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绿码”医院等待核酸采集的队伍。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邹明敏
这是一场众志成城的战“疫”!
面对来势汹汹的德尔塔病毒,甘肃省妇幼保健院上下迅速行动,把应对处置本轮疫情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和省卫生健康委决策部署,从严、从快、从紧、从实、从细的总体要求,与全省人民一道同心抗疫。
救治病患
挺身而出的“平凡人”
这是一场不期而遇的遭遇战。但无数的妇幼人挺身而出,尽职尽责、不辱使命。
在医院党委的领导下,一场全体妇幼人参与的疫情防控攻坚战迅速打响。最快的速度,调兵遣将;最硬核的措施,正面阻击。4个小时,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后勤保障中心连夜升级改造了两院区核酸采样点;进一步加强院区管理;开通应急抗疫物资运输“绿色通道”,确保药品、器械和标本、病员运送及时到位;明确院领导疫情防控24小时值班制,全覆盖、无死角落实全院人员核酸检测及行程码查验日报。
紧急开辟核酸采集点。
还有一场场远程问诊,让战“疫”“前线”联系起了阵地“后方”。
10月19日起,兰州市个别小区采取封闭式管理措施,47名建档孕妇的安危成为妇幼人心头最大的牵挂。
“我老婆怀孕37周了,现在小区被封,行程码变‘黄’,怎么办?”“别担心,互联网医院产科门诊已经开通了,如果觉得不舒服,随时联系我。”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围产医学中心护士长杨琳及时对47名建档孕妇逐一进行电话随访。
医院产科首席专家何晓春教授通过在线互联网医院解答了一名来自管控小区孕妇的咨询;儿科专家团队耐心倾听回应着不能来院的孩子们有关病情的问题;药品配送服务及时开通,马上解决了苯丙酮尿症患儿“断粮”、长期慢病患者没药、孩子感冒咳嗽买不到药的棘手问题。
10月20日起,兰州在全市范围分批开展全员核酸检测,进行拉网式排查。
“白衣战士”又一次冲锋在前,奋战在防控“主战场”。一处处采样点迅速搭建,一批批核酸检测采样人员迅速到位,一个个核酸检测工作台前灯火通明。那些天,医院两辆120救护车风驰电掣出发运转标本30余万份,转运危重病患近百人;PCR实验室外摆满7张行军床,人歇机不歇,单日检测量高达24000余人次。
擦着星光,凌晨6时,张玉姣从天水路的家中出门,7时她看到了李菁婷、陶紫玮准时驻守在西院区门诊门前,年轻的“战士”们相视一笑,开始忙碌,这一站,就到了深夜11点。网上名为《核酸检测点的“神雕侠侣”》的视频获得了数万的点赞,视频说的正是妇科护士尹蕊夫妇,他们在下班回家后又主动加入居住地所在小区核酸采集的战场。
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妇幼人配合全省战“疫”大局尽锐出战,一批批医务骨干驰援定点医院、辐射全省。全院医务人员共完成42.25万份标本采集,显现出惊人的力量和速度。
开辟“非绿码”医院
一场突如其来的“保卫战”
为规范有序为“非绿码”人员提供日常诊疗服务,更好保护群众健康安全,根据院感专家建议,亟需建设“非绿码”定点救治医院。
10月29日晚8时,甘肃省妇幼保健院行政会议室灯火通明。刚刚,省卫生健康委决定,将位于安宁区的甘肃省妇幼保健院西院区作为“黄码”患者、孕产妇就诊定点医疗场所。
这无疑是一场需要建设施工、人员调配、物资集结多方面配合的战“疫”。
当晚10时,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党委决定:即刻对西院区建筑进行物理隔断。南院两栋独立建筑为“非绿码”病患收治区,北院一独立建筑为“绿码”病患收治区,为全面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赢得主动。医院同步启动西院区架构重组、人员调配、分区布局工作,细化建设方案、落实防控措施、集合医护力量、配齐防护设备。
开辟“非绿码”医院。
入场就是冲刺,时刻都是决战。
十几家施工单位协同作战,专业和工序交叉多,极大考验指挥部的领导指挥能力。
10月30日一早,院领导带领基建、西区项目办、感控、医务、护理、后勤保障部等部门负责人现场踏勘,倒排工期,同步推进方案编制、现场施工、资源保障各项工作。一个个问题迅速得到回应,一项项工作都落实、落细。
在与各部门充分沟通后,基建办公室和西区项目办最终决定在南院大楼紧急开辟16 层、17层分别作为内科、儿科及外科、妇产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病区,并在“三区两通道”基础上增加了污物通道和洁净物品通道,实现了符合国家对传染病医院要求的“三区四通道”。
在近万平方米的施工现场,工人增加到上千人,机械设备、车辆近百台,现场作业轮班作业,忙碌推进水电安装、天花板铺设,24小时不间断施工。
甘肃省妇幼保健院近百名党员身先士卒,行政部门尽锐出战,第一时间调集百余名行政工勤人员组成“突击队”拿起笤帚拖把保洁,搬运摆放病床设备;水电班、空调班、维修班、保洁人员等组成的保障团队入场施工;护理部积极协调首批病房护理人员,叠床单、铺被罩,协调物料,全力配合。
没有铁军,胜不了顽敌。
很快,医院选派一批抗疫经验丰富的专家再披战袍,110名医务人员火速在“非绿码”医院集结。白衣战士们投入紧张的模拟演练,对疫情防控处置流程进行再规范、再强化、再熟知,进一步提高疫情处置协同能力,确保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处置。
每天3万多步、上百个电话、上百条微信是“疫”线战场的常态。“南、北两区改造完成”“水电等基础改建全面结束”“救治场地、救治设备、人员、制度全部落实”一个个令人振奋的消息随之传来。
这里,即将成为妇幼人抗击德尔塔病毒的最前线,全省“非绿码”患者、孕产妇诊疗救治的“主战场”。
在“非绿码”医院,孕妇出院前深深鞠躬。
战“疫”使命圆满完成
找准方向、蹚出路子,打出抗击病魔的组合拳,这是南区“非绿码”定点医院必须完成的使命。
在这里,协调一致、标准先行。“今天接诊的病例有什么新特点?新尝试的治疗方法有哪些新效果?”这是集合了重症、产科、儿科、外科、感染、中医等领域专家,每天医疗工作协调会的讨论内容。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专家共识,相继制定的两版《“非绿码”定点医院工作人员手册》确立了统一诊疗标准、统一医疗流程,为救治“非绿码”患者不断总结、探索、完善适宜方案。
来自全省不同医院、不同学科专家院同舟共济,全力以赴,奋力将一个个生命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某隔离酒店64岁“红码”患者,持续高热,意识不清,跌倒在地后紧急入院。经兰大一院重症与呼吸科刘晓菊教授与省妇幼保健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内科、内分泌科、检验科、影像科等多学科联合会诊后,明确患者为病毒性脑炎、Ⅱ型糖尿病、高血压Ⅲ级、头皮下血肿、坠积性肺炎。对症治疗后,患者脑压、脑脊液蛋白逐步恢复正常。
在防控疫情斗争前线,党员干部也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儿内科主任、西院“绿码”病区急诊负责人王卫凯最忙碌的一周这里接诊了84名儿科患者、110名成人患者。
11月3日,一场特殊的妇产手术在“非绿码”医院紧张进行。接受手术的产妇有一个特殊的身份——院区接诊的首位“黄码”孕产。汗水湿透了三层防护服下主刀医生张翰儒的衣背,被雾气迷住的护目镜逼得他只能找所剩无几的缝隙来看清手术操作。新生儿的啼哭,打破夜的沉寂。这个小生命为整个抗疫战场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生死时速的转运救治中,出生仅一天的景泰呼吸衰竭患儿,全身皮肤慢慢由青紫转为粉红;误食药物生命垂危的13岁女孩,经过6小时抢救治挽回生命;妊娠合并嗜铬细胞瘤的高龄产妇经过3个小时的紧张手术,顺利分娩两个女婴……
配餐送餐服务。
一个个山头冲锋,一场场战斗对垒,不获全胜绝不收兵。
由于工程还未全面交工,西院区的营养配餐中心室温只有18°C。32名工作人员每天凌晨4点半准时出门,在紧急开辟的操作间为病患和医务人员推出30余种可口餐品;保洁人员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护目镜作业,翻洗浸满消毒液的床单被罩,一天干下来不是一个“累”字能够形容;隔离病区内口罩、隔离衣、医疗用品、疑似病人生活垃圾的收集转运不仅风险高更是耗体力。
这些天,后勤保障部裴旺林、郑伟两位同志运转垃圾0.72吨,保证垃圾不过夜;护士孙健每天3次准时为医护人员采集核酸,为病员送饭、陪送出院,同时还要负责隔离病区清理消杀,一双手因为反复清洗消毒,裂出深深的口子。
随着越来越多人因成为“时空伴随者”而被隔离,工作人员减员,代班的情况也变得常见,安保中心陈宁宁一连14天没有回过家,刚当上爸爸的保洁中心李胜超匆匆看了孩子一眼又回到了工作岗位。
医院还快速整合互联网、供应链及物流资源等方面优势,推出院内“微商城”,开展“线上下单,线下配送”患者日常生活必需品保供工作。在做好院感防控的同时,行政职能科室全员上阵,为住院病患送餐27.4万份。
战“疫”中迎来新生命。
11月24日8时,医院医务人员进出通道最外侧的门轻轻闭合,甘肃省妇幼保健院西院区完成了历时22天“非绿码”医院的历史使命。
妇幼人用一个战斗的深秋,浇铸了战“疫”的金色勋章。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1年12月01日张云祥被提起公诉
- 2021年12月01日【赶考之路 我的答卷】一支水彩笔,画出草原绿,画出青春红
- 2021年12月01日涉案金额达1100余万元 康乐公安破获一起特大假烟案
- 2021年12月01日开工!甘肃“十四五”水运项目陆续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