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生态】绿染陇中山河新

 2021/08/18/ 03:38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崔银辉

  守护一方好山水

  “我每天早上6点上山,下午6点回家,干护林工作12年来一直这样。这些年看着这些树过日子的,看着看着,我感觉越来越爱这些树了。”安定区东山护林员张作虎说。

  张作虎记得,刚开始干护林工作时,脚下的这座山,一眼望去多是黄土,下雨了流的是黄水,还要拿着铁锹,遇到不好走的山路铲铲土方可爬上山到工作的瞭望点。

  瞭望点位于东山最高点,海拔2200米左右。常年的巡山护林工作让张作虎的皮肤变得黑黝黝,但他觉得自己的工作非常有意义:“林子好了,雨水也多了起来,多年不见的喜鹊也飞回来了。有一次巡山还见到一种头上有点红羽毛、长尾巴的鸟,我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张作虎说。

  “三分栽,七分管。”植绿,更需护绿。国有漳县木寨岭林场位于漳县西部,总经营面积31.48万亩,纳入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管护面积20.15万亩,占全县管护任务的42.4%。

  由于海拔较高,林场办公室内的炉子里常年生着火。虽说刚立秋,暑气未消,但我们的采访是围着炉火进行。尽管如此,一场蒙蒙秋雨让屋内的空气略带几分清爽。

  这座林场成立于1957年,当时只有一名职工。发展到今天,林场共有49人,其中护林员占多数,45人。

  “柳树湾管护站是我们林场海拔最高的管护站,大约2700米。有时天冷巡山,可能会遇到雪天,大雪封山,我们的护林员在管护站一待就是十几天。”国有漳县木寨岭林场场长汪小明笑道,“天气预报在我们林场是‘失灵’的。”

  这里,护林员每月至少巡山22天,24小时轮流值班,工作的重点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漳县林业和草原技术推广中心天保办(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办公室)主任马天云说,春秋气候干燥时,巡山主要以防火为主;春夏时节,主要以造林、防治病虫害、查看有无人为破坏林木为主,近几年还加入了野生动物保护的内容。

  为了加强管护,林场与护林员签订了管护责任书,明确了护林员的管护区域、职责等内容,形成了林场、管护站、护林员三级管护网,要求护林员对巡山护林情况定期报告。如此,林场通过机制创新,逐步建立了平等、竞争、择优上岗的机制,实现了“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的效果。

  何俊明在林场做护林员已有31年时间。绝大多数的时光,他是在山中度过。早上吃点干粮,穿好迷彩服,一手提上馍馍和矿泉水,一手拎上1米多长的手杖,约9点时刻和同事结伴进山。直到下午4点左右,才能巡完山。

  遇到天气突变,被大雨淋得浑身湿透是护林员的“家常便饭”,何俊明说,这在他们看来“都不是事”,亏得巡山多年,对山和林了如指掌,知道哪里的路比较好走,哪里可以暂时避避雨。

  巡山是辛苦的,但偶尔也能给人带来小惊喜。翻开何俊明2021年7月31日的巡山日志,何俊明写道:

  “今天我们护林来到窑沟林地一带巡山查看,没有任何毁林和开荒的情况,树林边的草丛里长着许多野草莓,红的像宝石一样,吃起来十分可口。”

  当地人管野草莓叫“瓢子”,成熟时果实鲜红,漫山遍野,镶嵌林中, “万绿丛中点点红”。一把山果、一株冒出头的蘑菇,抑或一只蹦跳的小动物,都能让老何的护林工作不那么单调。

  为了让护林员对林木病虫害有更多的认识,林场建立定期培训制度,再加上日积月累的经验,林场的护林员可以说是半个专家。马天云说:“落叶松的针叶有白色絮状,翠绿色的云杉叶子渐渐变黄了,等等,这些都是树木生病的症状,护林员会上报给管护站或林场,对林木进行病虫害治理。”

  汪小明介绍,木寨岭林场可以说是全县的生态安全屏障,林区处于漳河源头,对维护和保障漳河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这几年,漳河水明显增多了、也变清了。

  漳河岸边的白鹭、鸳鸯,林中的斑羚、鹿、野山羊、蓝马鸡等都成了摄影爱好者马天云镜头里的“常客”。“以前这些野生动物不常见,现在经常看见,去年11月竟然拍到了11只大白鹭,这不多见。”马天云现在说起来还意犹未尽。

  “碳达峰、碳中和是当前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森林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可吸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发挥巨大的碳汇功能。” 漳县林业和草原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李彦宏告诉记者,森林可以起到显著的固碳作用,“一定程度上讲,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也是陆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贮碳库。”

  护林,不仅仅是守护山上的一片林,更为了护得一方好山水。

  兴一处绿富一方民

  播一片林,兴一处绿,富一方民。

  漳县盛产沙棘。1995年漳县被定为全国30个沙棘产业建设重点县之一,2011年漳县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正式命名为“中国沙棘之乡”。经过多年的有效保护,目前全县沙棘总面积约50万亩,年均产鲜果总量3万吨,直接参与沙棘经营者300余人,关联带动5万余人从事沙棘经济活动,沙棘产业正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随着全市林业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林业经济模式也日渐多样化。安定区内官营镇先锋村村民孙宝才依靠林下养殖不仅实现了自家的小康日子,还成为全村的致富“领头雁”。

  孙宝才成立的绿盛苗木专业合作社林下养殖基地位于距定西市区西南方21公里的锦鸡塬山下。从上世纪80年代起,孙宝才就开始发展育苗产业。2015年,孙宝才通过流转先锋村农户退耕还林地1000亩发展林下经济,主要养殖珍珠鸡、良凤鸡等品种。

  “去年总共养了1.5万只鸡,销路非常好,一年下来可收入15万元。”孙宝才说,通过林间放养,让鸡的运动量更大,这样出产的鸡肉肉质更细腻,口感更好,彼此诱发病害的几率也会降低。

  “你看,我们这里种了丁香、连翘、油松,环境不错,养殖的鸡肉好吃,就顺带着做个大盘鸡,搞起了农家乐。”孙宝才一边介绍林子里的树木品种一边说,天气好的时候,兰州、定西市区来这休闲娱乐的游客很多,收入可观。

  “我这一辈子都和林子打交道了,我还被聘为护林员,每天到这鸡塬山上转一转,4760亩林子,我们十几个人一起看护。”孙宝才说,林下经济模式很多,让林木保护和开发实现良性循环,在兴林中富民,在富民中兴林。

  去年,孙宝才给村子里1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发放了鸡苗,每户12只,带动大家一齐搞养殖。此外,生意繁忙的时候,合作社也雇佣当地群众务工,一天发放150元劳务费。

  目前,定西市已初步形成经济林果、育苗、花卉、森林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产业模式。2020年,定西市实现林业总产值8.6亿元。

首页  上一页  [1]  [2]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