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快来读诗”,新媒体语境下的诗歌传播

 2021/10/11/ 10:09 来源:新甘肃 记者 王莉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莉

  在诗人李元胜看来,今年中秋节、国庆节期间,发生了一个诗歌传播的现象级事件——国内诗歌权威刊物《诗刊》联合快手,推出“快来读诗”诗歌朗诵活动,得到众多诗人、诗歌爱好者,甚或是朗诵者的热情响应和积极参与。截至目前,该话题下已上传视频1900多个,播放量达1.3亿。

  在文学的范畴,接受者的文化心态与审美取向,往往可以左右某一文体的命运。

  从文本到视频,新媒体语境下,诗歌传播方式的改变,打破诗歌“小众”的传统印象,拉近了诗人与读者的距离,让更多人感受到诗歌的魅力,也更广泛地推动了诗歌的传播和诗歌评价机制的变革。

快手“快来读诗”话题页面

  青年诗人、作家艾诺依很好奇,一首首现代诗歌与古典诗词,通过大众化的传播,会产生怎样美妙的化学反应?

  今年9月,《诗刊》与快手合作,先后推出“快来读诗,一起过中秋”和“快来读诗,一起读《诗刊》”诗歌朗诵活动。10月1日,活动升级为“快来读诗,一起读《诗刊》”十佳朗诵作品征集,此次活动由《诗刊》社和快手联合主办,邀请著名诗人、朗诵家出任评委,并参考朗诵播放量,最终评选出十个优秀朗诵作品,发放荣誉证书与奖金。作品征集时间为2021年10月1日至31日,参与者需拍摄一段自己朗诵《诗刊》(含《中华辞赋》)所发表的诗歌作品的视频,上传至快手平台,并添加“#快来读诗”标签,是否为本人作品均可。

  李元胜是重庆文学院专业作家,重庆市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曾获鲁迅文学奖、诗刊年度诗人奖、人民文学奖、十月文学奖等。在观赏了十多位诗人朋友的朗诵后,国庆节期间,他专门朗诵了好几首诗歌,其中一首《良宵引》在快手上传后,一天多时间就有6万多人观看。

  李元胜介绍,中国诗歌的“云”生活,是从2000年左右开始的,诗歌网站、论坛陆续上线,结束诗歌只能通过纸媒才能传递到读者身边的状态。随后的博客、微博,让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官方发布平台。而手机作为主要阅读平台,开启了24小时随身的“云”生活。上世纪90年代起逐渐淡出公众视野的当代诗歌,因为体裁的短小,因为朗读热的兴起,也因为人们需要高效率、便捷地享受心理抚慰的需求,重新受到久违的欢迎。“这是超出了我们想象能力的奇观:诗歌可以如此容易地通过一次上传,就一波接一波地传递到越来越多的读者手里,而读者朗诵的声音,可能从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迅速返回到你的手机里。”

  显然,传播方式的变化,对于诗歌的传播,起到了有力的助推作用。“一首优秀的诗歌通过新媒体发表出来,会有超乎想象的传播效果。”诗人王单单如此认为,“传统文学期刊与新媒体的联合,才是诗歌推广与发展的可持续之路。”

快来“快来读诗”话题页面

  当代诗人,大多都有在新媒体上写作、刊发、推广诗歌的经历。

  诗人牛庆国就曾坐在办公桌前,以生活化的形象和音调,朗读自己的诗作,并上传到“云端读诗”平台。

  早在2013年,李元胜把一首新创作的诗歌《我想和你虚度时光》,放在自己的博客上,后来由《诗刊》发表并在公众号推广,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两年后,这首诗歌可谓传遍网络。

  虽然如此,李元胜仍然认为,当代诗人大批投入诗歌朗诵类短视频的生产和上传,是从“快来读诗”开始的,由此,诗歌传播正式进入短视频传播时代。

  在“快来读诗,一起读《诗刊》”活动第一周人气榜上,艾诺依礼赞英雄的诗歌《所有未曾相遇的日子》,以及李元胜的《良宵引》、王单单的《训子书》等都位居前列。

  艾诺依说,“快来读诗,一起读《诗刊》”活动,以喜闻乐见的呈现方式,传递正能量到人民中间,时代气息十足,打破了诗歌给人的传统印象,增加了趣味性和内容的丰富度。

  供职于云南省作协的诗人王单单,是2016-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首届滇池学院驻校作家,著有多部诗集。参与活动期间,他多次录制朗诵短视频,时间、地点不拘一格,甚至有一段视频是在高铁上录制的。

  在王单单看来,“快来读诗,一起读《诗刊》”诗歌朗诵活动非常好,主要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通过新媒体传播,让普通大众更多地接受诗歌,有助于诗歌教育和普及;二是打破诗人身份的神秘感,把诗人形象曝光在大众面前,让大众先认识诗人,再认知作品,使得诗人和诗歌真正走入大众生活;其三,打破诗歌评价的壁垒,把诗歌评判的权力交给读者,让读者“自主选择阅读”和“好诗传千里”参与到诗歌的评价体系。如同他在一篇文章中所说,鼓励诗人、作家们走出书斋,开拓视野,接受新的事物,让诗歌参与大众生活,这是诗歌真正意义上“到群众中去”的践行与落实。

诗人李元胜

  “秋天来了,为大家读一首我写的秋天的诗……”在快手“快来读诗”话题下,许多诗人直接参与其中,诵读作品。秋天的蝴蝶,瓦蓝瓦蓝的天空,缓慢流淌的中年生活……那些源自心灵深处的诗歌翩然而至,有别于传统的“朗诵腔”,准确表达诗人写作时的情愫,让人耳目一新,深受感染。

  网友跟哥感慨地说:“啥时候灵感如泉在我心,也把好诗吟作海!”还有网友期待,诗歌的浪漫与短视频的直觉感受相结合,定能结出丰硕的文化成果。

  诗歌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自古以来,就以吟诵、歌唱的形式出现,音乐性是诗歌独特的魅力。今天,现代诗虽然不像古诗词那么重视平仄押韵,但是韵律已经内化为诗人的一种情感和呼吸,自然流淌于诗歌之中。以短视频的形式,集音、诗、画于一体,对于诗人而言,何尝不是一种趣味性的表达;对于传播平台而言,丰富了网络精神文化产品;而对大众来说,或许能从中窥见当代诗歌的整体样貌。

  艾诺依总是喜欢在静下来的时候读诗,感受写下这些文字时,诗人的心是疼的,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思索,以及与新时代的对话。她也努力通过笔尖和声音传递这样的哲思,把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共情给大众,希望他们能从中获得温暖和力量。

  “每个人对作品的认知是不一样的,这恰恰是现代诗歌的魅力。”王单单说。

  “朗读是一个唤醒文本的好方式。”李元胜喜欢大众来读自己的作品,他认为,优秀的诗歌能启发人、安慰人,诗人自己读诗,是对作品阐述的一个角度;不同的朗读者,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带进来,能读到作品的不同侧面,这对诗歌而言,不仅是传播,更能感染更多的人来理解这一艺术。

  “让读诗成为一种潮流。”《诗刊》社主编李少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达过这样的祈愿,“短视频不仅保留了文字、声音,还留下了诗人的形象,未来或许可以建立诗歌朗诵、诗人形象的线上博物馆。”

  新媒体和传统诗歌的交互相融,推动了诗歌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生成新的文化因子。“这种转化既包括外在形式的改变,也包括内在精神的更新。”艾诺依说,诗歌不再停留在纸面上,而是“活”起来、“动”起来的文化形象,我们既要弘扬传统文化,又要用时代精神浇灌,赋予它新的活力,推动诗歌产生新的社会实践,形成新的社会连接,在时间和空建上建构更立体的文化记忆。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