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旅游

甘肃张掖:以水为“媒” 构建“水韵甘州”

 2021/07/19/ 12:41 来源:华声在线 记者 彭天思

  编者按:张掖市甘州区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巴丹吉林沙漠南部边缘,祁连山北麓,黑河贯穿全境,造就了其独特的走廊地形和荒漠绿洲景象。近年来,张掖市甘州区委区政府围绕辖区内黑河流域生态治理,以水为“媒”,构建“水韵甘州”,打造“湿地之城”“塞上江南”。

  华声在线7月19日讯(记者 彭天思)7月16日至18日,“陇原生态文明建设‘绿色答卷’——2021全国主流网络媒体生态环保行”活动采访团来到张掖市甘州区,打卡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张掖城市森林公园、乌江镇丝路水乡生态农业示范区。城区繁花似锦,湿地公园树木葱茏,天空湛蓝如水,远处的祁连山依稀可见,给采访团的记者留下深刻印象。

筑牢“湿地”屏障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累计完成退耕还湿地3163亩,恢复湿地植被5000多亩,疏浚渠系23公里、河道4公里,形成湿地自然湖泊水面2800亩。”祁连山科普教育基地讲解员祁彦凯表示。据介绍,该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2.02万亩,有修复保护完好的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1.5万亩。湿地率达72.8%,有野生动物100多种,有国家Ⅰ级保护鸟类黑鹳等3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大天鹅等23种。

  祁彦凯表示,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地处祁连山最低洼地段,是祁连山冲积扇的最低洼地段。祁连山雪水融化后,地表水、地下水汇集到此,该湿地充当了“蓄水池”,为保证下游水质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张掖市来说,该湿地处于城市北郊,是城市上风向,是拱卫城市的一道天然屏障和氧吧。

建设甘州“塞罕坝”

  “戈壁,沙漠,是甘肃留给大众的刻板印象;绿洲,林地,是甘州对境内黑河治理后交出的‘绿色答卷’……”张掖市甘州区林业和草原局局长王东军表示,“过去这里都是戈壁沙地、废弃砂石坑,千疮百孔,一刮风,砂石跟着狂风满地跑。”据介绍,张掖城市森林公园是依托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该项目总占地面积6万亩,计划利用两年时间建成。

  王东军表示,项目按照“道路连通、水系连通、景观连通”的规划建设思路,以保护修复黑河沿岸生态环境为目标,修复黑河河道,冬季蓄积祁连山冰雪融水为植树造林提供水源。项目由黑河生态带、黑河生态园一期、黑河生态园二期、黑河绿化带等多个项目组成。如今,千疮百孔的沙石滩已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绿地,勾勒出一幅“极目金黄千里秀,自成一景阅沧桑”的美丽画卷。

打造网红“新农业”

  “通过引入黑河水,整修渠道等措施,化解土地盐碱化,再现甘州稻浪,传承河西贡米文化。”甘州区乌江镇镇长王开锋表示。据介绍,乌江镇利用辖区内黑河水系,打造的集农业种植+立体养殖、循环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生态科普+乡村休闲为一体的丝路水乡生态农业示范区,进行“乌江贡米”规模化种植,逐步实现并恢复“乌江贡米”地方知名品牌。

  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张掖市方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许鹏表示,选择在甘州区乌江镇种植“甘州红”西瓜,正是看中了当地优越的营商环境和生态环境,黑河优质水资源,土壤富含硒等微量元素,空气质量好,日照时间长。目前,“甘州红”西瓜已经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上架,供不应求。

  甘州区所在的张掖市历史悠久,在明清时期就有“一湖山光,半城塔影,连片苇溪,遍地古刹”的赞誉,城东南西北都有湖泊环绕,湖水面积约占全城的三分之一,是名副其实的“戈壁水乡”“湿地之城”。“凡是有悖于生态环保、生态建设的项目、企业一个都不上。”张掖市委常委、甘州区委书记葛永宏表示,近年来,甘州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建成开园64处城市小公园、小绿地,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53平方米,实现了“开窗见绿,出门进园”,生态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甘州人民群众的自豪感、幸福感、满足感大幅度提升。

  记者小记:

  “不等不靠,先干起来”“不下决心,筑牢守好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就是一句空话”“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管下多少血本,我们都要为后代创造一片绿水青山”……这是采访团在甘州采访最常听到的3句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涵养水源、修复湿地,到大面积植树造林,生态农产品种植推广,甘州区呈现出生态环保、绿色发展的勃勃生机。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