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5000多件老物件留住农耕记忆 甘谷县中岔村打造农耕博物馆振兴乡村文化

 2022/02/10/ 09:01 来源:天水日报 记者 景春燕 

5000多件老物件留住农耕记忆

甘谷县中岔村打造农耕博物馆振兴乡村文化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景春燕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牛拉犁的农耕时代早已被机械化所代替。因此,关于农耕的记忆,人们需要寻找一些线索来追寻。这线索,或是一段老农讲的故事,或是一件勾起回忆的“老物件”。近日,记者走进甘谷县八里湾镇中岔村农耕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是二十世纪乡村极为常见的传统农具和生活用品,犁、耙、耖、扁担、箩筐……5000多件农耕器具,留住了人们对农耕文化的记忆与乡愁,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文化元素。

  位于甘谷县北部的八里湾镇中岔村,因拥有一座300多年的古堡而闻名。中岔古堡,一堡三院,相得益彰。农耕博物馆位于古堡后院,分为农耕体验区、农耕集萃区和乡愁馆。推开博物馆木门,农耕时代的老物件琳琅满目,古堡防御时期的部分器械及犁、耙、镢头、风车、扁担、马灯、瓦罐、算盘等上千种近现代农具、生活用具、老式电器等,被分门别类陈列在不同主题的展厅里。

  68岁的村民程守荣空闲时喜欢约上几个村民到农耕博物馆里看看,这里有他捐赠的老物件,寄存着他对过去生活的点滴回忆。“以前全家人穿的衣服就靠母亲的双手和一辆这样的纺车织成,我常常伴着纺车‘吱扭吱扭’的响声入睡。每当看到这个,就想起好多往事。”程守荣指着陈列在博物馆内的一辆老纺车感慨地说,“现在的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以前好得太多了。”

  据中岔村党支部支书程碎录介绍,中岔村也曾和许多普通山区农村一样,受恶劣自然环境影响,生产条件落后导致群众生活贫困。经过几年脱贫攻坚,中岔村不断强基础、兴产业、精准发力补短板,实现全村脱贫。脱贫后的中岔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但在擦亮环境卫生、基础设施这些“面子”的同时,村民们也想充实乡村文化内涵这个“里子”。

  “当时村里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空心房、危旧房、违章房拆除工作,农耕老物件被村民从老房子里搬了出来。几个在外地工作的中岔人提议,建一处农耕博物馆,给这些老物件找个‘栖身之所’,传承农耕文化。”程碎录说,大家说干就干,自筹资金220余万元,先后收集乡邻无偿捐献的各类生产生活用具5000余件。一件件烙着时代印记的老物件,叙说着不同的情感故事,记录着时代发展,既是回放农耕记忆的胶片,也是历史滚滚向前的印记。

  “但凡有亲戚朋友到中岔做客,村里人都会带他们参观农耕博物馆。”程碎录说,渐渐地中岔村农耕博物馆小有名气,吸引着附近群众及中小学生前来参观,成为大家了解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社会变迁的生动课堂。

  “这些老物件是农村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农村文化的根。建农耕博物馆就是希望更多的人记住乡愁,珍惜幸福。”程碎录说,中岔村将打造集古堡游览、水坝垂钓、农耕体验、碑刻欣赏、乡村观光、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让更多的城里人来中岔,寻找农耕记忆,振兴乡村文化。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