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本网原创

【说说我们的心里话】“站在喜鹊梁上看,布楞沟变化太大了”

 2021/03/08/ 19:45 来源:每日甘肃网 记者 韦德占

蓝天白云下,布沟村的美景图。韦德 摄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韦德占

  春天来了,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高山乡布沟村71岁的老支书马占海站在南山“喜鹊梁”上俯瞰,阳光灿烂,小山村的景致历历可见。田垄林地生机盎然,鸟儿飞舞在枝头屋檐。

  山下一条东连兰州、西达县城的二级公路穿沟。路南边,村委会、村小学、幼儿园依次排开;路北边,精致的小广场、扶贫车间整整齐齐;北山平台上是红墙灰瓦的崭新民居,不远处,一片太阳能光伏发电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每次站在喜鹊梁上,看着布沟的变化,我就不由想起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沿着山路,踩着漫过脚踝的黄土,来到布沟村看望群众的情景,想起了他对我们的亲切关怀和嘱托……”沐浴着春日的暖阳,马占海怀着一颗感恩和激动的心,说起了自己的心里话。

如今的布沟村山川秀美,交通、住房条件大幅改善。 韦德 摄

海用自来水洗菜 韦德 摄

  “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让贫困群众尽早脱贫过上小康生活。”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翻山越岭,来到海拔1900多米的布沟村,入户看望老党员和困难群众,留下了这句嘱托。

  如今,八年时间过去了,布群众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团结带领下,在中石化和社会各界的帮助支持下,传承和发扬长期以来在和艰苦环境斗争中形成的苦干实干韧劲,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紧盯脱贫奔小康目标,充分利用中央、省扶持的有利机遇,使布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航拍布楞沟养殖专业合作社、黑木耳种植基地 韦德 摄

楞沟穿村而过的折二级公路 韦德 摄

  马占海介绍,如今的布沟村,山梁沟壑遍布林木,向阳坡上的光伏电呈梯形镶嵌其间;光伏下,红瓦粉墙的新居干净整齐,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污水和垃圾实现了集中处理;搞养殖的人多了,“扶贫车间”也开到了家门口;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完成小学六年制义务教育,村里第一个本科生也即将毕业;村卫生室开了起来;村前的二级公路已经通车……早在2014年就实现了整村脱贫,曾经被贫穷捆住手脚的乡亲们,在新生活中大展拳脚,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马麦志是布沟村的村民,2013年以前,他家一直住在“悬崖边”上,被群山环抱,凋敝破落。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家,聊家常、、进厨房、看羊圈,到门口集雨场看水窖、观水质、水窖容量……他一家人口粮够不够吃?低保有没有保证?看病有没有保障?孩子有没有上学……

沟小学书声琅琅 韦德 摄

晨曦中,布沟村56户新农村村居气派整齐。 韦德 摄

  现在,马麦志当年的住所变成了村史馆,记录着布沟村的发展变化——原来的土院子里,低矮的屋子、经年的纸糊窗棂、裸露的屋脊椽檩,已成为那个时代的记忆。

  在2013年前,马麦志家5口人“蜗居”在低矮破旧的土坯房内,11亩地种植土豆、小麦、玉米,天吃饭,水窖收集雨水。马占海介绍,如今马麦志家2台50多寸的大彩电、洗衣机、冰箱等一应俱全;妻子在“扶贫车间”打工;大儿子和儿媳冬天到广州打工,夏天在村里开办养殖场,每月少说七八千元。

  “全面小康,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如今,在乡村振兴这一宏大乐章中,布沟村奏响了属于自己的华彩乐章,奔向幸福新生活。

村民马外飞叶动作麻利而熟练地着金银花(资料图:韦德 摄)

村民马大五德正在给投放饲料(资料图:韦德 摄)

村民马阿力正在黑耳种植基地进行日常管理(资料图:韦德 摄)

新农村一角 韦德 摄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