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本网原创

各民族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肃南答卷”

 2022/05/16/ 18:15 来源:新甘肃 记者 杨红丽

巴尔斯圣山。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杨红丽

  五月的肃南,祁连山巍峨壮阔,记载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奋进篇章;隆畅河穿城而过,奔腾不息,见证着肃南县各民族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铿锵步伐。

  作为甘肃独有的裕固族自治县,肃南县积极开展建设各民族共同富裕示范区,底气在哪里?

  经历过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的“阵痛”,肃南县自觉担负起筑牢守好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担当,加快建设“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的步伐,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文旅兴县、畜牧稳县、工业强县,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肃南新路,也是各民族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肃南答卷”。

祁连山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野生动物不断出没。

  生态育富,厚植金山银山“底色”

  初夏时节,草木蔓发,鸟语花香。微风吹过,巍巍祁连,山变绿了、水更清了、林更密了,一些难觅踪影的野生动物也频频露脸……

  走进位于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康乐草原,成群的牛羊散落其间,蓝天白云下,远处积雪覆盖的山峦与近处新绿初现的草原相互映衬,构成一幅曼妙的画面。

  兰东升是肃南县隆畅河自然保护站的一名管护员,雪豹、蓝马鸡、白唇鹿、岩羊等野生动物种群频繁出现在他巡山的视线和手机镜头里。

  “通过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林草资源和野生动物得到有效保护和管理,我们也经常目睹野生动物的真容。”兰东升说。

  关停退出保护区内67宗矿业权,7座在建水电站,3个旅游项目;实施草原禁牧680万亩;完成各类工程造林和社会造林1.4万亩,封山育林12.4万亩,退耕还林3254亩;全县天然草原植被总盖度达70.3%……近年来,肃南县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整治保护修复,祁连山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白银乡西牛毛村喀尔喀民俗文化体验区。

  文旅带富,绿水青山“变现”金山银山

  眼下,即将迎来旅游旺季。裕固族文化和蒙古族文化交相辉映,康乐镇和白银蒙古族乡一河之隔坐落两岸,不远处还有七彩丹霞、中华裕固风情走廊、冰沟丹霞、外星谷四大景区环绕四周,文旅游资源禀赋得天独厚。

  2021年8月,康乐镇和白银乡建立了康白区域文化旅游产业联盟党委,将乡镇党委、文旅企业、村民自治组织、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整合,文化旅游服务中心、蒙古大营、森林人家烧烤营地拔地而起,为乡村振兴注入生机和活力。

康乐镇休闲度假区。

  碧波荡漾的景观湖、绿树掩映的凉亭廊道、干净平坦的村道……迎着微风,步入白银乡喀尔喀蒙古特色村寨和小集镇民俗风情体验区,在森林人家烧烤营地,仿佛置身于乡村游乐园。

  与民族风情不同。大河乡西柳沟村,澄净的蓝天、碧绿的草甸、清澈的河水、整洁的道路、青砖白瓦的房屋、精致的农家乐饭菜,浓郁的田园风情扑面而来,吸引了众多游客休闲观光。

  目前,肃南县共创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3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旅游示范村5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培育文旅企业90多家,旅游从业人员达到5000余人。

肃南明花乡牧草基地。

  畜牧稳富,“云”端放牧“线”上致富

  长河落日,无边大漠织就绿色壮锦。肃南县明花乡光热资源丰富,平均年降水量66—87毫米,非常适宜苜蓿草生长,种植的苜蓿草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含量丰富,一年可收3茬,是牛羊育肥的最佳饲料,这里也是10万亩优质牧草种植基地。

  肃南县大力推广“牧区繁殖、农区育肥、错季出栏”发展模式,加大异地借牧和饲草料基地建设。去年开始,该县30万只牛羊下山入川、“异地借牧”,缓解了草畜矛盾,实现了“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

  远在都市的消费者通过手机APP,即可在肃南的“共享牧场”认养一只羔羊,变身“都市牧羊人”。认养后通过架设在牧场的智慧捕捉摄像头和羊羔佩戴的智能追溯项圈,实时查看细毛羊生长状况。这是肃南县依托“互联网+畜牧业”,打造绿色、生态、无污染的智慧散养共享牧场。

  去年,有近3000只甘肃高山细毛羊搭载“互联网+订单畜牧业”的快车走向全国各地,销售额达500万元,实现互联网技术与传统畜牧业相融合的新格局。

肃南县大河乡西柳沟村。(本文图片由肃南县委宣传部提供)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