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兰州·红色印记》将播出微纪录片《兰水之韵》
为您讲述兰州人的用水发展史
记者现场取景
每日甘肃网6月15日讯 据兰州晚报报道 一条扁担,两只水桶,只要肯出力,便可养家糊口。他们从事的职业现在已经消失,但他们也曾在兰州工运斗争史上留下过光辉的一页,他们是谁,你能猜到吗?本周起,兰州晚报·指点兰州系列微纪录片《兰州·红色印记》将播出新篇章——《兰水之韵》一、二、三集,从历史故事出发,结合实景拍摄,为您讲述兰州人吃水、用水发展史,也带您寻找兰州城市供水发展中鲜为人知的红色印记。
“黄河日夜向东流,难解万家喝水愁”。这首七律,曾经刻在兰州城一座古建筑的墙上,说的是在没有自来水的年代,用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水客子”的存在,在那个年代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劳动工具很简单,只有一条扁担、两只水桶,他们从黄河边取水,再挑着七八十斤的扁担走街串巷地吆喝着卖水,新中国成立前,兰州旧城区的市民及商号用水,几乎全靠他们。新中国成立后,兰州成立了水车服务社,后来又有了自来水,“水客子”才结束了卖水营生。“水客子”曾经是社会底层的劳动者,抗日战争期间,在中共兰州市工委领导下,“水客子”团结起来反对当局压迫,成立了“挑水工人兄弟会”,随后建立了党支部,“水客子”在兰州工运斗争史上也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一五”计划时期,国家把156项重点工程中的4项建设在西固,为配合西固工业区的生产和生活用水,1953年,确定在西柳沟、石岗建设我国第一个以黄河为水源的自来水厂,先期为西固工业区供水,后期为全市统一供水。1957年9月,这里正式建成供水。如今,当你站在兰州城市供水集团第一水厂取水口时,眼前呈现的是平静的黄河和两岸宜人的风光,但你一定很难想象,当年,一支由党员组成的工人阶级先锋突击队是如何跳进湍急的河流,用一袋袋沙土、一捆捆柴草垒起了一道百米长的堰堤,通过“草土围堰”的方式为进水口施工创造了前提条件,为国家节约资金118.7万元。
60多年来,兰州城市供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兰州人吃水已经越来越方便,但我们还想更干净、更安全。为此,近年来兰州市多方发力,在保护水源地、加强水质监测的同时,于2014年启动了新水源地建设工程,决定从刘家峡库区取水。新水源地建成后,兰州城市供水实现了“城市中心有河道、城市外围有库区”的双保险供水系统。截至目前,我市日供水能力165万立方米。关注“兰州晚报”微信视频号可观看完整视频!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杜志超 赵文瑞 文/图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1年03月29日【图片新闻】兰州城市供水集团参加“节水中国、你我同行”主题系列宣传活动
- 2021年01月07日【图片新闻】西和县洛峪镇镇村干部和驻村帮扶工作队指导群众安装防冻保温管 筑牢农村用水安全防线
- 2021年01月07日张掖市采取最严制度强化取用水监管和水资源保护
- 2020年12月31日《武威市节约用水条例》将于2021年1月1日颁布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