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良好生态促进高质量发展
俞树毅 王 睿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规划以良好生态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甘肃途径,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并进,提升全省生态环境信息化水平,弘扬甘肃特色生态文化。
甘肃既是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战略通道和开放枢纽,具有极其重要的区域功能。在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和自身发展势能增强的交汇叠加期,对于生态脆弱、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薄弱的甘肃而言,要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肩负好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重任,树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统筹好经济和生态,努力实现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生态为内涵的高质量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规划以良好生态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甘肃途径。甘肃在全国生态安全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要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底线性任务,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正确处理开发和保护的关系,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当下甘肃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重大历史机遇,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牢固树立系统观念,将生态、生产、生活相结合,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等重大决策部署,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在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整体质量、统筹抓好生态保护治理修复、全面提高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等方面发力,推动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有机统一,促进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并进,处理好绿色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关系。生态与发展的共赢是关系人民福祉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抉择。“生态美则发展优,发展优则百姓富”。甘肃要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与为群众提供优质生态产品相结合,进而实现让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的红利。可以从排查整治突出的生态安全隐患为突破口,同时积极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继续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循环农业、中医中药等生态产业,为经济增长培育新动能,积极满足群众的就业和致富需求;通过已实施的生态移民搬迁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计划,打造生态宜居乡村,提升群众生活质量;持续推进生态惠民工程,保持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公益林补偿、天然林保护等生态项目的活力,为生态保护区的群众增加就业机会和实际收入,让共同富裕更加真实可感。
运用新兴信息化手段,提升全省生态环境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用数据赋能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策略。基于大数据的信息化建设,可以更科学地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行整体谋划和设计,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同样如此。加强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生态环境业务深度融合,推进生态环境数据采集和整合集成,建设统一的生态环境质量、污染源(风险源)、生态保护、核与辐射、政务管理等基础数据库,建设生态环境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形成生态环境数据一本台账、一张网络、一个窗口,可以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监督,从而开展更精准的行政资源配置,同时推动社会主体更广泛地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形成数字引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新局面。
弘扬甘肃特色生态文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甘肃。甘肃在多年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形成了底蕴深厚、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要加大力度宣传优秀生态文化,宣传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范例和典型事例,充分发掘利用甘肃历史文化资源中的生态元素,有效发挥凝聚共识的作用,着力提升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引领带动全社会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是积极打造生态文化宣传产品,大力传播生态文化理念。甘肃已经推出的《祁连山下》《静静的湿地》《守山者》等多部纪录片和主题电影,很好地反映了我省的生态环保成效,极具借鉴意义和参考作用。二是大力宣传好典型的生态环境保护事迹,传承弘扬为生态文明建设不懈奋斗的精神。以八步沙“六老汉”为代表的生态文明的实践者、推动者,是我们的榜样和楷模,他们建设美丽家园的当代愚公精神值得大力弘扬和传承。三是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层面的环境与生态文明教育。除了课堂环境知识的教学外,还要加强环境公益活动的宣传与实践,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态观。四是要充分利用新兴平台,创新生态环保宣传方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制作生态保护和治理类的宣传报道或文娱节目,着力拓展生态文明的传播新形势。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监察制度下环境监管问题研究”17BFX122阶段性成果)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2年05月10日【理论】提升甘肃工业质量 加快工业强省步伐
- 2022年05月10日【理论】积极盘活存量 精准引入增量
- 2022年05月06日【理论】乡村振兴要突出扶持和培育“三类人才”
- 2022年05月06日【理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