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生态】绿染陇中山河新

 2021/08/18/ 03:38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崔银辉

绿染陇中山河新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银辉


云雾缭绕,翠林如海。

今日陇中,山河秀美。岷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陇中多山。

  定西由于地处黄土高原和西秦岭山地交汇区,境内山脉纵横,形态各异。在这里,岭、梁、峰、屲、崖……你可以看到各种形态的山。

  据记载,20世纪50年代初,全市仅渭源县、漳县、岷县等地有100多万亩天然次生林,森林覆盖率仅5.16%。

  十余年的时间,足以让陇中山河变了模样。如今,立于山巅举目望,早已是绿染山河新。今日陇中,据统计,全市林地总面积达到1027.97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35.92%,森林面积达到345.34万亩,森林蓄积量649.3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12.1%。

  陇中人民在“增绿”“护绿”“用绿”上蹚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

漳县林中成熟的沙棘果。近年来,林果经济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

护林途中洗把脸。

  为得绿色润陇中

  晨光洒在定西市安定区东山上,唤醒了满山的绿植,有松、杉等针叶树,也有紫叶稠李等阔叶树,装点着整座山。眼前的一切,让人无法和二十年前的安定相联系。

  安定区位于我省中部,是干旱半干旱地区,也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典型代表。其境内沟壑纵横,地形支离破碎,水土流失严重,想在境内山川植树造林并不容易。 “山是和尚头,沟里无流水,十年有九旱,岁岁人发愁。”这是昔日安定的真实写照。

  “记得小时候家乡的山都是白色的,那时乡亲们为了增加土壤肥力,采用‘烧生灰’的办法,把草木植被都破坏了。”安定区白碌乡前进村村民春晓说。

  安定人渴望绿色,这片黄土地更渴望绿色。无奈的是,年年植树年年荒,年年种在老地方。

  2001年,定西市积极响应国家“退耕还林”号召,并结合“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开启了大规模生态修复工程。

  “我们选树种时首先选耐寒耐旱的,适宜在定西生长。此外,我们也注意多树种搭配,做到‘三季有花,四季有绿’。”安定区林业和草原局局长董俊盛介绍。

  “引洮工程让浇水有了保障,1吨水能浇20棵树,遇到天气比较干旱时,浇两次水。”董俊盛告诉记者,现在安定人种树,讲方法,讲科学,“我们采取带土球栽植、覆膜保墒等措施,以提高成活率。”

  在安定,植树是全区人共同的大事。安定区按照定单位、定区域、定时限、定树种、定标准的“五定”原则,建立划片包干机制,调动机关单位、驻地企业等各方面力量,将城区“四山”划定的309个片区包干到309个部门单位,打造了8万亩结构合理、生长良好、功能完备的城镇面山生态功能区。

  此外,全区与浙江金华、福建福州等对口帮扶城市、单位协调,共同植绿,近年来完成造林绿化面积7.36万亩。金华林、福州林等一片片山林,不仅见证了定西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拼搏精神,还传递着跨越山海的帮扶情。

  植树播绿,已经融入每一位定西人的血脉之中。安定区凤翔镇丰禾村党支部副书记高晓兰嫁到丰禾已30多年。回忆当初,高晓兰说那时的丰禾村,屋前房后是一片荒芜,没有人盘算着种花、种树。

  政府倡导退耕还林时有不少村民不理解、不支持,他们心中都有一个疑虑——“树能吃吗?”“庄稼人不种庄稼种树干啥呢?”

  渐渐地,退耕还林改变了当地“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也从源头上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当地农业结构调整,人们开始支持植树造林。

  “今年全村48人参加义务植树,种了3000棵树。”高晓兰说,在区林业局的支持下,今年上半年全村造林790亩,丰禾正在向森林乡村迈进。

  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一代代爱绿、植绿的定西人黑发变白发,他们一步一铲为陇中山川播绿,让一棵棵树苗在这原本贫瘠的土地上扎根吐翠,使得森林覆盖率从5.16%增长到如今的12.1%。

  而今,这片绿色依然在延展、在荡漾……

绿染山乡。通渭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漳河岸边栖息的白鹭。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马天云摄

[1]  [2]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