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坚持一下马上好。”“20分钟以后到前面的机子上打印报告单。”……这是兰大二院门诊2楼检验医学中心最常见的话语。隔着一道透明玻璃窗,窗外,有的患者刚做完血液样本采集,屈臂压着抽血处;有的家属正在等待打印检测报告。窗内,医护人员们在窗口采集患者的检测样本,排列整齐的采血管样本和各种专业的检测分析流水线、分析仪格外引人注目。
过去的每一天,数千份的检验样本在这些仪器中汇集,在沙沙作响声中变成清晰客观的数据,呈现在报告单上并传送到患者和临床医师手中。
放大、放大、再放大……正是这些检验医师将患者身体中最细微的变化筛查出来,成为医生为患者进行诊疗的重要证据之一。而在这忙碌繁琐的岗位上,主任检验师潘云燕已经坚守了整整31年。
新冠疫情中的“火眼金睛”
初见潘云燕,她一头干练飒爽的齐耳短发,一身干净整洁的白大褂站在示教室门口,正有条不紊地给一位年轻同事叮嘱新冠核酸检测早班工作的注意事项。
时间回到2020年,由于疫情影响,核酸检测成为检验中心重要的工作之一。潘云燕和科室的其他三名同事率先组成二院首批核酸检测小组,在人们看不见的实验室里,用一双“火眼金睛”仔细筛检病毒。
检测期间,他们身着厚厚的防护服,在没有空调的实验室里屏息凝气、聚精会神,眼睛始终盯着实验台,每次从实验室走出来,浑身都被汗水浸透,脸上也布满了压痕和淤青。为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他们争分夺秒,昼夜连续工作,确保实验样本每天“零存放”,“我们要赶在病人隔离期内作出检测报告,最大程度给病人降低时间和经济上的损失。”
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有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因老伴心脏病住院且儿女都远在国外,需要定期做核酸检测才能陪护妻子。他第一次核酸检测的数值是9.32×10²IU/ML,属于正常值范围。一周后再次检测,由于单位转换,结果显示为1.32×10³IU/ML,也属于正常范围。可是对单位转换概念模糊的老人看见悬殊的数值差异后焦虑不安,他反复要求重新复查,情绪颇为激动。潘云燕看到后把老人请到一旁询问,拿着老人的化验单,她一眼就看出数据变化的原因,马上和老人耐心沟通:“数值报告要注意后面的计量单位,因为用的单位不同,得到的数据也不同,有时甚至会相差上千倍,但其实都在正常范围内,您的检验报告没有任何问题”。得到这样的回答老人安心回到了妻子身边。
如今,疫情已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核酸检测的流程对检验人员来说也早已非常熟悉。但每一天,潘云燕都会像今天一样,不厌其烦地提醒组员注意事项和操作流程,让他们做好每一份样本的筛查,“只有配备合适的技术人员,加强业务培训,优化检测流程,提高检测质量和效率,才能为疫情防控和诊疗提供技术保障。”
截至目前,团队共检测40余万人;指导进修学习新冠核酸检测人员5批次,共计15人;期间还参加了2020年国家卫健委临床检验中心、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甘肃省临床检验中心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室间质量评价共计4次,成绩均合格。
坚守“幕后”的严谨精准
“检验医学中心其实是架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之间的桥梁。防、诊、控、治、康五个临床诊疗阶段都需要检验医学来为临床医生提供确可靠的诊断依据,进而为患者进行更加及时有效的抢救或治疗。”作为一名已经工作了31年之久的老检验医师,潘云燕深深明白检验医学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作用。接触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的工作更趋向于幕后,也更需要耐心和细心。她和同事们每天对患者的血液、体液、组织液、脑脊液、骨髓等标本进行检验,不敢有丝毫懈怠。
据不完全统计,检验医学中心每天至少要承担几千份样本的检验,数量庞杂且工作繁琐。几十年前,检验技术还没有现在先进的时候,潘云燕和同事们只能靠人力完成各项检测,“一台显微镜,一台离心机,一切全靠手动来操作。”
如今,检验设备日益完善、精尖,但这份工作仍然需要她们保持高度的严谨和精确,“没有人的检测仪器是很容易出问题的。”许多样本并不是采集结束后直接放进仪器中就“万事大吉”。血液、尿液的一些简单检验可以直接由机器完成,但许多微生物、细胞等项目的检验,就需要人工将微生物放置到培养基中,在这个过程中检验医师要考虑温度、时间和时机等因素,某个条件差之丝毫就有可能导致微生物培养不成功,“整个数据就做不出来。”
为了保证检验质量,做好住院患者标本分析的源头质量控制,她带领同事们编制了分子诊断检验标本采集手册,确保标本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遇到数据不合格的标本时,她会主动与临床科室联系,沟通分析原因,重新采集合格的标本送检;当检验结果与临床表征有差异时,她就及时与临床医生进行联系,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诊疗。
爱患如亲的医者之心
在检验科工作的三十年里,除了每天和标本机器打交道之外,潘云燕还要时时应对患者对检查结果的问询,甚至质疑,“很多患者认为我们只是把标本扔进机器,为什么报告不准确或者检验结果出得慢?”
面对这些质疑,潘云燕要求同事们先从自己身上、各个环节找原因,因为她能够感受到每一次问询、质疑背后患者的焦虑和害怕,“作为医生,我们不仅要治疗患者的身体之痛,更应该给他们心灵上的关怀,只要以诚相待就必能赢得信任与尊重。”
在潘云燕接触过的患者群体中,有一对丙肝母子患者让她印象尤为深刻。二十多年前,这对母子在生产过程中因输血的原因双双感染了丙肝病毒,起初确诊丙肝的检测报告是潘云燕出的,“我记得非常清楚,她当时非常痛苦,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尤其是她幼小的儿子也感染了病毒。作为一名医生,同时也是一位母亲,我能感觉到她那一刻的绝望与无助。”她知道,如果积极抗病毒的话,丙肝病毒是可以控制的,甚至有可能治愈,一来二去,她们成了朋友。
由于当时的医疗水平有限,这对母子起初只能用干扰素治疗,但这种治疗带来的副作用反应非常大,尤其对血压、情绪有严重的影响。为了帮助他们抵抗病毒,潘云燕在周末或者闲暇之余带着他们去肝病科、心内科、内分泌科等科室咨询大夫治疗干扰素带来的副作用,并且时常疏导和安慰这位母亲。后来有了进口药,潘云燕又帮助她们找到合适的药物及治疗方案。如今,这对母子已经痊愈,且仍然会定期找潘云燕做复查。无论是最初的治疗阶段,还是如今的康复阶段,这对母子每一次的检验指标潘云燕都会做详细记录和对比,“因为自己是一名医生,所以可以给他们指一个方向,让他们心里有个奔头,能看见希望。看着检验指标接近正常值,他们的病情慢慢好转,我也会替他们感到开心。”
甘为人梯的“医者之师”
“团结友爱,信任愉悦。迎接挑战,努力前行。”这是潘云燕写在检验医学中心介绍栏上的座右铭,也是她31年来的工作总结。医师二字,亦医亦师,她不仅仅是一位医生,更是一位帮助新人成长起来的老师。每当新同事轮转到她负责的分子诊断室时,她总是手把手教学,直到新人能熟练掌握技术。
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和不同学历水平,潘云燕会“因材施教”,制定不一样的教学方式。对于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指导,她会更为严苛,更注重技术上的培养和细节的把控;对于本科学生,她会更愿意耐心地鼓励:“只要足够用心,日常工作上肯定没问题。不要怕现在知道得少,经验是累积的过程,只要观察得多、罗列得多、学习得多,视野一定会比我更加开阔。”
潘云燕深知检验工作需要悟性和积累,更需要交流和沟通,在工作和生活中,她也像一位母亲一样关注着这些“新人”的内心世界,“我的年龄可能跟他们的妈妈相仿,虽然跟新人之间存在很多代沟,但我依然愿意和大家做朋友,所以大家有些事情也愿意找我说,我也愿意去听。”有些年轻检验医师因为工作中得不到像临床大夫那样的满足感而感到失望和灰心时,潘云燕会悉心疏导:“我们虽然得不到患者直接的谢意,但是提供一个个正确的数据,这就是最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要学会知识的积累,厚积而薄发,从大量的数据和标本中做更多的有意义的事。比如总结、梳理数据,写出自己的观点,发表有指导意义的论文,这也是我们价值的体现。”
“我愿尽余之能力与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31年前,潘云燕用略显稚嫩的声音说出了这段希波克拉底誓言,从此铭记于心,身体力行。如今,31个年头过去了,这份誓言仍然不时在她的耳边回响,时时提醒她“用心对待每一个样本就相当于用心对待每一位患者”
采访结束之际,我们和潘云燕仓促道别。在此之前,她接到了一个电话,“今天有一个评估小组来指导我们中心的工作,我得去交流一下,有了他们的帮助,我们就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更进一步做好工作。”(顾植敏 李思瑶 孔子俊)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1年05月13日兰大二院举办庆祝5·12国际护士节表彰大会暨文艺演出
- 2021年04月30日兰大二院“学史力行·红色医联”行动启动
- 2021年04月19日稳居甘肃首位 兰大二院连续7年荣登艾力彼中国顶级医院百强排行榜
- 2021年03月30日兰大二院“天玑”骨科机器人辅助手术优势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