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省外媒体看甘肃

2021全国两会系列访谈《老乡,你好!》甘肃篇:“犇”富路上,日子如何会更“牛”?

 2021/03/04/ 09:35 来源:津云客户端 记者 刘影 沙莎 邸舒妮 边志强 姜晓龙

甘肃篇访谈现场

  津云新闻讯:“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和2021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在中国记协、天津市委宣传部、天津市委网信办、天津市合作交流办、天津海河传媒中心的指导下,津云新媒体联合甘肃、新疆、西藏、青海等天津结对帮扶地区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同策划推出《老乡,你好!》系列访谈节目,聚焦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中展现的“天津作为”,瞄准对口支援地区脱贫摘帽后的新生活和新变化,向老乡们问候一声:你好!

嘉宾在云上与津云演播室连线

  首期节目邀请了天津市河西区委副书记、区长胡学明,天津市合作交流办二级巡视员杨毅东做客津云中央厨房,同时邀请了天津市对口支援甘肃工作前方指挥部总指挥袁新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临泾镇席沟圈村党支部书记马银萍做客云端连线。

津云演播室主持人、嘉宾与云上嘉宾互动

  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开发式扶贫方针是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鲜明特征。节目中,嘉宾们在“云端”畅聊天津对甘肃地区在产业扶贫、消费扶贫、教育扶贫等多方面的精准帮扶工作,深刻分析并总结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天津经验”。

  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了每一个角落,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无数人的梦想因此而实现,无数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在节目中播出的短片里,河西区对口帮扶的甘肃平凉地区,老乡们的日子就越过越红火。从以前的“蹲在墙根晒太阳”,到如今的不安于贫困、不安于苦日子,高庄村的老唐脸上洋溢着微笑。白墙红瓦的新房子,养牛、养羊、种苹果、种玉米的新生活,老唐这些年的红火日子都是咋“折腾”起来的?而被夸“勤劳致富”后,老唐又说了啥?跟随节目镜头一起去看看“老唐的幸福生活”吧。

  产业扶贫打通“致富主干道”,消费扶贫接力“最后一公里”。天津女排是天津体育的一面旗帜,河西区通过“津诚所至 协作同甘”东西部协作电商产业节,在全国首创“体育+扶贫”消费扶贫活动,将粉丝和球迷对女排的热爱转化为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支持,拓展了扶贫产品的销售市场。激烈拼抢的比赛场和卖力吆喝的直播间如何相得益彰?女排名将+“田间”主播的组合有哪些亮眼表现?边看比赛边“扫货”的网友都收获了哪些甘肃特产?节目现场,河西区委副书记、区长胡学明将讲述活动细节,为网友解读不为人知的幕后花絮。

  爬过最高的山,走过最险的路,去过最偏远的村寨,住过最穷的人家,广大扶贫干部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赢得民心。扶贫干部冲锋在前,如何让有牛产业的老乡们的日子更“牛”起来?“家有三头牛”的“犇”富路上还有哪些产业遍地开花?节目现场,天津市对口支援甘肃工作前方指挥部总指挥袁新河将为大家一一细数天津帮扶下的甘肃脱贫攻坚成果。

  在众多脱贫攻坚的力量中,教育扶贫是一汪清泉,把水浇在了扶贫的“根”上,有效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播。山里孩子“肩挑背驮、翻山越岭”的上学路如何变坦途?村里的学校少、学生少、老师少,与镇里学校的“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时刻记挂孩子上学难问题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临泾镇席沟圈村党支部书记马银萍,将在节目现场提出破解难题的好建议。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何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依然任重而道远。下一步,津甘两地将立足各个领域,通过各种渠道,实现产业互补、人员互动、技术互学、观念互通、作风互鉴。总结“天津经验”,做好“天津服务”,展现“天津作为”,传递“天津温度”,续写黄土高原和渤海之滨的“山海情缘”。(津云记者 刘影 沙莎 邸舒妮 边志强 姜晓龙)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