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科教

【理论】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实效和贡献度

 2022/05/17/ 04:54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简景龙

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实效和贡献度

  简景龙

  不忘本来、继承创新,推动职业教育供给能力提升;吸收外来、辩证对待,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有益经验;面向未来、不拘一格,构建甘肃特色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对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有着特殊作用。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要站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高度,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有效落实各项支持政策和举措,着力打造职教品牌,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实效和贡献度。

  不忘本来、继承创新,推动职业教育供给能力提升。职业教育有其根和魂,有其本源性和规律性,不是简单的就业技能培训,而是要培养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追求、有文化有知识、有品行有修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应针对“双师型”教师抓好队伍建设、制定标准、加强培养、提升待遇,吸引优秀教师从事职业教育。应抓好“开放式”实训平台建设,建立双方兼顾、权责匹配的利益共享机制,鼓励职业学校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建共享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应抓好“立交桥”考试制度建设,发挥好省级统筹协调作用,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让学有余力、技能突出的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应抓好“市场化”专业体系建设。紧盯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优先发展新兴专业,加快建设紧缺专业,改造升级传统专业,敢于淘汰落后专业,形成适时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

  吸收外来、辩证对待,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有益经验。发达国家除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还有先进的生产技术,能工巧匠层出不穷,职业教育功不可没,一些有益探索和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如有的国家采取“双元制”教育,学生一边在学校学习文化知识,一边在企业接受技能教育,理论实践两手抓两促进,取得职业认证资格后成为合格技师,有突出贡献者可获“工业大师”称号。要想进一步提升,参加相应考试后,还可选择到应用技术类大学深造。有的国家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是相互贯通的,部分大学接受职业院校的学分转换,学生拿到职业学校文凭后可以直接进入大学学习,一些大学毕业生为了更好地就业,也选择重新回到职业学校学习。还制定了不同行业、不同种类、不同级别的“技能包”,包括各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必修技能和选修技能,大幅提高了人才培养、学生择业和企业招聘的效率。有的国家成立了以技术教育为核心的国立科学技术大学,目标是培育有实践能力、创造力的领导型技术人才,主要生源来自专门高等学校,将技术教育体系从中等教育一直延伸到研究生阶段,并开设博士课程,招收博士研究生,实现了职业教育“本硕博”全覆盖,这些做法值得借鉴。

  面向未来、不拘一格,构建甘肃特色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必有作为。要在正本清源中把握职业教育发展大势,在守正创新中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构建符合甘肃实际、具有甘肃特色的中职-高职-本科-硕士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等职业教育应稳量提质。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甘肃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例大体相当,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优化布局结构,建设一批优秀中等职业学校和优质专业,注重为高等职业教育输送具有扎实技术技能基础和合格文化基础的生源。高等职业教育应增量保质。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提供多种入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使更多的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内涵质量,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培养更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本科职业教育应控量强质。保持职业教育办学方向不变、培养模式不变、发展路径不变,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各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案衔接。鼓励应用型本科学校开展职业本科教育。按照专业大致对口原则,指导应用型本科学校、职业本科学校吸引更多中高职毕业生报考。硕士职业教育应微量优质。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发展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的成长模式,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造就一批勇于创新创造、精于技术技能、善于领导指导的能工巧匠,为推动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贡献甘肃职业教育的力量。

  (作者单位:甘肃省委办公厅综合信息处)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