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9月4日电 题:海拔2800米高原上,28位各族老人共聚“幸福院”
新华社记者文静、陈斌、冯亚松
窗外细雨蒙蒙,秋景微凉。屋内藏香氤氲,奶茶飘香。73岁的看召才让呷了一口滚烫的奶茶,盯着象棋盘思虑片刻,眉头微皱,深褐色的脸上爬满了皱纹。他捻起“车”,“吃”了对手的“马”。
“一个人过了一辈子,没想到一把年纪住进了新家。”看召才让说着不太顺溜的普通话,眼里荡开笑意。
他口中的“新家”指的是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拉卜楞综合社会福利中心。坐落在大夏河岸边、绿草如茵的山脚下,这里离被誉为“世界藏学府”的拉卜楞寺不到2公里。在这里,他和27名藏族、回族、汉族老人生活在一起,组建起一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
近年来,甘肃省持续推动改善民生,启动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为农牧民老人提供了多元化的养老服务。
夏河县民政局副局长王学智介绍,在充分征求县里特困供养对象意愿的基础上,拉卜楞综合社会福利中心迎来了28位“客人”,为他们提供集中供养。
看召才让曾是夏河县黑力宁巴村的村民。他终身未婚,常年独自在牧场上生活,守着牛羊过日子,日子清贫寂寞。多年前,他告别牧场,搬进县城的福利中心。
看召才让住在一间3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里面独立卫生间、沙发、电视、热水器等一应俱全。他的床头安装了呼叫器,轻轻一按,护理人员拉毛吉立马赶来。
23岁的拉毛吉,去年从护理专业毕业后来福利中心工作。这里的老人和她的爷爷奶奶年纪相仿,这让她倍感亲切:“我用对待爷爷奶奶的孝心和耐心对待他们,和他们相处得很融洽。”
每天早上,58岁的汉族老人段周山都会在拉毛吉和其他护工的帮助下做康复训练。20多年前,他因一场车祸导致残疾。多年来,他一直坚持锻炼。“以前我只能去医院做康复,行动不便,花费不小。在这里,各项设备都齐全,还有专业的护工。”他说。业余生活也不错,闲下来他经常和中心的老人聊天、一起晒太阳,生活惬意。
福利中心负责人尕卜藏介绍,为了给老人们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福利中心专门招聘了3名护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此外,福利中心还和当地多个社区、乡村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医护服务协议,定期为入住的老年人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和体检。
82岁的旦知草躺在健身房的电动按摩椅上,享受按摩带来的放松。2019年,她在体检时被诊断出患有严重的白内障。在征求了本人和亲属的同意后,福利中心的工作人员陪同老人到兰州做了白内障手术。
午饭的铃声响起。食堂做了旦知草最爱吃的烩菜。在护工的帮助下,她戴好围兜,拿起碗筷,夹起一块肉送进嘴里。问及午饭是否可口,老人竖起大拇指。
尕卜藏告诉记者,因为福利中心的老人来自三个不同的民族,且多年生活在高原地区,福利中心针对他们的饮食习惯,制定了营养均衡的菜谱,还开设了清真食堂,每天变着花样给老人做饭。“吃肉、喝酥油茶是生活在高原上的老人的‘标配'。我们的冰柜里,肉占‘半壁江山’,另外‘半壁’就是酥油!”他打趣道。
近年来,甘南州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5亿元,用于养老机构建设、提升改造、居家养老运营补贴和设施配备维修,并建成59个公办养老机构和320家农牧村互助幸福院,为孤寡老人提供了养老新归宿。
王学智介绍,为了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这里配备了棋牌室、阅览室、健身房等设施。每年,福利中心还会为老人组织浪山节、藏书法大赛等活动。不少社会组织的志愿者也会定期上门,陪老人聊天、帮老人做家务。
对于75岁的次知木来说,来福利中心养老的另一大原因是这里毗邻拉卜楞寺。他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每半月就要去一趟寺院礼佛祈福:“走路20分钟,就能到拉卜楞寺。”
“老人们像亲人,工作人员们像儿女,在这里,就像生活在‘香巴拉’(藏语,意为‘极乐园')!”次知木用藏语说。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1年09月03日【中央媒体看甘肃】兰州9岁男孩绘《山海经》10米长卷:绘画让我更自信了
- 2021年09月02日【中央媒体看甘肃】敦煌鸣沙山哑沙复鸣的背后
- 2021年09月02日【中央媒体看甘肃】甘肃扎尕那:推窗见绿,出门见景
- 2021年09月02日【中央媒体看甘肃】甘肃:195亿元支持祁连山生态环境治理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