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旅游

文化铸魂, 焕新千年古城——庆城县文旅融合发展系列报道之一

 2021/09/22/ 08:44 来源:陇东报 记者 丁艳 路世玲

文化铸魂, 焕新千年古城

——庆城县文旅融合发展系列报道之一

  陇东报记者 丁艳 路世玲

  秋日的晨光洒在庆城县南门周礼广场,唤醒了广场四周的绿植、鲜花、城雕、鸣蝉。高高耸立的文笔峰与庆州古城嘉会门南北呼应,各色车辆在古城的闹市中穿行,店铺次第开门,城市的烟火气升腾,游客来这里寻古访今,历史和现代、文化和市井在这里融合成一幅和谐的画卷,形成了庆城这座“活着的千年古城”的独特魅力。

  “在这样的古城中,不论从它的地理位置,还是从它至今还保留着的历史痕迹来看,甘肃东部边境上的庆阳府是最令人神往的……庆阳府都令人想起爱丁堡城堡。”近日,在庆城县西大街一个安静的小院里,庆城县政协原主席、庆阳市范仲淹研究学会会长刘文戈给记者饶有兴致地翻开英国著名探险家C·D·布鲁斯的《走出西域》,一字一顿地朗读着C·D·布鲁斯描写上世纪初庆阳城的章节。“1906年,也就是清光绪三十二年,英国著名探险家C·D·布鲁斯经过艰苦行进,来到了古庆阳府城 ,他惊叹于古庆阳城的宏大和构思的精巧,认为这一座城池可以和世界上现存的任何一座古城相媲美,他把庆阳古城和英国的爱丁堡进行比较,给予了庆阳城极高的评价。”刘文戈说。

  2016年7月9日,庆城县文物工作者在庆城县农副公司后院施工工地上,出土了两件文物及200余件陶器残片,经各方专家多次鉴定,这些陶器属于庆城县先周以来历代文物残件。这些陶器和周祖陵、周旧邦木坊、鹅池洞、宋代名臣范仲淹知庆州、明代文坛领袖李梦阳故里等历史遗迹和史实,都在有力地佐证着庆城的确是一座活着的千年古城。

  说起庆城的历史,刘文戈掩饰不住骄傲和激动,对这几年庆城县的变化,他也极为欣慰和自豪。“传承和挖掘古庆州文化基因,焕发一个古城的文化新蕴,是近年来庆城县委、县政府着力做的大事,他们完成了重要的历史使命,使庆城文化旅游产业破了题、出了新。”

  庆城县委常委、副县长张乃丹告诉记者:“文化既是庆城文旅事业发展的原点,也是支点。在‘文’字上作文章,辐射各具区域特色的文旅产业发展,是庆城文旅产业得以焕发异彩的秘诀之一。”

  近年来,庆城县委、县政府立足于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精研“全域旅游”理念,确定了推进一座核心古城——庆州古城建设,打造两个重点景区——周祖陵景区、药王洞养生小镇,构建三大旅游片区——休闲为主的旅游集镇和村落区、观光为主的黄土风情区、采摘为主的农耕田园区的文旅融合发展思路。

  为推动文旅产业发展,庆城县在全市率先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牵头的“双组长”领导机制,33个部门和17个乡镇、办事处为成员的全域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并提出了“九个围绕”的工作思路,即产业围绕旅游调结构、交通围绕旅游保畅通、城建围绕旅游提品位、水利林业围绕旅游造景观、农牧围绕旅游打基础、工商围绕旅游强服务、文化围绕旅游铸灵魂、宣传围绕旅游造声势、全县围绕旅游增活力。

  近年来庆城县启动了“庆州古城”历史再现及形象提升工程,实施古城墙加固,河道治理,麻家山休闲度假村、梦阳文化景区、小南门唐宋一条街、钟楼巷明清一条街、南门周礼广场建设,老城区仿古改造等11个项目,对庆城县城全面进行保护、抢救、修缮、利用。其中,加固保护了8340米城墙,对6公里的环江河、4.3公里的柔远河、1公里的马莲河进行了整体亮化治理,打造以“两河八景”为主体的山水名城人文生态品牌。

  如今,通过药王洞养生小镇的引流,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庆城寻找新、奇、特的旅游体验,他们循着历史文化的脉络,寻找体验散落在这座古城里的文化印记,庆城博物馆、岐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中国农业博物馆庆阳分馆、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纪念馆擎起了庆城历史文化的四梁八柱,鹅池洞、周旧牌坊、庆泽园展示着历朝历代庆城的历史……据统计,2020年,庆城县全年接待游客200.05万人次。今年,截至6月底已接待游客175.24万人次。 前来庆城观光旅游、寻根访古的游客数量正在逐年上升,这座藏在深闺中的小城的文化魅力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

  近日,在城南凤凰羽翼环抱之处的明清老宅子——庆泽园里,记者见到了拍摄“庆阳三角席”的央视财经频道《消费主张》栏目组,“庆阳三角席不仅味道好,更可贵的是食物背后蕴含的文化。”庆泽园的守护者陈东茂向《消费主张》栏目组介绍。栏目组编导杨芳对本报记者说:“来到庆城,才发现这个西部小城处处有文化,处处显文化,我们觉得不虚此行。希望通过我们的镜头能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庆城、了解庆城、感受庆城。”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