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说陇史】甘肃最后一位科考“状元”创办了甘肃第一家火柴厂

 2021/06/17/ 08:58 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记者 王文元

甘肃最后一位科考“状元”创办了甘肃第一家火柴厂

邓隆

光明火厂的“火花”

  1875年7月,甘肃贡院落成后,举行了甘肃有史以来的首场乡试,秦安安维峻考取第一名,成为解元。这是科举时代甘肃的第一位“科考状元”。而最后一位甘肃“科考状元”则是河州邓隆,他因创办甘肃首个火柴厂而闻名遐迩。

  今天,我们讲讲这位“末代状元”的故事。

  邓隆(1884年-1938年),字德舆,号玉堂,本为临夏北塬刘仲家人,后过继给临夏市邓家庄农民邓国珲。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甘肃乡试解元。光绪二十九年会试,名列三甲,考中进士,邓隆成为科举考试时代,甘肃的最后一位“科考状元”。此后,他曾经在重庆、新都、南充等地为官,或任知县,或为税官。不久,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垮台。邓隆响应共和,参加国民党,历任甘肃省议会议员、参事会参事、甘肃自治筹备处处长、甘肃戒烟局局长、夏河县县长等职。

  那么,他为何要创办火柴厂呢?事情是这样的:1910年,邓隆回家探亲,路过兰州,遇到了兰州道兼甘肃劝业道彭英甲。彭是清末甘肃新政的风云人物,已在兰州兴办了炭厂、洋胰子厂、铜厂、铁厂、织呢局、制革厂等实业,他又计划兴办火柴厂。正好邓隆也提到了筹办“洋火”厂之事,两人一拍即合。不久,开始向社会公布,采用官绅合办形式,创办兰州光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

  办企业自然要投资,他们的资金从哪里来?当时,彭英甲、邓隆和马福祥等六人发起招股事宜,计划招收400股,每股白银50两,计2万两。其中官府40股,用风林关的官办铁厂作为厂址入股,邓隆、马福祥各入40股外,其余由马步芳、马鸿逵等人认购240股。但是总计的400股并没有招够,只募集到了一万多两白银。虽然起步就遭受小挫,但他依旧坚持自己的理想。

  随后,股东们推选邓隆、马福祥、孟智生、令维一等7人为董事,并选举邓隆为公司董事长兼经理,公司算是成立了。

  接下来,又遇到了麻烦事。公司成立了,就要购置原料、招聘工匠。现在看来,制作火柴很简单,但在百年前,却是个巨大挑战。除了火柴棍不用外购,其他的都需要外购。制作火柴的硫黄、赤磷、氯酸钾等化工原料,购自天津、上海。至于机器,就更困难了。一些机器是购自西安协和火柴厂,是用过多年的二手机器,一部分机器则是从日本购买的。然而,陕西的机器运来后,发现已经破损不堪了,非大修,不能使用,只好雇佣工匠,进行维修。这又是一番折腾。他的创业之路就是这么艰难。

  好在,邓隆管理得力,企业开始生产了。1915年5月1日,光明火柴厂股份有限公司将他们生产的第一种火柴,命名为大鹿牌,图案是一只奔跑的梅花鹿,图案的右上角写着“大鹿牌火柴”,中央下方则是“光明火柴厂造”。“鹿”为“禄”之谐音,“禄”意味着财。他们期望这只鹿能给甘肃人带来财富。甘肃本土生产的第一支火柴,就这样诞生了。

  简便好用的火柴,引发人们追捧,很快行销西北各地,生意火爆。后来,又增加了“轮船”“朝阳”等牌号,年产量达到3326件,也结束了甘肃不能生产“洋火”的历史。整个火柴厂有130名职工,这也是当时甘肃最大规模的企业。

  随后,甘肃的火柴制造业逐渐兴盛起来,到1918年前后,甘肃天水、兰州、静宁等地士绅纷纷效法,创办了火柴厂。

  1938年,邓隆不幸染病,卒于兰州。

  掌上兰州·兰州晨报记者 王文元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