场等项目。加快推进武成机场、定西机场前期工作。推进榆中夏官营军民合用机场前期工作。有序实施一批通用机场以及直升机起降点。

  ◎水运

  重点推进黄河甘肃大河家至炳灵电站航运建设、黄河兰州城区段航道建设工程和黄河干流临夏州流城航道综合整治项目。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杨昕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