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庆祝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我省五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特别报道】
花开千树 璀璨陇原
舞剧《丝路花雨》剧照。省文旅厅供图
读者小站·行者空间。读者出版集团供图
敦煌莫高窟。(资料图)
文化,是国家的灵魂、民族的血脉。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文化建设,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写进党的十八大报告,吹响了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
书香社会氛围浓郁、文艺精品层出不穷、敦煌文化闪耀世界、公共文化蓬勃发展……陇原大地上,一幅幅文化繁荣发展的壮丽图卷如花开千树般,璀璨耀眼。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施秀萍
文化沃土,厚植甘肃文化自信
甘肃,是一片文化沃土。
陇原儿女对这块“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的文化热土,有着强烈的文化自信。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把文化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规划部署,文化战线迅速行动。
2013年3月,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国家级文化发展战略平台,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在陇原大地火热开建。
把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高地、特色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基地、服务“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建设的典范——2022年初,《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十四五”规划》出台,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崭新未来初现。
2018年11月14日,中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意见》。一个月后,甘肃下发《甘肃省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工作方案》;四个月后,由省委宣传部牵头,甘肃新媒体集团负责搭建的甘肃省融媒体省级技术平台“新甘肃云”一期工程建成上线;截至2021年4月,全省17个市辖区融媒体中心、全省69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全部建成并入驻“新甘肃云”……
“新甘肃云”也凭借极高的建设效率和良好的建设成果,先后荣获 “全国报业融合创新案例”和 “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这,是甘肃厚植文化沃土,交出的一份精彩的媒体融合发展的“甘肃答卷”。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作出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有着丰富长城、长征、黄河文化资源的甘肃这片文化沃土,再次迎来文化发展的春天。
在开展调研的基础上,《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保护规划》《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保护规划》相继出炉,明确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重点任务。
时光流逝,岁月更迭,陇原儿女在这一片文化沃土,始终厚植文化自信,一次又一次元气满满地出发。
累累硕果,彰显陇原文化自觉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近年来,我省深植厚重多彩的陇原文化,传承创新,激发活力,在累累硕果里,充分彰显带着浓郁“陇原印记”的文化自觉——
近三年来,我省累计落实中央预算内投资17亿元、安排省预算内资金2.5亿元、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0亿元,支持220多个文旅项目建设,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持续增强。
始终坚持保护第一,不断完善文物依法保护体系,加强文物机构队伍建设,文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得到持续提升。
甘肃简牍博物馆即将建成开馆,省博物馆扩建工程有序推进,五年新建市县级博物馆10余家,市县级国有博物馆覆盖率均达100%……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博物馆体系初具规模,还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博活动,让文物“活起来”“燃起来”“火起来”。
舞剧《丝路花雨》等5部舞台艺术作品入选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名单;话剧《八步沙》等3部作品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文艺创作勇攀“高峰”,精品佳作次第亮相。
公共文化,润泽陇原。通过“春绿陇原” “百姓文化广场惠民演出”等一系列品牌文化服务项目,将一场场文化盛宴送至百姓家门口;省、市、县、乡镇、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覆盖,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彻底打通。
保护,传承,弘扬……多姿多彩的陇原非遗,以更加有温度,更具生命活力的姿态,融入百姓生活,遍地开花。
2021年,甘肃乡村旅游游客接待量达1.31亿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390亿元……立足丰厚的乡村文旅资源,阔步走上一条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甘肃道路”。
5年来,我省先后有120人入选中国好人榜,4人当选全国道德模范,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被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64名“陇人骄子”、928名“甘肃好人”是陇原儿女的生动缩影……
“读者行动”,扛起时代文化担当
《读者》,是中国人的心灵读本;“读者”品牌,是甘肃文化品牌的扛鼎之作。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读者出版集团视察,为“读者人”点亮未来之光——
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
行动是最好的回响。
“为书香社会贡献‘读者力量’,是读者出版集团应有的文化担当。”读者出版集团董事长刘永升告诉记者,而内容与形式则是书香社会建设的两大关键。
内容方面,要多出书、出好书,多出弘扬社会正能量、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书。“读者人”这么说,也这么做——
2021年,读者出版集团共出版图书4133种,出书种类增加25%;总印量近7400万册,增长33%;图书重印率达59%……喜人数字见证图书出版量质齐升,读者喜欢、社会认可、多出书目标越来越近。
近三年,读者出版集团走“专、精、特、融”出版道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时代和国家主题,围绕藏学、简牍学、西夏学、敦煌学等甘肃特色,在出好书方面亦成绩斐然。
好的氛围,更易让人爱上阅读。
或提升,或改造;或现代时尚风格,或怀旧记忆风格……遍布全省各地的219个新华书店,不仅仅是当地的文化地标,更一个个成为书迷的“心头好”;西固区5个,高速公路区3个,上海3个,苏州、北京、成都各1个……遍地开花的“读者小站”,既是买书看书的好去处,也是老人聊天休闲,孩子课后学习写作业的好场所。
与交通银行、浦发银行等合作,在业务大厅设置读书角;与省文明办、省国资委等携手,在办公场所开辟“读者书房”;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妇联巾帼家美积分超市结合起来,打造农村阅读空间,创新迭出的企业模式、机关模式、校园模式、乡村模式、县域模式、军营模式等,让“文化七进”从纸上方案,到落地见效。
“有好书,有环境,有氛围,建设书香社会不是梦。”刘永升告诉记者,以遍布全省的新华书店为“点”,以社区、“读者小站”等为“线”,以楼宇广泛散布的“读者书房”“读者读书角”等为“端”,“点、线、端”连缀成线,形成了一张 “全民阅读网”。
“读者人”用十足的文化自觉,有力的“读者行动”,扛起时代的文化担当。
“敦煌力量”,助力实现文化自强
保护、研究、弘扬。敦煌研究院建院78年来,一代代莫高窟人始终围绕这“三大方向”“六字方针”,扎根大漠,赓续接力,为我省文化强省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敦煌研究院时强调,努力把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
“‘典范’和‘高地’,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指引我们不断前行。” 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告诉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敦煌行,给予莫高窟人无穷前进动力。三年来,莫高窟人不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更以实际行动努力践行,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
保护方面,持续开展基础类研究,建成我国首座文化遗产保护多场耦合实验室,积极申报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将聚焦敦煌石窟乃至全国石窟、壁画、土遗址保护中的基础科学和关键技术,深层次探究文物保护基础理论,解决文化遗产保护的 “瓶颈性”难题。
在科技部、国家文物局的扶持下,敦煌研究院依靠科技的力量和手段,不仅持续强化了我省文物保护领域领先优势,还培养出一支颇具实力、领先全国的文物保护人才队伍;申报承担了3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科技研发项目,这在全国文博和科研领域都不多见。
“研究方面,广度和深度得到进一步拓展。”苏伯民说,围绕敦煌学研究的高地,敦煌研究院开展了一系列考古研究和社科项目,得到持续推进和深化——
出版的《敦煌艺术大辞典》获得了甘肃省社科领域一等奖。作为文博界一部重要的学术期刊,《敦煌研究》创刊近40年来,累计出版191期,发表论文3800余篇,得到敦煌学界的广泛认同;2021年,还荣膺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2021年,学术期刊《石窟与土遗址保护研究》获批创刊,这也是国内少有的最新学术交流平台和阵地。
此外,相继完成“敦煌石窟图像专题研究”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13项;成功申报“敦煌文献释录与图文互证研究”等国家和省部级及以上课题70余项……
一窟一世界。5月9日晚7时,一场关于《莫高窟57窟:美人窟的当代性》的视频直播在云端风靡。艺术脱口秀主持人罗依尔作为一期敦煌文化守望者,用时一个半小时,讲述莫高窟里的“初唐故事”。
这,只是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工作的一滴小水珠、一面小镜子。
开展主题巡展、专题公益讲座;开设“敦煌文化驿站”“文化遗产六进”、莫高学堂、莫高讲堂等公共教育课程和研学游;开展“敦煌文化守望者”全球志愿者派遣计划、“香港大学生敦煌青年实习计划”;推出“数字敦煌”精品线路游、数字供养人、《一事一生·一人一窟》系列视频等数字文化产品;开设“云讲国宝”等线上直播……为让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走向广阔世界,走近不同观众,莫高窟人用尽“心思”。
“敦煌文化,博大精深,独具魅力,既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也是世界多元文化交流的东方典范和实证。”苏伯民充满期待,今后,敦煌研究院将继续深入发掘敦煌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不断丰富敦煌文化价值内涵,为文化强省乃至文化强国建设积极贡献“敦煌力量”。
路,在脚下;未来,不远。相信不久的将来,陇原文化的百花园,必将更加璀璨绚丽。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2年05月27日【快讯】满怀信心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意气风发步入会场
- 2022年05月27日【甘肃日报社论】凝聚富民兴陇的磅礴力量——热烈祝贺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
- 2022年05月27日踔厉奋发书华章
- 2022年05月27日【图片新闻】甘肃国际会展中心鲜花争艳,祝贺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召开的标语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