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晋林在进行雕刻创作。新华社记者 张文静 摄
新华社兰州1月11日电(记者张文静 郭刚)身体前倾,眼睛微眯,屏气凝神,左手紧握刻刀,右手按住梨木板,一位须发斑白的匠人正在精心雕刻佛首线条。
这是徐晋林,读者出版集团晋林工作室独立出品人。
在其工作室,一张长条形木案上,摆放着粗细不同、大小不一的各种刀具。
刻刀作画,木屑旋舞。梨木幽香与花草芬芳在这里飞扬,拂面送来古朴之风与书香之气。
徐晋林已记不清这是自己创作的多少幅版画作品了,但“刀下”这幅作品风格依然,生动再现了丝路文化的神韵。
徐晋林双手粗糙如岩石,从视觉效果上看,与其手中精雕细琢的版画成品反差巨大。
版画是以刻刀在木、石等材料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刷出来的图画,是中国美术独具特色的代表之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刀一世界。独特的传统技艺、别致的创作过程,让美术专业出身的徐晋林对版画“情有独钟”。
徐晋林出品的《敦煌的故事》原创手工书。新华社记者 张文静 摄
自工作室成立起,除了做书籍设计和出版外,徐晋林将精力和时间放在了版画与手工书的创作及融合上。
甘肃历史悠久、文化资源厚重,丝路文化、民俗文化等丰富多彩。举世闻名的敦煌,地处古丝路咽喉之地,荟萃多元文明。这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和题材。
2014年,徐晋林成立了以“产、学、研”为一体的教学实践工作室,致力于将敦煌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融入版画创作,打造原创手工创意书,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现代气息与古代风韵相间的工作室里,陈列着三大类文化作品,无不彰显着敦煌文化艺术、民间文化艺术与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之美。
展示的20余本原创手工书中,《走进沙漠敦煌——莫高窟与藏书票艺术》是徐晋林得意之作。这是一本装帧精美,兼具互动体验、艺术品收藏和功能拓展的手工书。
徐晋林向记者展示他出品的《走进沙漠敦煌——莫高窟与藏书票艺术》手工书。新华社记者 张文静 摄
书本封面印有“敦煌”二字,并镶嵌着真实的沙粒。翻动书本,沙粒流动,让读者仿佛置身丝路重镇,穿越茫茫大漠,聆听驼铃声声。
他耗时3年精心雕刻印制的68枚藏书票也被收入书中。所有藏书票图文并茂,读者在欣赏过程中,可据己所好,将藏书票轻撕取下加入封面画框,作为画作或艺术品收藏。
徐晋林希望读者通过翻阅手工书,感悟敦煌文化,领略阅读之美。
一书一乾坤。在晋林工作室,每一本手工书都至少有一张他亲自雕版印制的藏书票,饱含他的细心与匠心。
雕刻版画耗时费力毁眼睛。木板硬而厚,雕刻时不仅要用很大力气,还得掌握巧劲,一不小心刻刀偏离,就会“前功尽弃”。
敦煌莫高窟壁画内容丰富、塑像形神俱备,有姿态妩媚的飞天,也有神态逼真的菩萨,还有栩栩如生的佛陀。
每当雕刻完这些精细的图像、复杂的线条、生动的形态,徐晋林紧握刻刀的手就会变得僵硬、疼痛。攥紧的手指必须不断活动才能伸展开来。
30余年如一日。一次又一次长时间雕刻,让他的双手关节变了形,而他表现得云淡风轻:“职业病而已。”
多年努力换来荣誉加身。徐晋林创作的手工书屡获国内国际大奖。同时,他也屡屡走进省内外高校和中小学,分享版画艺术之美和手工书创作理念。
业界的认可和读者的接受,坚定了徐晋林甘当文化传播者的信念,“以书为媒、沟通丝路”。
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是世界著名美术学院。2017年至2019年,列宾美院每年选派书籍版画系学生在晋林工作室进行为期一个半月的学习。
在“师带徒”的指导下,俄罗斯学生将版画技艺与中国园林文化、生肖文化等结合,雕刻印刷了十二生肖藏书票,创作了《俄罗斯女孩画生肖》《漫步中国园林》手工书。
列宾美院学生娜思佳感慨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她也幸运地成为确定来工作室就业的第一位外籍人士。她希望和导师一起创作更多优秀作品,让中外文化在交融中绽放光彩。
徐晋林说:“重拾古人技艺,传播中国文化,我倾心于此。虽然我快退休了,但这一使命不会‘退休’。”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1年11月29日【中央媒体看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十四五”规划》印发 甘肃擘画文化强省建设新蓝图
- 2021年11月27日生态美 产业优 文化兴 百姓富—— 甘肃省武威市过去五年发展成绩斐然
- 2021年11月26日共享、共有 2035年甘肃将实现“文化福利”城乡全覆盖
- 2021年11月21日中国经典舞剧《丝路花雨》“触网”破圈再掀“敦煌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