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炭山岭:绿色在这里延伸

 2022/05/19/ 12:44 来源:新甘肃

  昔日的天祝县千马龙煤矿关停整治后,原址已被草木植被覆盖。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摄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

  时下,正值祁连山生机勃发的季节,天祝县炭山岭镇进入一年中最吸引人的时段:山顶白雪皑皑,山间林木繁茂,山下牛羊成群,再加上通往外地的国道,共同构成一幅壮美的山水画。

  谁能想到多年前的炭山岭镇,植被林木因煤矿开采被毁,煤渣粉尘一度让青山颜值不再。

关停前的天祝县千马龙煤矿一角。(资料图)天祝县自然资源局提供

  5月15日,记者沿着国道338线赶往距天祝县城约70公里的炭山岭镇。一路上,随着海拔不断升高,天气和景色也在发生变化,阳光蓝天被乌云遮挡,先是一阵骤雨,紧接着风雪交加,在海拔2881米处的路段,寒风凛冽,大雪纷飞,高山、林带、草原一片银装素裹。

  一个半小时后到达目的地。此时,云开雪停,群山苍翠,让人顿生“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感。

  设置在千马龙煤矿生态环境恢复区的介绍栏。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摄

  聆听着清脆的鸟鸣和潺潺流水声,记者沿着湿漉漉的石子路,走进千马龙煤矿原址所在的山谷,只见一条人工栽植的云杉林带从谷底延伸到山腰,与山体两侧原有的高山灌丛草甸融为一体。要不是身旁的天祝县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介绍,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千马龙煤矿的生产区和工人生活区。

  “千马龙煤矿生态环境整治是天祝县134项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治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要了解天祝县生态环境变化,就必须来千马龙煤矿原址看一看。”天祝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董立仰说。

千马龙煤矿原址已被草木植被覆盖。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摄

  千马龙煤矿于1991年建成投产,曾是天祝县重点企业之一,矿区面积1.0235平方公里,99.4%的面积处在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

  “那时候刮的风都是黑色的,到处都是煤灰。”回想起以前的情形,曾在千马龙煤矿当过井口卸煤工的刘德寿感慨万千,几年前政府下大力气进行生态环境整治,关闭煤矿,植树造林,现在山上绿了,野生动物多了,生态环境大变样。

  2017年8月,天祝县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拉开了千马龙煤矿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整治序幕。按照“边拆除、边清运、边覆土绿化”的治理方案,先后爆破拆除选煤楼,封堵井口,拆除风机、轨道等设施,切断矿区内所有水电设施……

  天祝县炭山岭自然资源所工作人员在千马龙煤矿原址测量云杉长势。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摄

  “治理任务非常艰巨,2018年5月24日终于全面完成了整治工作。”在天祝县炭山岭自然资源所工作长达17年的王建全,经历了千马龙煤矿关闭拆除、生态恢复治理的全过程,目睹了千马龙煤矿原址生态环境由差变好的全过程。

  整治行动中,累计拆除房屋667间23287平方米、地坪25145平方米、围墙590米,拆除轨道500米、风机4座、集装箱11组、电线杆54根、输电线路7630米,清理垃圾35870立方米,覆土98000立方米,播撒草籽1200公斤,种植松树42000棵,拉设围栏8013米,恢复治理面积462亩。

天祝县千马龙煤矿原址披新绿。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摄

  痛下决心整改整治只是第一步,巩固拓展生态治理成果才是关键。天祝县炭山岭自然资源所与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古城自然保护站团结协作,采取日常动态巡逻、视频远程监控等方式,联合开展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防火、设施维护、树木病害防治等工作,共同守护祁连山。

  天祝县炭山岭自然资源所工作人员在千马龙煤矿原址生态恢复区检查维修铁丝围栏。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摄

  天祝县炭山岭自然资源所工作人员在千马龙煤矿原址生态恢复区做铺设水管,做浇水准备。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摄

天祝县千马龙煤矿原址栽植的云杉长势良好。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摄

绿色山川重归人们视野。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摄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