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甘肃省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成果新闻发布会。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戴威,省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省自然资源厅一级巡视员钟义,省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言勇,共同通报甘肃省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成果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主持人: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是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开展的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也是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后统一开展的自然资源基础调查,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全局,为国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规划、重要政策举措提供了基本依据。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戴威先生,省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省自然资源厅一级巡视员钟义先生,省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言勇先生共同通报甘肃省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成果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省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省自然资源厅一级巡视员钟义先生,向大家通报甘肃省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成果情况。
钟义: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同志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国土调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将其列入2018年度工作要点。3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省自然资源系统主动履责,相关部门密切协作,克服人力、物力、财力及新冠疫情带来的各种困难,圆满完成了调查任务。下面,我先简要通报一下有关情况:
一、“三调”工作背景及总体情况
我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调”)查清了以200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的全省土地利用状况,并于2014年6月3日正式对外发布,“二调”成果在各项规划及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数据支撑作用。“二调”以来,国土利用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及时准确掌握我省国土利用状况和资源家底,对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土地调查条例》“每10年进行一次全国土地调查”的规定,2018年9月,国务院统一部署开展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
我省“三调”历时3年多,省、市、县三级累计投入调查人员6000多人,按照“国家统一制作底图,地方实地调查、地类在线举证,省级全面检查、严控成果质量,国家核查验收、统一分发成果”的模式,经过国家3轮检查、2轮“互联网+”在线核查、4轮专项督察,省级3轮集中审查、4轮实地核查,全面查清了我省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湿地等13个一级类,53个二级类的国土利用状况,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国土调查基础数据库。调查工作结束后,自然资源部委托国家统计局对全国三调成果质量进行了第三方质量抽查评估。我省有10个县被抽查,评估结果都满足要求。
我省调查结果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省委常委会会议审定并原则同意后,省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省自然资源厅、省统计局印发了《甘肃省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全省“三调”主要数据成果已公开发布,不再赘述。这里我补充介绍几方面情况。
二、全过程管控,确保“三调”数据真实准确
调查数据真实准确是“三调”的生命线。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同志对数据真实性作出明确指示“宁要数据真实性,不要虚假的前后一致性”。为贯彻落实韩正同志指示精神,自然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国家自然资源总督察陆昊同志提出“毫不动摇、寸步不让、虚报严惩、讲清原因”16字要求,要求先查清利用现状真实性,再还原管理数据合理性。
在“三调”成果质量管控上,国家总体把控,省级全面把关,市县100%检查,确保调查数据真实准确可靠。我省始终坚持把落实数据真实性的要求摆在首要位置,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一是强化事前监督管理。“三调”工作前期,我省采取了专业调查队伍资信评价、严格招标程序和技术人员培训、实地考察评估调查项目中标单位、严审县级“三调”技术设计书、建立成果质量省级核查监理机制、“强化行业自律、做精品工程”的“5+1”质量监管措施,强化事前监管。二是加强事中督察核查。“三调”工作全面开展阶段,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机构先后组织了4轮督察,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展了3轮内业核查、2轮“互联网+”在线外业核查,省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技术力量先后开展了7轮核查指导,及时将问题截流。三是加强事后审查把关。“三调”成果上报和整改阶段,省级全面核查,严控成果质量,采取“检查—反馈—再复查”、“定期通报”、“面对面”整改和县级自查审定后上报等措施,压实地方政府调查主体责任,全面查错纠偏,确保了“三调”最终成果质量真实准确。
“三调”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减少了人为干预。国家建立应用了“互联网+调查”新机制,各县(市、区)利用国家下发的优于1米分辨率的正射影像图和内业预判信息,“逐地块”调查图斑的边界、地类等信息,实地拍摄举证照片并实时传输到“国土调查云”,供省级和国家核查。全省1023万个地类图斑,举证图斑达200多万个、举证照片1000多万张。
三、补充介绍几点
(一)关于耕地坡度分级
“二调”采用1:5万地形数据进行耕地坡度分级,由于基础数据精度比较低,耕地的一些细部坡度变化不能很好的表达,导致近些年使用过程中与农业农村、林草等部门的坡度认定存在一定分歧。为提升我省调查成果质量,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按照《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实施方案》要求,我省以1:1万地形数据为主,少数荒漠区采用1:5万地形数据为辅,重新测算了全省坡度图,进行耕地坡度分级。相比“二调”,较准确地掌握了全省耕地坡度分级状况。
(二)关于田坎系数测算
“二调”受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田坎系数采用人工现场抽样量算的方法获得。而且,我省坡地较多,坡地的田坎宽度随地形变化较大,“二调”田坎测量结果存在一定误差。“三调”工作中,我省充分利用遥感等高新技术,采用优于0.3米的高分辨率正射影像,结合外业实测开展了全省田坎系数测算,提高了田坎系数测算精度。同时,提高了耕地面积量算的准确性。
(三)关于原耕地范围内的沟壑地调查
按照“实事求是”调查的基本原则,我省对“二调”及历年土地变更调查耕地图斑范围内,达到“三调”上图面积,实地为沟壑和陡坡、坡度大于25度长满荒草的坡耕地,在“三调”工作中通过类举和典型图斑举证方式,按实地现状调查为其他草地,确保了耕地调查结果真实准确。
(四)关于“湿地”数据的说明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国家在“三调”《工作分类》中将“湿地”调整为与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等并列的一级地类。将“二调”分类中分别归属于林地、草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红树林地”“森林沼泽”“灌丛沼泽”“沼泽草地”“沿海滩涂”“内陆滩涂”和“沼泽地”等7个二级地类归入“湿地”一级地类(甘肃无“红树林地”和“沿海滩涂”)。同时,按照各地类不重不漏的原则,相应调整了林地、草地、水域等一级地类和有关二级地类的含义。在“二调”与“三调”数据对比中,可能会出现林地、草地和水域三个地类在概念上有一点差别,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对比分析。
(五)关于严格区分耕地与园地地类的问题
从“一调”到“三调”,耕地和园地一直是两个并行的一级地类。这两个地类,在种植作物、种植方式、种植收益、对耕作层和耕作条件的影响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考虑到管理需要,为更好地管控耕地“非粮化”,更好地落实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关于“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的规定,“三调”严格区分了“耕地”和“园地”两个地类,对“二调”时是耕地、“三调”时已不是耕地的农用地进行了“即可恢复”和“工程恢复”属性标注。
四、用好“三调”成果,持续加强和改进工作
“三调”数据成果全面客观反映了我省国土利用状况,也反映出耕地保护、生态建设、节约集约用地方面存在的问题。下一步,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要求,针对“三调”反映出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改进。
(一)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三调”结果显示,2019年末全省耕地7814.21万亩,比国家下达“十三五”末耕地保有量7477万亩高出337.21万亩,耕地数量总体稳定。全省耕地以旱地为主(5624.96万亩,占71.98%),10年来优质耕地水浇地(2183.02万亩,占27.94%)面积有所增加,但总量依然偏少,耕地总体质量不高。
从“三调”数据看,“二调”以来的10年间,全省耕地减少了301.14万亩,在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严格落实了占补平衡的情况下,耕地地类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为园地。耕地流向园地、林地等农用地中,有的破坏了耕作层,有的没有破坏,全省共有204.24万亩即可恢复为耕地的农用地,还有432.22万亩可以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为耕地的农用地。综合考虑生态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等因素,在耕地保护方面,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牢耕地红线。
一是结合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以“三调”成果为基数和底图,按照应保尽保原则,合理确定各地耕地保有量,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确保完成国家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护目标。二是压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实行党政同责。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作为刚性指标严格考核。三是实行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生产,永久基本农田按粮田管理。严格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从严控制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四是规范完善耕地占补平衡,确保补充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二)坚持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统筹生态建设
“三调”结果显示,全省林地11944.19万亩,草地21460.65万亩,较“二调”时分别增加2785.33万亩、138.59万亩,林草总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比例由“二调”时的47.71%上升至52.29%(这还不包括调查为湿地的森林沼泽、灌丛沼泽和沼泽草地,共1229.78万亩),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比较明显。但生态格局仍需调整优化,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坚持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一是坚持系统观念,在“三调”形成的数据库基础上,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合理安排生态建设布局,纳入各级国土空间规划并严格实施。二是尊重自然规律,对“三调”发现的不符合自然地理格局的土地利用方式,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宜荒则荒、宜沙则沙”的原则,逐步进行调整。三是统筹安排未来生态退耕、国土绿化等生态建设,依据“三调”形成的统一底图,按照“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的原则,科学确定并带位置下达新的绿化任务。
(三)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推动集约高效用地
“三调”结果显示,全省建设用地1471.01万亩,较“二调”增加331.57万亩,年均增长率2.59%,建设用地的合理增长有力保障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根据我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省常住人口增加的是兰州、临夏、嘉峪关、甘南4个市(州)。建设用地增加较多的武威、张掖、酒泉3市,10年间常住人口共减少45.88万人,而建设用地不降反增,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全面提升用地效率。一是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严格规划管控,城镇建设必须严格限定在城镇开发边界之内,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应当在县域内统筹。二是着力推动城乡存量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完善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政策体系,全面提升各类园区集约用地水平。三是科学编制村庄规划,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农村存量土地。四是强化土地使用标准和节约集约用地评价。调整完善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领域建设用地使用标准。加强项目生成阶段节约用地审查,新上项目用地节约集约化程度应努力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五是大力推广节地技术,培育出一批新型节地模式和节约用地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钟主任的介绍。下面进行记者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新闻机构。
记者:“三调”与以往的调查相比,有哪些不同和特点?
钟义:
国家立足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服务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将“土地”调查调整为“国土”调查。和以往的土地调查相比,“三调”在调查内容、技术方法、组织模式等方面都有较大的调整和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调查分类与规划等用地分类更加融合,调查内容更加全面。“三调”明晰了林草分类标准、细化了城镇建设用地分类,与规划分类进行了衔接,并将“湿地”列为一级地类。调查掌握了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情况,把耕地变为其他农用地的情况,按恢复耕种的难易程度进行了区分和标注。
二是运用新技术,提高了调查数据精度。“三调”在遥感、卫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常规调查技术基础上,集成了云计算、无人机等新技术,全面采用优于1米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二调”主要是2米分辨率的影像)。“三调”将建设用地和设施农用地图斑的最小上图面积标准从“二调”时的400平方米提高到200平方米,耕地等农用地图斑从600平方米提高到400平方米,其他地类图斑精度也有相应提升。“三调”全省的调查图斑数达1023万个,比“二调”增加了两倍多。
三是建立新机制,提升了调查工作效能。“三调”国家建立并全面应用了“互联网+调查”机制,通过全国统一的“国土调查云”平台,实现了外业调查、内业核查、数据建库等工作的上下联动、远程对接和实时印证。外业调查中,同步拍摄实地照片,全面反映地块全貌和利用特征,拍摄坐标、方位角和时间等信息,通过云平台实时上传、比对、校核。“三调”工作中,全省通过实地拍照、无人机拍照和高分辨率航空遥感影像举证的图斑有200多万个。“互联网+调查”机制的应用,有力支撑了调查效能提升。
四是坚持全程质量管控,强化核查指导,确保调查数据真实准确。“三调”成果质量控制“国家总体把控,省级全面把关,市县100%检查”,每一阶段成果检查合格后才能转入下一阶段,只有检查合格的数据才能建库逐级汇交。在国家组织3轮检查、2轮“互联网+”在线核查、4轮专项督察的同时,省级进行3轮集中审查、4轮实地核查,并对重点县区进行跟踪督导,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了调查成果质量和工作进度。
记者:“十四五时期更加强调“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三调”数据看,我省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请问: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推动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利用?
戴威:
“三调”结果显示,全省建设用地1471.01万亩,较“二调”增加331.57万亩,年均增长率2.59%,建设用地的合理增长有力保障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根据我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省常住人口增加的是兰州、临夏、嘉峪关、甘南4个市(州)。建设用地增加较多的武威、张掖、酒泉3市,10年间常住人口共减少45.88万人,而建设用地不降反增,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全面提升用地效率。一是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严格规划管控,城镇建设必须严格限定在城镇开发边界之内,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应当在县域内统筹。二是着力推动城乡存量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完善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政策体系,全面提升各类园区集约用地水平。三是科学编制村庄规划,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农村存量土地。四是强化土地使用标准和节约集约用地评价。调整完善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领域建设用地使用标准。加强项目生成阶段节约用地审查,新上项目用地节约集约化程度应努力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五是大力推广节地技术,培育出一批新型节地模式和节约用地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记者: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从“三调”数据成果中,能否反映出我省生态保护和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
杨言勇: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下,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荒山造林、封山育林等一系列工程。加上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进入一个多雨周期,降雨量由多年平均286毫米提升到2017、2018年380多毫米,增幅高达35%左右,我们共同感受到山比原来绿了,天比原来蓝了。“三调”结果显示,我省林地和草地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比重提高了4.58个百分点,整体上反映出我省生态建设成效。这是典型的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的协同硕果。但我省降雨量稀少,生态环境脆弱的自然环境基本省情依然没有改变,生态环境格局仍需持续调整优化,必须进一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从加快我省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视角,需要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
第一,坚持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环境不仅是经济财富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要充分应用“三调”成果,进一步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更加科学地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合理安排生态建设布局,持续推进黄土高原、祁连山脉、河西走廊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第二,加快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在我省落地见效、开花结果。要充分应用“三调”成果,进一步科学系统认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是一个完整的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命共同体,切实扛好“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政治责任,努力促进黄河、长江、内陆河三大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助推我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第三,敬畏自然,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对“三调”发现的不符合自然地理格局的土地利用方式,要创新思维、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宜荒则荒、宜沙则沙、宜冰则冰”的原则,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进行科学有效调整,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价值逐步转化为金山银山,为新时代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做出新贡献。
记者:“三调”成果是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制定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基本依据,请问:下一步在推动成果共享应用方面有哪些考虑?
戴威:
在“三调”成果共享应用方面,我们正在积极推进三方面工作。
一是共享“三调”成果数据库。在国土空间规划、河湖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耕地保护、生态修复、国土绿化、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违建别墅清查、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摸排、执法监察和督察、退耕还林范围上图、荒漠化和沙化监测、重大建设工程选址选线等工作中,已充分利用“三调”成果作为统一底图。同时,我们将根据各部门管理和应用需要,不断共享应用“三调”成果数据库。
二是建设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按照国家要求,建设以“三调”成果为统一底版,集成数字高程模型(DEM)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国土空间规划、用地审批及实施监管等相关数据,开展大数据深度挖掘,构建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结合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实现对各类空间利用数据的统一管理、空间分析、共享服务等功能。
三是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集成省、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和各类相关专项规划成果,纳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现相关空间规划在“一张图”上的协调衔接,解决过去各类规划底图不一,多规冲突,数、线、区分离等突出问题,实现全省国土空间统一用途管制和实施情况的动态监管。
记者:从“三调”数据看,全省现有耕地7814.21万亩,“二调”以来的10年间减少了301.14万亩,请问:下一步将采取什么措施守住我省耕地保护红线?
钟义:
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耕地保护。“三调”结果显示,2019年末全省耕地7814.21万亩,比国家下达“十三五”末耕地保有量7477万亩高出337.21万亩,耕地数量总体稳定。
从“三调”数据看,“二调”以来的10年间,全省耕地减少了301.14万亩,在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严格落实了占补平衡的情况下,耕地地类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为园地。耕地流向园地、林地等农用地中,有的破坏了耕作层,有的没有破坏,“三调”专门对此进行了调查标注,全省共有204.24万亩即可恢复为耕地的农用地,还有432.22万亩可以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为耕地的农用地。如果需要,这部分农用地可以通过相应措施恢复为耕地。综合考虑生态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等因素,在耕地保护方面,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牢耕地红线。
一是结合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以“三调”成果为基数和底图,按照应保尽保原则,合理确定各地耕地保有量,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确保完成国家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护目标。二是压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实行党政同责。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作为刚性指标严格考核。三是对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生产,永久基本农田按粮田管理。严格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从严控制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四是规范完善耕地占补平衡,确保补充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主持人:
谢谢解答。记者提问环节就到这里。希望新闻媒体对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成果宣传好报道好。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再次感谢今天的发布嘉宾,感谢到场的媒体朋友,谢谢大家!再见!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1年09月29日2021’中国·定西马铃薯大会新闻发布会实录(文+图)
- 2021年09月28日2021年甘肃省网络安全宣传周新闻发布会实录(文+图)
- 2021年09月27日全省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实录(文+图)
- 2021年09月18日首届“陇剑杯”网络安全大赛新闻发布会实录(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