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让传统产业迸发更大活力 ——平凉市绿色建材产业链积厚成势

 2022/06/20/ 10:37 来源:平凉日报 记者 吕娅莉

让传统产业迸发更大活力

——我市绿色建材产业链积厚成势

  □ 平凉日报记者 吕娅莉

  新世纪原料库(钢架大棚)、静宁兴达砖厂1亿块(折标砖)烧结空心砖、庄浪新墙体材料生产线等项目建成投产;与昆钢环保石头纸、湖南诺方斯新材料等企业进行了线上招引对接;多方协调帮助静宁县静建集团公司化解债务,为企业做好要素保障……今年以来,我市及时破解绿色建材产业链发展过程中思路不宽、方法不活等问题,通过突出要素保障,强化项目调度,积极对接招商,加强产品推广,推动绿色建材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项目这个月底就收尾了,这是我们延链强链补链的重要环节。”平凉新世纪建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如果没有技术引领,产业链发展中就没有根基,针对这个短板,该公司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合作,建成中建研新世纪建材研究院,与其签订合作协议,购置国内国际新型实验检测设备140余台,招聘专业监测化验人员,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指导下研发符合平凉当地发展需求的新型高质量建材产品,这是公司产业链发展、转型升级的一大突破。

  作为目前全市产品系列较全的绿色建材企业,平凉新世纪建材公司始终秉持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不断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为企业迈步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今年除了实施中建研新世纪建材研究院项目外,还实施了尾矿综合利用、新世纪建材公司原料库(钢架大棚)建设项目。公司逐步形成“生产设备机械化、生产流程自动化、生产能力规模化、产品质量优质化、产品种类系列化、内部管理标准化、销售服务精细化”的生产经营模式,成功试配透水砖、PC渗水砖、透水混凝土等产品,利用矿山生产废料,研究试配干混砂浆及市政道路建设用水稳料、掺灰料,均已形成成熟配比,达到规模生产条件,为公司产业链延伸奠定了基础。

  平凉市石灰石、砂岩、白云岩、陶瓷土、粘土、膨润土等矿产资源储量可观,开发潜力巨大,依托资源优势,我市把发展新型建材业作为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的重点,积极引进大企业大集团,组织实施了一批示范带动项目,形成了以平凉海螺、新世纪建材、秦能建材等企业为主的节能环保石灰石产业集群,初步建成水泥、石灰、石灰石、机制砂、干混砂浆、商品混凝土、透水砖、轻质墙材、装配式建材产业链,全面提升了全市建材产业的区域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平凉海螺水泥公司投资2.76亿元,实施1#窑综合能效提升改造、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理固(危)废,年产60万方环保型混凝土搅拌站,年产30万吨尾料资源综合利用、4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等5个项目。”平凉海螺水泥公司生产部负责人刘强表示,作为全市绿色建材产业链骨干企业,为了发挥带头作用,进一步把产业做深做精,公司科学论证项目,严格落实绿色环保要求,充分利用矿山资源,实现矿山资源零排废,新项目累计新增产值13540万元,上缴税金1360万元,解决就业170人;公司每年发电量1亿KWh左右,余热发电所发电量全部用于企业内部生产,每年节约原煤1.6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75万吨,累计消耗工业废渣663.97万吨,处理城市生活垃圾39.5万吨,每年节约标煤1.3万吨、减排CO2约3万吨;复绿约70000㎡,达到可绿化面积的86%。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我市加快推动重点绿色建材项目建设,至目前,华亭5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综合加工等15个项目已开复工建设,开复工率达60%。

  狠抓招商引资,围绕煤矸石综合利用、环保石头纸制造,先后与昆钢环保石头纸、湖南诺方斯新材料等企业进行了线上招引对接,在超微细粉、食品钙等领域谋求招引合作;对接海螺集团达成初步协议,投资1.5亿元实施崆峒区装配式建材项目;加强和中汇盛达、安徽京工集团对接,力促泾川年产1.5万吨防腐亚克力型建材项目落地。做好要素保障,会同成员单位全力做好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用地、用工、融资等要素保障工作,为绿色建材产业优存量、育增量奠定基础。多方协调帮助静宁县静建集团公司化解债务,让企业成功退出失信黑名单,为拓展市场打牢基础。加大产品推广,紧盯崆峒区1500座设施农业大棚轻质墙材需求,先后4次牵线搭桥进行供需对接,协调新世纪建材保障轻质加气混凝土砌块3万立方米。结合实施泾河干流综合治理一期工程海绵化建设,收集新世纪建材、民泰铭、隆鑫、汇顺等4户市内建材企业样品开展透水铺装试验。组织专班与全市45户房地产企业、39户建材企业对接,推动工程项目优先使用市内建材产品,目前中心城区及6县(市)内开复工建设的市政工程、房地产开发、城市更新及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水泥、砂石、商砼、墙材、管材等建材产品95%以上均由市内企业保供。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