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七彩藜麦、文冠果树、油葵…… 兰州市城关区伏龙坪街道二营村:特色农业助力新农村发展

 2021/08/13/ 08:52 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记者 张艾萍 实习生 褚园祯

七彩藜麦、文冠果树、油葵……

伏龙坪街道二营村:特色农业助力新农村发展

  金秋八月,又是硕果飘香的季节。近日,在皋兰山伏龙坪街道二营村,一株株七彩藜麦、文冠果树、油葵……在地里“列队站立”,村民们弯着腰,满脸喜悦地在地里忙活着浇灌、喷洒植物抗体疫苗。“10月初,地里的藜麦就可以丰收啦!”村民董桂英高兴地说道。

  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今年,二营村依托甘肃志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努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在发展种植业上主动适应市场需求,除了引进外流种植藜麦、文冠果树之外,还发展起油葵、紫苏、高粱、小麦、胡麻等经济作物,多渠道丰富村民收入。利用现有优势,坚持农业种植的基础地位,持续推进农业种植综合示范区建设,一个个特色产品、一条条产业链条赋能乡村振兴的活力。

  发展特色产业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欢迎大家来二营村品尝藜麦做的米饭、文冠果茶,感受新农村的好日子。”二营村党支部书记王亚成高兴地说,眼下,村里150亩藜麦将在10月迎来大丰收。丰收的不只藜麦,地里间种的50亩文冠果树,也是绿油油的,文冠果花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味。油葵、紫苏、高粱、小麦、胡麻、土豆也将在下个月迎来大丰收。

  “这几种农作物都是我们村的集体经济,今年收入很可观。”面对丰收,王亚成很高兴。作为兰州市区小康提升村,二营村凭借城市新农村带来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做强特色种植产业等集体经济,巩固拓展脱贫成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选择富民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如何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二营村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村民喜好种植的习惯,在发展种植业上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据悉,二营村共有耕地214628亩,流转为建设用地约4357亩。从2018年开始,村庄剩余耕地全部集中流转,用于集约化经营,村庄原以高原夏菜种植为主,建设高寒冷凉型蔬菜生产基地。自土地流转后,主要经济来源为旅游经营及劳务输出,依托大兰山生态旅游景区,目前二营村有30余农户参与农家乐经营。

  为更好回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道“必答题”,该村还围绕致富增收目标,今年二营村整合利用各级资金,引进甘肃志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又发展起藜麦、文冠果等特色富民产业。“村民不仅有集体经济分红,还能在种植公司务工,收入来源进一步拓宽。”王亚成欣慰地告诉记者。

  打造“一品一村”推进多种产业相融合

  近年来,二营村聚焦农业,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品牌创建,积极发展和规范运行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推动农业招商向农业选商转变,促进各类主体及农业产业项目与农户利益联结更加紧密。据甘肃志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顾善喻介绍:“今年下半年,二营村的‘冷库’基地将建设改造成为集加工、生产、配送、销售为一体的现代物流、商贸服务等生产性服务基地。”

  因地制宜加强“一村一品”发展,现在的二营村正在大力推进农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以村内的“志华公社”加工、配送、农业综合基地为核心,深化粮油、蔬菜、林果业、畜牧养殖业等基地建设,释放出大量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及机遇。未来的二营村,一幅生态美、家园美、产业旺、农民富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掌上兰州·兰州晨报记者 张艾萍 实习生 褚园祯

  相关链接

  甘肃志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3月,公司成立之初就将为社会提供有机绿色、环保的健康食品作为生产目标。公司建立了自己的农副产品品牌,农副产品种植面积4500亩,农副产品加工基地规划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同时具有7座原生态的窑洞车间作为有机农作物的加工车间,主要产品有小米、土豆、和尚头面粉、杂粮面粉、手工麸醋、胡麻油、紫苏油等十多个品种。

  公司本着“我们只做能留种的农产品”的主旨,满足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放心的追求,做到无农药残留、无污染、无公害、无激素、无添加且拒绝转基因安全、优质、营养、健康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