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
拍摄野生动物的日子
王 鹏
编者按:由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出品,兰州祖厉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制作的纪录片《祁连山国家公园》日前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甘肃日报特编发该片导演王鹏的创作体会及解说词,以飨读者。
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最后的成片仅有50分钟……素材从2013年10月到2021年2月,时间跨度7年多。对一部纯野生动物纪录片来说,不能说短,也未必长。
交付了播出片,看三个阵列中的120T素材,再回过头看我们的野生动物纪录片,或许是入门了。
豁然开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我个人是想在野生动物纪录片上使出全力的。
多年下来,有了一点小小成绩。我们为之努力的小小根茎,已经在某个领域有了点小荷露角的意思。
舞台足够大,我们却不够好
野生动物纪录片,从传播来说没有隔膜,不是一些常见形态的文化可以媲美和替代的。
这是一个真正的世界的舞台,也需要制作者不管是从制作水准,还是讲述方式上竭尽全力。
参照国外同行的情况,目前还要补充一些设备。他们在一部自然类纪录片中,可动用的设备是上百台。
用更好的设备,拍出更好的作品,的确是我们最真实、最直接的追求了。
这几年,我们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制作,几个大环节上都专门做了加强和学习。不仅从专业书籍、纪录片中学习和借鉴,也请业界专家做了讲解,而且有严格的考试和实践。年初的两套测试卷让几位纪录片专业的导师诧异,并追问答案。但是,在一些细微的环节上,我们似懂非懂,还在琢磨中。
外拍够辛苦,却是魅力四射
这部纪录片拍摄中,有四五位同仁陆续离开了外拍团队。
爬冰卧雪,饥渴困苦,来来回回就是这样。如果没有十二分的热爱,野生动物拍摄确实痛苦不堪,然而我们的摄影师在谈到野生动物拍摄时,总能从昏昏欲睡中精神一振。
经历了太多的变数,繁多的故事,有些人缘尽人散,有些人依然在同一战壕。
只要今天还站在这条路上,就是一种人生的成就。
我依旧用初步的野生动物摄影师来评价我们的外拍团队。任何事要做到一个“好”字,是多么的不易……
后期急飞猛进,细节还需打磨
《祁连山国家公园》2019年进入后期,两年多时间,做了50分钟的成片,百多页素材标记单。故事的形成,时间太久,都忘了是怎么做故事的。不过是真的借鉴了国外野生动物纪录片的叙事方式。
取舍上并不头疼,往往是删掉的太多,后来又要补回来一些。解说词一口气就写完了,没怎么改,个别不敢肯定的地方,请教了冰川学、野生动物学相关的专家……后来又发现很多字词方面的细小问题。
总之就是各种的满意又不满意、各种的调整推翻……
现在的后期组是我们最年轻的团队,也是成长最快的团队,平均年龄24岁。她们的特点是:不解决问题不离电脑……
看专业书看得飞快,理解能力尚可,貌似看片还偏少……
近期经历了一次非常正规和算得上严苛的专业化洗礼,所有要求也有了标准。好处不言而喻。
苍凉的音乐,有声的诉说
音乐主要是李建傧创作的。
全片音乐是他一贯的曲风,苍凉而内涵丰富,大气天成。
祁连山确实是一条很有历史的山脉,恐怕在中国历史上很少能有一条山脉能和祁连山相提并论。现在去乡下转转,总能碰到什么营什么营的地名,可想曾经金戈铁马,黑色甲胄包裹的将士端着夜光杯盛满鲜红的葡萄酒、刀锋在寒夜中闪闪发光;马革裹尸、客死他乡……悲壮得只剩下冷峻的雪映月光,就是说故事很多。
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相关负责人帮忙找到一位蒙古族牧民,我们录了他唱的小调,在音效指导刘永的指导改编下,请朝格乐队负责人巴磊演奏了一晚上。这几小段音乐就像独山子呼呼的风声,天昏地暗地刮着;又像极了野牛沟潺潺的水声,在低声对话,讲着唠唠叨叨细细碎碎的话;更是黑刺沟那只带着孩子的雪豹,踩着轻微的豹步凝视着我们……
2013年匆匆在祁连山开始拍摄,在这里转了七八年。野生动物的纪录片是一个系列,《祁连山国家公园》是其中的第一个里程碑——目标依旧是竭尽所能拍出更好的野生动物纪录片。
(本文图片为《祁连山国家公园》剧照、海报)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1年09月29日【直播回放】纪录片《祁连山国家公园》
- 2021年09月29日“甘肃出品”纪录片《祁连山国家公园》今晚央视首播
- 2021年09月29日纪录片《祁连山国家公园》今晚在央视纪录频道首播
- 2021年09月26日纪录片《祁连山国家公园》60秒宣传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