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我来见证】
“要力所能及为群众办实事”
——甘谷县新兴镇椿树坪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万永波讲述扶贫故事
开栏的话 8年不懈奋斗,8年敢死拼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经过全省干部群众不懈努力,我省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与全国同步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脱贫攻坚成色如何,处于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最有发言权,他们的经历、收获、感受、评价也最有说服力。为此,甘肃日报从今天起开设“脱贫攻坚·我来见证”专栏,让第一线的干部群众来讲述亲身经历的脱贫故事,展现脱贫成果,见证这一伟大的历史性成就。敬请关注。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杨唯伟
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离不开广大帮扶干部的奉献。近日,记者在甘谷县新兴镇椿树坪村,听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万永波讲述他所经历的脱贫故事——
“山高路不平”,椿树坪村位于甘谷山区,气候干燥,地势高寒,自然条件差,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
脱贫攻坚以来,椿树坪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帮扶工作队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抓产业,强基础,引外力,增内力,经过几年的奋斗,椿树坪村于2017年通过验收退出贫困村序列。
摘帽不摘帮扶。虽说已经脱了贫,可椿树坪村刚刚发展的产业基础还不牢固,农村基础设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帮扶干部肩头的担子还很沉。
去年,省社科联调整帮扶力量,万永波主动向单位申请,从谢家湾乡丁家沟村调换去椿树坪村帮扶,迎接艰巨的挑战。
“尽管调整了驻村地点,可对我来说,到哪都一样。帮扶的脚步不能停,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群众身上。”讲起帮扶工作,万永波总有说不完的话:
去年2月底,我来椿树坪村任职,正赶上村里发放中药材种子和化肥,我们主动帮老人推车,将农资送到每家每户。
从那以后,我们便和村干部一起走访村民,为大伙排忧解难。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由于一些村干部和村民对政策知晓率低,落实政策存在不到位的情况,所以在带领队员入户的过程中,我们着重解读政策,消除群众的疑虑。
椿树坪村有237户1068人,人口不多,但是居住很分散。到村里不到两个月时间,我抓紧走遍了每家每户,很快和村民们熟悉了。
遇到村民家中的学生快上学时,我们就上门或电话提醒需要办理的手续,能享受到什么政策;遇到村民生病住院,我们就打电话告知住院需要的手续,尤其是贫困户可以享受到的住院报销政策;遇到村里老人养老保险网上认证通不过时,我们一户一户上门帮助拍照认证……
从一件件小事做起,让我不断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
当地村民好秦腔,可椿树坪村一直没有一个宽敞的文化阵地。村里原有的乡村舞台年久失修,不能满足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实际需要。
听到群众的呼声,我们便有了修建一个乡村舞台的想法。
但是,修建一座乡村舞台需要大量的资金,当时也没有相关的项目,怎么办?
经过与村“两委”分析和研究,在四处征求村民意见建议之后,去年11月,我们发起募捐修缮乡村舞台倡议,向帮扶单位、社会爱心人士及亲朋好友等募捐。
省社科联出资1.32万元,本村群众捐款1.32万元,社会爱心人士捐赠0.86万元……修建乡村舞台花费近6万元,我自己出资解决了剩余资金。
在得到大家的爱心帮助和支持后,去年11月中旬,乡村舞台开工建设。尽管数九寒天,可不论是村里的党员,还是群众,大家都坚持到场,投工投劳,竭尽所能提供帮助。
在施工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坚守在现场,我近两个月没回家。搬砖、刷墙、买材料……尽管忙碌,却非常有动力。
上个月22日,村里举行乡村舞台落成暨文化演出活动,专门请甘谷县秦剧团进行演出。
看着台下喜笑颜开的群众,我们心里满是自豪。在帮扶的过程中,我深切地体会到:力所能及为群众办实事,是我们帮扶干部的职责所在。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1年04月08日践行“三牛”精神 做好保障服务——记嘉峪关市扶贫领域先进个人马永红
- 2021年04月07日点赞!陇南这项扶贫探索被写入《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
- 2021年04月02日西和 “扶贫车间”助农增收
- 2021年03月29日会宁:“消费扶贫”助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