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新闻发布厅  >  发布实录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十四五”规划》《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保护规划》《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保护规划》解读新闻发布会实录(文+图)

 2022/02/18/ 10:30 来源:每日甘肃网
新闻发布会现场

  2月18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十四五”规划》《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保护规划》《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保护规划》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同志李润强,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陶正茂,省文旅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田学功共同介绍三个《规划》的基本情况、主要内容、特色亮点以及华创区和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建设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处长、新闻发言人刘晓文主持新闻发布会

  主持人: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

  2013年,国务院批复支持甘肃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以下简称“华创区”)。9年来,在中央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华创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总体实现了既定目标。

  2019年,中央启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文化强国战略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其中,我省涉及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华创区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统筹谋划、一体推进。近期,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和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领导小组印发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十四五”规划》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保护规划》《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保护规划》。

  壬寅虎年春节后的首场新闻发布会,我们很高兴邀请到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同志李润强先生,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陶正茂先生,省文旅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田学功先生共同介绍三个《规划》的基本情况、主要内容、特色亮点以及华创区和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建设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同志李润强先生,介绍《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十四五”规划》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保护规划》的有关情况。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同志李润强

  李润强:

  各位媒体界的朋友,大家上午好!

  下面,我介绍一下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以下简称“华创区”)“十四五”规划有关情况。

  201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批复支持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要求以华创区建设为平台整体推进文化大省建设。9年来,在中央有关部委大力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各地各部门紧紧围绕建设目标,积极推进各项建设任务。“十三五”时期,华创区建设成就显著,甘肃作为中华民族重要文化资源宝库的独特优势深度发挥,华创区“金字招牌”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一、《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

  《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规划提出“加快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提升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平台功能”,为落实全省规划要求,进一步繁荣发展全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我们组织省内专家,历时一年时间,经过调研、论证、审议等多个环节,编制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已于去年10月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规划》共有六章,主体部分是第三、四、五章,重点规划了“四大行动”、主要功能区和重点工程。

  一是紧紧围绕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省目标,深入实施“铸魂”“探源”“守根”“塑形”行动。“铸魂”行动提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全过程。“探源”行动提出要研究建构华夏文明的发展脉络,揭示展现华夏文明的体系特质。“守根”行动要求要加强文物分类保护,加强非遗传承传习,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塑形”行动提出要持续讲好中国故事甘肃篇章,不断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打造精品文化品牌。

  二是立足“一带三区”空间布局,建设四个功能区,形成“片区支撑、点段牵引、连线整合、系统推进”的文化发展新格局。分类保护区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为核心,统筹文化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集中展示区依托敦煌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始祖文化、民族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集中建设重点展示园、主题展示带、特色展示点。融合发展区打造特色鲜明、辐射性强的文化旅游融合、文化科技融合、文化贸易融合发展区。综合利用区以传统生产生活区域为主,注重环境保护与文化要素保存,适当控制生产经营活动规模和类型。

  三是按照华创区建设方案“十三板块”建设任务,整合提出六项重点工程。保护传承工程,聚焦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弘扬传统医药文化,加强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和戏曲传承,加强传统节日、农耕文化及民俗民风传承。研究发掘工程,构建与华夏文明保护传承相适应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推出一批有价值、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文化惠民工程,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拓展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环境优化工程,构建自然环境管控体系、完善交通体系建设,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文旅融合工程,紧扣文化强省和旅游大省建设目标,打造甘肃特色旅游品牌。数字再现工程,着力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创新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方式。

  二、“十四五”时期华创区建设的重点任务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华创区建设工作,去年召开华创区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会议,审议华创区“十四五”规划,安排部署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对华创区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十四五”期间,华创区工作将更加务实具体,体现政治站位、回应发展需要,深度聚焦文化强省建设、高质量发展等重大主题。

  一是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要办好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公祭伏羲大典等文化活动。推动“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建设。开展敦煌文化国际交流。加强中医药文化交流合作。加强“一带一路”主题宣传策划。

  二是推进“三区”建设。建设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保护区,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历史文化保护区,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陇中特色文化保护区,分主题做好保护展示工作。

  三是建成长城、长征、黄河三大国家文化公园。按照建设保护规划,推进各项基础工程,建设各重点点段,确保按期完成公园建设任务。

  四是以“六大”工程落实十三板块任务。对保护传承等6项工程安排了具体任务,如推进敦煌研究院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建设,推出《华夏文明在甘肃》(续)等一批专项学术成果,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开展“书香陇原”惠民活动等。

  下面,我就《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保护规划》编制情况作介绍。

  根据中央《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要求和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领导小组安排,省委宣传部组织编制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经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领导小组同意,并报请国家文化公园办公室审批,于2021年12月正式印发。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分重点建设阶段(2020-2021年)、深化推进阶段(2022-2023年)和全面提升阶段(2024-2035年)三个阶段进行。近期实施期为2021—2025年,远期展望至2035年。

  《规划》除“前言”外,共有十章,分三大部分。

  第一至二章为第一部分,是《规划》编制背景和总体要求。第三至九章为第二部分,是《规划》的核心部分。第十章为第三部分,是《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第一章“规划背景”,主要陈述了红军长征过甘肃的基本史实、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的重大意义和总体目标。

  第二章“总体要求”,主要说明了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进度安排和规划依据。

  第三章“资源禀赋”,全面梳理了全省长征文化资源,概括了我省长征文化资源的特征。

  第四章“空间布局”,为我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的空间布局,即“一线两区多节点”。

  “一线”是“一条长征文化主题线”:以“重走长征路”主题线路为依据构建一条长征文化主题线——“北上会师·创建革命根据地”长征胜利线。

  “两区”是“两大长征文化片区”:以长征在甘肃的行进阶段为依据,构建北上胜利会师、奔赴陕甘革命根据地两大长征文化片区。以红军长征在甘肃的一系列重要战役战斗和会议旧址为承载,包含全省8个市州46个县区,以及红西路军5个市州12个县区。主要以长征文化、革命根据地文化为主,是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集聚区和革命精神传承教育区。

  “多个建设保护节点”:在划定的文物保护范围内设置核心区,重点打造以会宁红军会师旧址、南梁革命根据地旧址、俄界会议—腊子口战役旧址、哈达铺会议旧址、榜罗镇会议旧址、两当红色革命旧址、四坡村战斗旧址、山城堡战役旧址、岷州—洮州会议旧址等9大建设保护节点。

  第五至八章,以我省长征文化资源特征和分布情况为依据,规划了“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四类主体功能区。

  第五章“管控保护区”,由国保、省保单位保护范围组成,同时包括与长征有关的纪念馆、博物馆和其他文化生态保护区。主要对文物本体及周边环境严格保护管控。管控保护区分为核心区、拓展区和辐射区。核心区由6处国保、2处省保及71处市县保单位保护范围组成。拓展区由19处长征纪念馆、收藏长征文物的博物馆等文化资源保存地区组成。辐射区主要包括会宁、通渭、宕昌、临潭、迭部、环县、静宁等县域。

  第六章“主题展示区”,选取了我省意义突出、影响重大的文物文化资源,结合“一线两区多节点”空间布局,形成核心展示园、集中展示带、特色展示点互为支撑、互相串联的展示体系。其中,核心展示园由5个国家级和4个省级展示园组成。集中展示带由3条基础良好、交通便利、价值较高的区段组成。特色展示点以遗址遗迹旧址、纪念碑和纪念馆为主,由茨日那毛泽东旧居、八路军兰州办事处旧址等16处组成。

  第七章“文旅融合区”,由主题展示区长征文化资源与周边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现代文旅资源有机融合,形成资源互联、优势互补的文旅融合发展区。按照文旅资源等级,规划建设示范区、拓展区和辐射区三类。示范区以红色文化为主,计划建设2个国家级,9个省级,11个市县级,共22个示范区。拓展区是结合大景区规划和文化分区而设计,规划建设5个。辐射区是在示范区和拓展区周边规划建设,共4个。

  第八章“传统利用区”,选择管控保护区、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之外人口密度高、红色文化代表性强、区位带动性强的15个县,分长征沿线红军村和长征主题红色小镇(红军街)两类建设。规划建设41个红军村,7个红色小镇(红军街)。

  第九章“重大工程”,规划通过实施“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宣传教育”6大基础工程,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2023年底基本完成建设任务。

  保护传承工程,围绕长征文化资源普查与数据库建设、濒危长征文化资源抢救性保护、长征文化口述史资料抢救挖掘、长征文化核心特色村镇建设保护,组织实施一批长征文物本体保护项目。

  研究发掘工程,围绕长征精神研究、长征主题文艺精品创作、构建长征文化传承发展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开展长征文化研究,推出一批优秀科研成果,为传承弘扬长征精神和革命文化提供坚实支撑。

  环境配套工程,围绕长征沿线生态治理修复、道路交通配套建设、文化遗产地村镇风貌提升改造、打造交通复合廊道、提升服务设施水平、形象识别系统使用等建设。

  文旅融合工程,围绕长征精品旅游线路打造、长征文艺精品剧目创作、长征文化研学旅行教学体系与基地建设、红色文化影视拍摄、红色文化文创产品研发设计等工作展开。

  数字再现工程,围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平台,构建甘肃长征文化资源数据库、研发推广移动平台APP等。

  教育培训工程,围绕弘扬长征精神,建设长征精神教育培训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长征主题教育培训体系,构建红色教育培训服务标准体系进行。

  第十章“保障措施”,从组织领导、政策保障、宣传引导、督促落实四方面,为落实《规划》提供保障。

  介绍完毕,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李部长的介绍。下面,请省文旅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田学功先生介绍《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保护规划》的有关情况。

省文旅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田学功

  田学功: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保护规划》有关情况。

  甘肃是长城资源大省,境内长城修建始于战国秦,其后历代多有修筑,现存遗迹主要修建于战国秦、汉、明三个时期,西端起点均在甘肃境内。全省长城总长度为3654公里,居全国第二,其中明长城1738公里,为全国之首。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长城保护利用工作,2019年8月,视察嘉峪关时强调,“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是做好长城保护利用工作的根本遵循,为我们凝心聚力,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振了信心、鼓舞了士气。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根据中办、国办印发的《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我们组织有关专家团队,经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多轮修改,编制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经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于去年年底以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领导小组名义正式印发。

  一、《规划》主要内容

  《规划》立足甘肃长城资源禀赋现状、保护利用工作实际,以加强长城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弘扬为主线,以“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为总体发展方向,共7个章节:

  一是对甘肃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包括整体环境、本体保存状况、长城沿线文化和自然资源、保护管理现状及价值分析等。二是明确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总体要求,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定位、发展目标等。三是确定了建设保护内容,制定了功能区建设要求,划定了总体空间布局。四是提出了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4类主体功能区建设保护方案。五是明确了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5大重点建设工程。六是制定了“河西汉塞”等3处核心展示园、“居延古道”等3处风景道示范段、临泽等8处特色展示点建设方案,明确了规划建设分期。七是提出了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规划》制定了三个阶段发展目标:一是到2021年底,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管理机制初步建立。二是到2023年底,全省长城资源保存状况和环境风貌显著改善,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局面初步形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初具雏形。三是到2025年,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全面建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成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省、讲好中国故事甘肃篇的重要载体。

  二、《规划》的特色亮点

  《规划》主要特色亮点是结合时空分布、地域特色、发展需要等要素,对全省长城文化资源进行了系统梳理,对价值内涵作了准确提炼,以此为依据,划定了形成“三园、三段、八点一线”的总体布局,打造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示范区。

  “三园”分别是“河西汉塞”核心展示园,“明代雄关”核心展示园,“陇右屏障(战国秦)”核心展示园。

  “三段”以3处核心展示园为基点,以汉长城、明长城、战国秦长城资源为分支,汇集形成3条展示带。分别是汉长城集中展示带,明长城集中展示带,战国秦长城展示带。

  “八点”根据全省长城分布特点,结合核心展示园、集中展示带分布范围,建设8个长城特色展示点:分别是临泽、永昌、民勤、古浪、天祝、景泰、环县、华池。依据长城及其周边自然风光、文化景观等设置不同的展示主题。

  三、《规划》的重点任务

  按照中央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要求,《规划》分别就重点建设的四类主体功能区和五个关键领域基础工程进行了全面部署,这“四区五工程”,就是《规划》安排的重点任务。

  四类主体功能区中,管控保护区涵盖甘肃省内所有长城文化遗产。主题展示区是长城文化展示的关键区域和主要空间。文旅融合区是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以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为基本路径,带动甘肃全域旅游快速发展。传统利用区是长城文化展示利用延伸功能区。

  五项重点工程分别是保护传承工程、研究发掘工程、环境配套工程、文旅融合工程和数字再现工程。

  主持人:

  感谢田厅长的介绍,下面,请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陶正茂先生介绍华创区和国家文化公园相关项目建设情况。

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陶正茂

  陶正茂: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感谢大家对甘肃文化项目建设的支持与关心。

  我省文化底蕴深厚、文旅资源丰富,结构和品相都具有明显的典型性、代表性和发展性,长城文化、红色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敦煌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拥有第一个国家级文化发展战略平台——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正在加快推进长城、长征、黄河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以“一区三园”为主要抓手的文化强省建设新格局已逐步形成,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文旅产业提质增效、综合效应不断扩大,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近年来,省发展改革委深刻领会、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规划为引领,牵头编制“十四五”规划纲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将“一区三园”重点建设任务纳入规划,统筹推进落实;坚持以政策为支撑,制定出台《关于支持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建设的若干意见》《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2021年版)》《“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着力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文旅为依托打造全省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为“一区三园”建设提供助力支撑;坚持以项目为抓手,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全力争取项目资金,加快推进重大文旅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文旅综合效应,助力推动文化强省建设。近三年来,累计落实中央预算内投资17亿元(资金安排额度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安排省预算内资金2.5亿元、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0亿元,支持了220多个文旅项目建设,着力增强文化软实力,持续扩大文化影响力,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主要分为五大领域:

  一是聚焦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文化重要标识。2020年,国家相关部委启动实施首批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在全国仅安排3个长城和5个长征项目的情况下,经积极争取,我省战国秦长城临洮段和静宁县界石铺红军长征旧址2个项目成功入选,同年落实中央预算内投资4000万元用于项目建设。2021年,国家启动建立“十四五”项目储备库,经积极争取,我省30个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其中,长征项目9个、长城项目11个、黄河项目10个)通过部委联审、专家评审并列入支持范围,预计可获得9.6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并于当年落实中央预算内投资2.2亿元,支持了和政古动物化石研究和展示中心、哈达铺会议旧址、汉明长城高台段等8个项目。这些项目的陆续落地实施,将为我省打造形成一批重要文化标志,进一步提高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能力。

  二是聚焦国家重点文物保护,提升保护展示水平。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我省丰富的遗址遗迹等文化遗产资源,落实中央预算内投资1.24亿元,重点支持了齐家坪和大地湾遗址、麦积山和童子寺石窟等19个价值突出、代表性强的国家级石窟寺遗址配套设施建设,全省遗产资源保护和展示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是聚焦重要自然遗产保护,构建自然保护体系。紧紧围绕祁连山、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落实中央预算内投资4.5亿元,支持了26个国家公园保护管理、配套基础、科普宣教设施建设,加快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不断拓展群众绿色共享空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四是聚焦重大旅游基础设施,着力补齐短板弱项。围绕重点旅游景区基础设施补短板,落实中央预算内投资7.8亿元,支持了定西渭河源、甘南扎尕那、临夏炳灵寺、平凉王母宫等69个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持续改善景区旅游基础设施条件,提升景区智能化水平。

  五是聚焦重大公共文化设施,促进广电融合提升。落实中央预算内投资5040万元,支持了全省18个广电基础设施和临夏州、甘南州广电融合提升项目,重点地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条件和广电智慧化水平显著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聚焦文化强省建设,充分利用有限的省预算内基建资金等渠道,全力推动省级重大公共文体工程落地实施。一是安排省预算内基建资金1.7亿元,支持甘肃简牍博物馆和七里河体育场等项目加快建设。二是争取将省博物馆扩建工程纳入国家“十四五”项目库,预计可争取2000万元中央预算内投资予以支持,并报请省政府同意,在今年的省预算内基建资金投资计划中列入3000万元用于项目建设。三是落实第8次省长办公会议要求,组织国内知名专家研究论证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二期项目,安排前期费支持推进前期工作,并于去年落实中央预算内投资3200万元支持项目建设,助力敦煌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创新。

  下一步,省发展改革委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安排,精准聚焦发力文化强省建设,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主线,以“一区三园”建设为抓手,会同相关部门加快推动规划政策落实见效,争取项目资金助力文旅项目落地实施,以实际行动促进全省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持续扩大中华文化传播度和影响力,为努力谱写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时代篇章凝聚磅礴力量。

  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陶主任的介绍,下面,进行记者提问,请记者朋友举手示意,并通报所在新闻机构。

人民网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前面介绍提到,“十三五”时期,华创区建设成就显著。请问李部长,与“十三五”时期相比,“十四五”时期华创区确立了怎样的建设目标,在大目标下,今年我们准备要开展哪些工作?

  李润强:

  “十三五”时期,华创区正处于攻坚建设期,建设目标更加聚焦夯实基础、补齐短板,整体提升全省文化发展水平。经过五年建设,总体目标已基本实现。“十四五”时期,我们紧紧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求,提出到2025年,完成华创区建设规划任务,全省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展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完善,文化产业得到长足发展,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基本建成,华创区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高地、特色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基地、服务“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建设的典范,为我省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省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是推进华创区“十四五”规划各项任务落实落地关键之年,部分重点工程将启动实施,一些先期开展的工作会初见成效。今年我们将主要围绕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文物和文化保护传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文艺精品创作、文化产业市场体系建设、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华夏文明研究发掘、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9个方面确定主题开展工作。并研究提出了20项重点亮点工作,明确了各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重大项目方面,推进敦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基地、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二期)和敦煌研究院大数据中心项目建设。建成开放甘肃省简牍博物馆,启动甘肃省博物馆扩建工程。开工建设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中心重点文化工程。建设河西走廊国家文化遗产线路。加快雷台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建设,启动凉州会谈纪念地建设项目。持续做好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10个在建项目建设,新开工6个以上中央支持项目。申请武威汉代医简文化园创建国家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研究发掘方面,启动编纂出版《甘肃文化史》(分12类)《西北通史》《河西走廊通史》《华夏文明在甘肃》(续)《中亚与丝绸之路文明研究丛书》《敦煌通史》(文学卷、方志卷)《甘肃长城文化研究资料汇编》《甘肃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推动《陇右文库》系列编纂工作。创办简牍学研究学术性刊物。推动“考古中国”重大考古项目,争取庆阳南佐、张家川圪垯川、礼县四角坪、天祝吐谷浑唐墓等考古项目取得新进展。重要活动方面,办好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第十一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2022(壬寅)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等重大文化活动。办好“外国人看甘肃”活动,打造甘肃文化“走出去”战略新名片。落实《甘肃省国际友好城市工作发展规划》(2021-2025),办好甘肃省友城工作4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打造敦煌画派、敦煌舞派、敦煌书法等文化品牌。

中国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甘肃是长城资源大省,请问甘肃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在全国有什么样的定位?公园主要建设内容有哪些?

  田学功:

  甘肃是名副其实的长城资源大省,境内长城修筑时间主要集中在战国秦和汉、明三个时期,分布于11个市州、38个县区。长城遗迹总长度达到3654千米,占全国近五分之一,居全国第二,其中战国秦长城409千米,汉长城1507千米,明长城1738千米,为全国之首。长城类型囊括墙体、关堡、壕堑、烽燧和自然天险等全部长城类型,素有“土质长城博物馆”之称,建筑工艺体现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特征,多以黄土夯筑为主,个别墙体、烽火台和敌台夹杂有砂石、红柳、芦苇等材料。

  1961年,嘉峪关关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金塔县居延遗址和敦煌玉门关及长城烽燧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我省境内其他长城被整体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嘉峪关关城、玉门关遗址分别于1987年、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中央《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中,我省显示度较高,与长城资源大省地位相匹配,也反映出全省长城保护利用较为扎实的工作基础。其中18处“万里长城”形象标识段中甘肃共有3段,分别是河西走廊明长城(甘肃镇)、甘肃临洮—宁夏固原段、甘肃敦煌—金塔段汉长城,入选数量位居全国15省第二名。嘉峪关长城、敦煌玉门关汉长城入选“万里长城”形象标识区。白银索桥堡、兰州西固城、武威乌鞘岭、张掖峡口、酒泉肩水金关等一批重点点段被确定为形象标志点。“丝路长城”被列入6条国家级风景道。嘉峪关、会宁等地分别入选“万里长城”中华文化展示线和红色精神传承线。

  关于建设内容,我前面提到,“三园、三段、八点”是《规划》提出的主要分区,同时也是《规划》确定的重点建设点段。我们先期开展的战国秦长城临洮段文物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就是一项目重点内容,目前主体已基本建成。其他重要长城资源,《规划》结合周边自然风光、地域文化等,提炼了不同的建设主题,确定了丰富的展示内容,我们将逐步启动相应项目建设。今年将主要推进白银市索桥堡长城遗址公园项目、汉明长城高台段项目建设。还预计将启动嘉峪关和玉门关2处核心展示园、张掖“甘凉咽喉”风景道示范段等项目建设,力求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各重点项目按时按期启动,保质保量建设。

  除各重点建设项目外,我们还将持续围绕保护传承工程、研究发掘工程等组织开展各类与传承弘扬长城文化有关的学术活动、文化活动,推出一批精品展览,出版《甘肃长城资源调查报告》《长城文学与文学长城》等成果,不断丰富和深化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内容,进一步提升甘肃长城文化影响力,争取将甘肃打造成为全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典范,为文化强省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香港商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甘肃省的长征文物和文化资源比较富集,也是红色资源大省,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传统,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要建设重点省份,请问,甘肃的长征文化资源具有什么特征?

  李润强:

  甘肃境内长征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在全国15个长征沿线省份中排名靠前,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点省份。我省长征文化资源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长征遗址数量众多、覆盖面广。全省现有长征类不可移动文物79处,其中国保单位6处,省保单位2处,市县保单位71处;有长征类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4处,省级基地21处;有长征类纪念馆19个。时间上涵盖了1935年8月红二十五军进入甘肃至1936年10月三大主力在会宁胜利会师的一年零两个月;空间上覆盖了全省8个市州46个县区和红西路军建设片区5个市州12个县区;类型上涵盖了红军驻地、重要会议旧址、战斗遗址、革命机构旧址、领导人故居、烈士陵园、纪念建筑等各种类型;历史事件上,包含了重要决策、重要会议、重要战斗等多种类型。二是长征文化独具特色、影响深远。甘肃是各路红军长征部队到达最全、活动时间最长、经过地域较广的省份,在长征中具有“道路探索、两点一存、战略决策、胜利会师”的作用。甘肃的南梁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地,为中国共产党长征结束后建立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是中国革命的“起承转合点”。甘肃是党中央作出以陕甘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大本营的战略决策地。红军长征在甘肃境内召开了俄界会议、哈达铺会议、榜罗镇会议等重要会议,做出了落脚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决策。甘肃是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的胜利会师地,宣告了长征的胜利结束。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进军。三是长征文化独树一帜、特色鲜明。长征队伍经过甘肃时,形成了独树一帜、特色鲜明的长征文化,彰显出永久的生命力。毛泽东在甘肃创作的《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诗词,高度概括了中央红军的英勇事迹。彭加伦在哈达铺创作的《到陕北去》的军歌,起到了鼓舞士气、宣传北上方针的作用。以华池封芝琴为原型创作的“刘巧儿”更是家喻户晓的典型艺术形象。这些特色鲜明的长征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四是长征精神在甘肃得到了发扬光大、弘扬传承。红军长征在陇原大地上留下的红色印记,培育了丰沃的长征精神土壤,蕴含着深厚的革命情感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诞生在陇原大地上的南梁精神、铁人精神、八步沙精神、莫高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以及甘肃精神,是长征精神的延续,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

  主持人:

  谢谢解答。记者提问环节就到这里,希望新闻媒体持续关注我省华创区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做好宣传报道,为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提供良好舆论环境和强大精神力量。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再次感谢今天的发布嘉宾,感谢各位媒体朋友,谢谢大家!再见。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