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综合发布

砥砺奋进做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芯片”——甘肃亚盛种业集团构建现代种业体系纪实

 2022/05/21/ 16:03 来源:每日甘肃网

  种子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更是农业的“芯片”。初夏时节,地处甘肃河西走廊的景泰、武威、张掖等地,甘肃亚盛种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亚盛种业集团)的玉米制种基地里呈现出一片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景象,昭示着丰收的希望。

  自2020年8月成立以来,亚盛种业集团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种业振兴行动计划,紧抓政策红利和市场机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基地为依托、产品为支撑、产学研结合,持续壮大玉米制种产业,着力建设高水平种业科技创新和优良品质玉米制种基地。

  依托甘肃河西走廊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企业自身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栽培技术等优势,亚盛种业集团逐步形成了一套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体系,培育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宜推广的玉米新品种34个,奠定了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种业根基。

  ——立足科技创新,构建研发创新共享平台,全力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我们的育种目标是:稳定大西北,挺进黄淮海,发展东华北、拓展大西南”,亚盛种业集团科研部经理郑富国在介绍企业发展目标时自信满满。事实上,亚盛种业集团的确在外源种质资源利用、本土化地方种质资源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方面,注重研发创新共享平台利用,先后参加了3个国家联合体和5个省级联合体,加快玉米新品种审定步伐,审定玉米品种34个,其中国审玉米品种5个,省审玉米品种29个;知识产权保护新品种3个,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在甘肃省科技厅完成玉米新品种垦玉16、陇垦玉12、垦玉101等成果登记8项;加入中垦种业联盟,充分利用中国农垦系统资源共享平台,与联盟成员单位协作攻关玉米新品种,共享研发创新平台,借助中垦种业联盟“南繁硅谷”建设,在海南建成了南繁基地。另一方面,与甘肃省农科院、山西农业大学、江苏连云港市农科院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鹤壁禾博士晟农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民营育种家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围绕自主研发、合作开发与买断经营三种模式共同培育开发玉米新品种12个,加快新品种的研发进程,保障了市场需求的后续品种资源。

  ——依托土地资源禀赋,形成集约生产优势,着力打造国家级良种繁育基地

  据亚盛种业集团负责人介绍,集团立足特色,充分发挥河西走廊土地集中、灌溉方便、交通便利、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高等资源优势,将制种基地由农村农户分散生产转为农场团队集中生产,由小规模生产转为大规模集中连片生产,由农户代繁生产转为土地集中流转生产,在甘肃河西制种黄金地带白银、武威、张掖、酒泉均建立了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信息化的良种繁育基地。基地采用干播湿出、水肥一体化、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配备专业化的技术团队,将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成集示范性、展示性、效益性、规模性、循环性和生态性于一体的国家级良种繁育基地。

  ——创新营销策略,健全销售网络,在国内主要玉米种植生态区完成产业化布局

  好酒也怕巷子深,在竞争激烈的种子市场,要想谋取一席之地,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亚盛种业集团高度重视市场营销工作,以自有品种为依托,根据国内种子市场需求及经营品种特性,通过省级授权代理等策略,加快国内种子市场拓展,优化种子产业布局。在自有品种适宜种植区域建立种子营销中心,在玉米种植各生态区建立健全种子销售网络,自有品种辐射全国主要玉米种植生态区。

  在销售模式上,亚盛种业集团积极推广“5个1”销售模式,即1个省,1个品种,1个销售代表,1个经销商,1套完整的生产技术方案,现已在甘肃、青海、宁夏、山西、陕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河北、江苏、山东、安徽、新疆、云南等16个省份成功推行实施。同时,借助销售渠道下沉,深化综合服务,通过延伸产业链,探索建立与金融、土地托管、种子营销、玉米种植、商品订单回收、下游产业开发全过程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公司充分利用“甘肃农垦”“亚盛集团”主品牌,通过“中垦玉”“陇垦玉”“黄羊河”等子品牌进行宣传推广。

  行稳致远,未来可期。随着种业体系布局的不断完善,亚盛种业集团将抓住国家政策利好机遇,通过科技创新赋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致力于强优势、补短板、破卡点,在种业创新体系、繁育体系、营销服务体系上精准发力,加快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产业链新格局,以种业终端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