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关于推进企业投资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的指导意见》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陶正茂,省自然资源厅二级巡视员张坤,兰州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张爱胜,共同介绍《关于推进企业投资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的指导意见》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主持人: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
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切实解决企业用地评价事项多、评价时间长、评价部门多、制约项目落地的问题,自去年起,我省即启动“标准地”改革相关工作,并在试点地区取得实效。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标准地”改革的决策部署,我省于近期印发了《关于推进企业投资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的指导意见》,将作为全省今后一段时期开展“标准地”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对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陶正茂先生,省自然资源厅二级巡视员张坤先生,兰州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张爱胜先生,请他们共同为我们介绍《关于推进企业投资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的指导意见》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陶正茂先生介绍《关于推进企业投资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的指导意见》的出台背景、主要内容等有关情况。
陶正茂:
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5月9日,省政府第17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企业投资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的指导意见》,并于5月13日以甘政办发〔2022〕56号印发。下面,我对这个政策文件作简要介绍。
一、背景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放管服”、优化营商环境等工作,国务院《关于服务“六稳”“六保”进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有关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21〕10号)明确要求“鼓励各地区推进‘标准地’出让改革,科学构建‘标准地’出让指标体系,简化优化工业项目供地流程,压缩供地时间,降低投资项目运行成本”。
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标准地”改革,于2021年初即启动相关工作。根据省政府第119次常务会议精神,省政府将“标准地”改革作为全省2021年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提质提标年的一项重要内容,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自然资源厅起草了“标准地”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在兰州新区、金昌经开区、玉门市开展“标准地”先行改革试点。经过一年试点,三地出让“标准地”28宗3365亩,相关项目均实现了“拿地即开工”,有效加快了项目落地。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对标国家近年出台的各类政策要求,学习借鉴兄弟省份成功经验,研究起草了《指导意见》。
“标准地”改革构建了工业项目公开透明的新型招商模式、全过程监管的新型管理模式和节约集约的新型用地模式,实现了投资项目审批方式、服务理念、政府职能三大转变,是我省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行政效能、创优营商环境的新招,是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加快产业转型发展的实招,是深入实施“四强”行动、做深做细“五量”文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硬招。
二、《指导意见》主要内容
《指导意见》共分为五部分,在文件开头,介绍了“标准地”的概念,是指权属清晰、完成区域评估并实现项目开工所必需的通水、通电、通路、土地平整等基本条件,带着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亩均税收等控制性指标出让的国有建设用地。就是我们常说的“净地”,还带着区域评估成果、控制性指标要求,为企业“拿地即开工”创造条件。
第一部分明确了我省“标准地”改革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因地制宜、探索创新,优化服务、提升效率,节约集约、提高效益,依法依规、全程监管”四项基本原则。
第二部分提出了推行范围和阶段性工作目标。“标准地”改革只针对企业投资工业项目,推行范围为兰州新区、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榆中生态创新城、省级以上园区及工业主导型县(市、区)按照“一县一区”重点打造的工业园区。分阶段制定了工作目标,逐步全面实现改革全覆盖。
第三部分明确了“标准地”出让程序、全流程管理环节和工作要点,分为出让前准备、按标出让、审批服务、按标施建、对标验收及用地评价等五个主要环节。出让前准备属于“标准地”打造阶段,主要由拟出让“标准地”所在地政府部门,选定拟出让地块,完成区域评估、确定控制性指标并按照净地标准完善基础配套。准备工作完成后进入按标出让阶段,相关部门制定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方案,通过全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标准地超市”模块,发布“标准地”出让信息;通过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发布“标准地”招拍挂出让公告,组织土地招拍挂;企业竞得土地后,签订“标准地”投资建设协议和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在审批服务阶段,对实行告知承诺制的审批事项,在用地企业做出书面承诺并在省级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完成公示后,审批部门可以直接作出审批决定。通过与代办制、承诺制等改革联动,推动项目尽快落地。在按标施建阶段,各地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做好指导和监管,确保项目按照约定条件和建筑规范标准建设。项目竣工后,进入对标验收及用地评价阶段,企业组织竣工验收,形成验收结果及相应的报告和材料,相关部门组织联合验收并组织达产复核,实现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
第四部分明确了“标准地”出让事中事后监管措施。这里我要特别强调的是,推行“标准地”改革,并不是把需要审批的事项取消了,而是政府部门通过前期大量的工作,把原来企业拿地后才启动的工作提前了,“先筑巢、后引凤”,政府多服务、企业少跑腿。项目落地后,各级政府部门通过“双随机、一公开”“技术+”等加强全过程监管,确保企业按标施建、符合审批要求,对未按承诺约定建设和未达到控制性指标要求的给予相应惩戒。
第五部分明确了保障措施。省上将组建专门的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和考核机制,强化监督指导。省直相关部门研究制定配套措施,各地出台实施细则,全力推进“标准地”各项改革惠企政策落实落地。对于改革推进中取得的好的经验做法,我们将及时向各位媒体朋友推介,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主持人:
感谢陶主任的通报。下面进行记者提问,提问前请记者朋友举手示意,并通报所在新闻机构。
记者:当前,全省上下都在喜迎第十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标准地”改革在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方面都有哪些新举措?
陶正茂:
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通过实施“强工业、强科技、强省会、强县域”四强行动,做好“盘活存量、引入增量、提高质量、增强能量、做大总量”五量文章,促进经济稳中向好、稳步提质。这将是全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经济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总基调。省发展改革委认真学习贯彻“四强”“五量”的思路和举措,研究制定了《指导意见》。
我省“标准地”改革主要面向企业投资工业项目,兼顾高科技成果转化,全力加快工业项目落地,是强工业、强科技行动的重要举措;推行范围为兰州新区、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榆中生态创新城、省级以上园区及工业主导型县(市、区)按照“一县一区”重点打造的工业园区,涵盖了强省会、强县域的主要区域。各推行地区,提前精心打造闲置的国有建设用地盘活存量,招引东中部地区先进产业转移引入增量,通过合理的亩均产值等控制性指标强化筛选提高质量,通过规划促进相关产业集聚发展促进要素聚集增强能量,全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链和百亿级园区做大总量。可以说,《指导意见》根植于甘肃省情,紧跟国家“放管服”改革大政方针,紧密衔接“四强”“五量”,与我省前期出台的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园区发展、强化县域经济、产业链延链补链等政策互补互强,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是我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大创新举措。
记者:请问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标准”,与工业项目“标准地”有什么区别?
张坤:
非常感谢你对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关注。国家为了优化工业用地空间布局,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工业建设项目用地审查、供应和使用,应当符合工业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这个“标准”是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土地资源禀赋、工艺技术水平等因素,对工业项目用地规模和用地条件进行的定性和定量化规定,是工程项目设计、建设项目用地准入、土地审批、供应、土地开发利用和供后监管的重要准则、尺度、依据和规范。我省工业项目用地标准包括控制性指标和定额指标。控制性指标区分行业和地区,规定了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比重、土地产出、绿地率6项指标;定额指标根据项目类型和生产规模规定了项目具体用地规模。
而工业项目“标准地”,是指除了达到正常供地条件以外,在完成相关区域评估的基础上,带着基本指标“标准”出让的国有建设用地。这个“标准”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达到净地出让的基本条件,即权属清晰、通水、通电、通路、土地平整等基本条件;二是完成相关区域评估,即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拟出让“标准地”所在区域要统一组织完成环境影响评估、节能评估、防洪影响评估、水土保持评估、压覆重要矿产资源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区域评估;三是科学确定控制性指标,即根据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产业功能区划、产业准入要求,建立符合当地实际、切实可行的“标准地”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容积率、能耗控制、环境标准等控制性指标体系。
因此,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标准”是自然资源行业管理中的用地“标准”,而企业投资工业项目“标准地”的“标准”涵盖范围更广,涉及行业管理部门更多,是更具体、综合性的“标准”。
记者:刚才提到,我省的“标准地”改革在兰州新区、金昌经开区、玉门市开展“标准地”先行改革试点,都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能否举例说明?
张爱胜:
在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背景下,兰州新区按照甘肃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开展“标准地”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新区实际,2021年6月制定出台了《兰州新区企业投资工业项目“标准地”实施细则(试行)》。新区“实施细则”规范了工业“标准地”出让前、出让时、出让后3个阶段的工作流程。“标准地”出让前,新区城建和交通局负责出让土地达到“七通一净”条件,保障了企业拿地即开工的基础配套条件;“标准地”出让时,新区自然资源局发布的土地招拍挂公告中,附带各部门分行业确定的投资强度、亩均税收、亩均产值、容积率、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5项控制性指标,使竞拍土地的企业明确了投资、建设、达产标准;“标准地”出让后,企业与项目所在园区签订《兰州新区企业投资工业项目“标准地”履约责任书》,各审批部门联合主动服务,充分应用投资项目承诺制、区域评估、代办制改革成果,对照履约指标,指导企业如期开展按标施建、对标验收、用地综合评价工作,推动了企业投资项目从拿地到投产的再次提速。
2021年4月,新区第一宗工业“标准地”完成出让,截至目前,新区累计出让工业“标准地”17宗2086亩。“标准地”改革是新区对招商、供地、政府服务、用地评价的综合探索,实现了审批时限再压缩、企业成本再节约、企业投资再省心。
(1)审批时限再压缩。“标准地”改革前,项目需完成投资备案、取得工程规划许可、建筑施工许可后才能进场建设。“标准地”改革后,土地招拍挂前就达到了“七通一净”基础条件、附带了控制性指标,招拍挂竞得土地以后企业签订《“标准地”履约责任书》后即可开工建设。同时,新区工业“标准地”明确了双方责任,通过协同联办、集中审批进一步大幅压减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间。
(2)企业成本再节约。“标准地”改革前,项目需要完成相关评估、测绘、图审后才能启动工程建设,前期费用投入较大。“标准地”改革后,企业充分应用新区免费提供的区域评估成果,改革豁免了大部分技术性审查,加上全程帮办代办服务,企业办事人员得以压减、评估费用得以减免,为企业大大降低了前期费用投入,推动项目快速建设、快速投产。
(3)企业投资再省心。“标准地”改革前,项目建成达产后需经过第三方评估、项目审计、现场核验等程序后才能兑现优惠政策。“标准地”改革后,项目达产即可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汇集了工程验收、指标复核等核查结果,评价标准统一、兑现奖补规范,凸显了企业主体地位和政府职能转变的改革理念,双方共同履约,为企业投资建设、生产经营吃下“定心丸”。
我再介绍一个典型案例,甘肃海远博大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20000吨塑料管材及钢塑制品项目按新区“标准地”拿地即开工,快速建成投产。
2021年4月19日,甘肃海远博大新材料有限公司与兰州新区管委会签订招商引资合同,计划总投资1.2亿元,建设年产20000吨塑料管材及钢塑制品项目。
招商引资合同签订后,新区自然资源局牵头确定了该企业意向性土地的容积率、投资强度、亩均产值、亩均税收、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5项控制性指标。同时由新区城建和交通局、秦川园区负责完成了该地块“七通一净”基础配套工作,土地达到了项目落地建设条件。
2021年5月13日,新区自然资源局附带确定的5项指标,发布了土地出让公告。至6月1日公告期满21天,企业开展了项目规划方案设计、施工人员组织、项目资金筹措等工作。
6月2日,甘肃海远博大新材料有限公司以挂牌出让方式成功竞得该“标准地”,用地总面积51.813亩(其中建设用地50亩,代征用地1.813亩),成交价款828万元。
企业取得“标准地”后,立即进场开展临水、临电接入,搭设临建、围墙修建等。同时新区审批帮办代办团队主动对接企业签订《“标准地”履约责任书》、发放承诺制施工许可证,各部门积极指导企业同步办理项目建设手续,指导项目按标施建,既推动了项目快速建设,又保障了工程质量。自2021年6月项目开工以来,在经历两次疫情影响的情况下,海远博大项目仅用6个月时间(不含冬歇3个月),于2022年3月实现大口径给排水管材系列产品投产下线。目前,各类产品均已投放市场,向青海、新疆及省内市场供货,已开始产生效益。
从海远博大项目快速建成投产、产品迅速进入市场、企业最快实现经济效益的实际案例来看,工业“标准地”改革已成为新区招商引资新名片、推动经济发展新引擎。
记者:我们了解到,很多省份都已印发“标准地”改革相关政策文件,甘肃省在政策制定和工作措施方面有哪些创新和突破?
陶正茂:
首先,我省的“标准地”改革启动较早,去年年初就已启动,这期间工作一直在稳步推进。三个试点地区涵盖了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园区、工业主导型县,相关改革经验被省深化“放管服”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2021年全省“放管服”十大亮点之一,取得了很多可参考、可复制的改革经验,找准了政策推行的堵点、难点,同时修补了政策漏洞,实现了政策“本土化”。相关的改革经验,我们也一直在向其他地区推介,《指导意见》印发后,能够在其他地区很快推开。
第二,我省将“标准地”改革作为推进信用承诺制改革、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企业在拿地后,通过告知承诺制办理相关审批手续时,都需要做出信用承诺,并通过在线平台、省级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公示。企业的履约践诺情况,将直接反映到企业信用报告和年度信用评价中。通过信用规范企业承诺行为,落实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措施,推行分级分类监管,督促企业诚实守信、履约践诺。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省发展改革委已研究起草投资建设项目信用承诺制改革意见,目前正在征求意见。下一步,“标准地”改革还将与“掌上办”“一张图”审批、“扫码亮证”、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一网通办”审批系统等改革措施深度融合,持续深化推进。
第三,省发展改革委高度重视“技术+”建设,迭代升级在线平台3.0版本,加载建设了“标准地超市”模块。该模块一方面是“标准地”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平台,我们自主建立了“标准地”编码系统,实行项目化、数字化管理。推行地区从确定打造地块开始就登录模块,实时填报区域评估成果、配套设施完善、控制性指标要求、按标施建、对标验收等情况,方便监管部门实时监管,建立“标准地”全生命周期档案。另一方面是“标准地”推介招商的平台,企业可以通过该模块,浏览全省“标准地”整体情况,也可具体关注某一块“标准地”打造情况,在招拍挂时参与竞标。欢迎大家扫码关注甘肃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公众号,了解我省“标准地”改革推进情况。
主持人:
感谢陶主任的解答。记者提问环节就到这里。希望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好推进“标准地”改革的重大意义、工作目标和改革要求,营造关心、支持、推进“标准地”改革的良好社会氛围。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再次感谢今天的发布嘉宾,感谢到场的媒体朋友,谢谢大家!再见!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2年05月17日司法救助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新闻发布会实录(文+图)
- 2022年04月19日临夏州“花儿临夏·在河之州”第一届文化旅游节新闻发布会实录(文+图)
- 2022年05月11日“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提升政府服务效能”全省数字政府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实录(文+图)
- 2022年04月28日团省委“喜迎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新闻发布会实录(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