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绿色发展 风光无限——酒泉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纪实

 2022/04/21/ 05:51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通讯员陈思侠

  (三)

敦煌首航节能10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发电项目。

  近年来,敦煌依托优越的风光资源,建设光电产业园区,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壮大绿色经济,全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在电力、供热、公共交通、旅游用能等方面高比例应用。2021年,敦煌新能源发电量和销售收入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国家首个百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基地”“国家首批新能源示范城市”“国家高比例新能源示范城市”等诸多“高新尖”新能源产业在敦煌落地。

  据统计,截至目前,敦煌市相继获批光电项目2259兆瓦,其中光伏1999兆瓦、光热260兆瓦,已建成光电项目1159兆瓦。2021年,敦煌市光电园区新能源发电量达18.1亿千瓦时,销售收入15.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8%和39.3%。

  敦煌是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的Ⅰ类地区,境内风能资源丰富,适宜风光电项目建设的戈壁面积达4000平方公里以上。近年来,分布式清洁供暖(制冷)工程示范项目在敦煌“遍地开花”。今后,敦煌市将加速推进敦煌国家级高比例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打造500万千瓦级多能互补新能源综合示范基地,探索组建新能源装备制造业联合体,统筹推进光伏、光热、风电、储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

  敦煌作为国家首个百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基地、国家首批新能源示范城市、国家高比例新能源示范城市,目前正在努力推进100%可再生能源电力城市、100%清洁能源供热城市、100%可再生能源公共交通城市、100%可再生能源旅游城市建设。

  敦煌富集的太阳能资源及光热资源,可有效推进风、光互补一体化项目的开发,同时可利用新疆电网、甘肃电网内火电、储能设施开展多能互补应用,还可利用自身新能源资源优势,加强储能、光热等调峰电源建设,推动多能互补应用,促进新能源的开发与消纳利用。

  (四)

玉门风电基地。本文图片均由酒泉市委宣传部提供

  进入新时期以来,酒泉市深度对接国家所需、酒泉所能、未来所向,从安全保障、资源供给、产业配套、生活服务等各个方面,主动担负起服务保障国家大战略的责任,全力以赴完成好新时代赋予酒泉的重大使命。

  与此同时,酒泉市抢抓“双碳”重大机遇,坚持以资源换装备、以资源换产业,新能源再启大规模开发,全市并网新能源项目411万千瓦,建成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风光电装机累计达到1662万千瓦。浙江运达、广东明阳等23家行业知名企业落户酒泉经济技术开发区,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68.3亿元,增长26.9%,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与此同时,酒泉市通过外送通道建设、调峰储能能力建设和源网荷储一体化就地消纳等多种形式,今年力争实现600万千瓦到700万千瓦装机,确保未来五年实现新增200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力争4000万千瓦装机的目标;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发展思路,围绕风电、光伏、光热、储能、氢能、智慧电网6条装备制造产业链招引行业龙头企业和关键零部件厂商,力争今年新能源项目固定资产投资400亿元以上,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产值超过80亿元,未来五年实现新能源装备制造年产值超过500亿元,使酒泉新能源产业在全省工业发展中形成重要支撑。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和“双碳”等深入推进,酒泉市在国家和全省大局中作为生态屏障,地理区位优势愈加凸显。酒泉市将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政治任务和底线任务,坚决扛牢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责任,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不断加快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加大干旱地区典型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建设节水型社会、扎实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在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方面,着眼未来,酒泉市将致力于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强度双控,提升固碳能力,确保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3%以上;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实施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等示范创建,率先建成“零碳城市”;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大气面源和噪声污染治理,推进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水污染防治,加强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建设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环境更优美的美丽酒泉。

首页  上一页  [1]  [2]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