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树名木“病有所医”“老有所依”
平凉日报记者 刘英娜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是晚清名将左宗棠的同乡杨昌浚途经甘新大道时,看到湘军一路所植连绵不断之道柳,触景生情写下的诗句,称赞左公西征途中广种杨柳、绿化边陲之壮举。
150多年过去,历史的烟云早已消散,唯“左公柳”尚遗于世。柳树是我国的原生树种,虽易活好栽、适应性强,十余年即可“浓荫蔽日”,但却不像松柏那样能活千年之久,只有少数种可达百年以上,因此对左公柳的保护,一直是平凉乃至西北人民的情结和责任。
即便如此,左公柳的数量仍在持续减少。以平凉为例,据统计,1935年平凉境内有左公柳7978棵,1998年出版的《甘肃森林》记载,全省境内左公柳约202棵,其中187棵存于平凉柳湖公园。后经古树名木专家调研认定,目前柳湖公园保有146棵“左公柳”,是西北保存最完整、数量最多的左公柳古树名木群落。
时光荏苒,树龄渐长,柳湖公园的“左公柳”大多已至“老年”,虽仍旧挺拔苍翠,但树势变弱、中空枝枯、倾斜倒伏、病虫危害等问题也成为困扰它们的“常见病”。
“为了切实保护好‘左公柳’这一珍贵的生态历史文化,在以前保护工作的基础上我们从今年4月15日开始实施了‘左公柳保护项目’,为146棵左公柳进行了枯枝修剪、病虫害防治、复壮施肥,对40棵空心树洞进行修复。”崆峒区公园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柳湖公园负责人朱凤霞对每一棵左公柳的情况都很熟悉,需要采取什么修复措施,目前进行到了哪一步,她都了若指掌。
经常逛柳湖公园的市民,一定对中湖南岸一棵主干已基本空心的柳树不陌生,经常有孩子钻进树洞玩耍,但是,这棵顽强的左公柳“身残志坚”,仍旧每年发芽抽枝,湖中倒影可见婀娜身姿。“对树洞进行修复,我们主要采取树洞清理、杀菌消毒、填充修补、封合美化四个步骤,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使用了真树皮进行美化,这在平凉左公柳的保护中还是第一次。”在朱凤霞的指点下,记者注意到,被修复的树干上包裹着真树皮,颜色、纹理都非常相近,若非近距离观察,不易察觉。
除树洞修复外,针对每棵树的具体情况,都制定了相应的修复方案,对症下药——该修剪的机械和人工同步上阵,该除病虫害的喷洒药剂,该施肥的挂上吊瓶打上营养液——治病救树。“目前已完成树洞修复7棵,树枝修建132棵,病虫害防治36棵,复壮施肥12棵,支撑2棵,预计6月底前可完成全部修复任务。”崆峒区园林管理局苗圃主任田孟秋负责具体修复工作,他认为,左公柳自然衰老是不可逆的自然规律,必须尽快做好抢救性修复。与左公柳保护项目同步进行的,还有崆峒山古树名木病虫防治项目。今年4月底,市林草局第三次组织森防技术专家,会同崆峒山大景区管委会森林管理所人员,对100年树龄以上油松病虫危害进行调查和防治。
“3月中旬就进行了布设观测点调查,初步判断油松蛀洞危害病虫为黑吉丁虫和松小蠹,根据这两种昆虫的生物学特性和危害状况,我们制定了防治方案和方法,开展了喷药灭杀和树体蛀洞修补工作。”平凉市森林资源管理站站长吕陆军介绍,除病虫害防治,还对影响古树名木生长的建筑及垃圾进行了拆除和清理,目前崆峒山古树名木的保护措施已全部实施到位,保护态势良好。
古树名木是弥足珍贵的自然资源、生态资源、物种资源和文化资源,是绿色古文化、生态活化石,记录了大自然的历史变迁,传承了人类发展的历史文化,孕育了自然绝美的生态奇观,承载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乡愁情思。据规定,一般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大树即为古树,根据胸径、树龄等生长标准,古树又分为一、二、三级;而那些树种稀有、名贵或具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则称为名木。
平凉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境内古树名木资源丰富。近年来,我市把古树名木保护作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重要载体,持续加强对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使古树名木成为平凉的森林之魂和靓丽名片。经统计,目前全市有建档古树名木1330株,其中散生古树名木995株;古树群10处,群内古树名木335株;古树名木中,古树1167株,其中一级97株、二级143株、三级927株,名木163株。
古树名木,不仅承担着生态景观、历史文化的价值,还承担着经济开发、科研旅游的功效。一株古树、一棵名木,就可以打造一个旅游景点、形成一个文化高地;一圈年轮、一个故事,都记载着当地人文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历程。
现存于崇信县锦屏镇关河村、树龄3200多年的华夏古槐王,是目前国内发现的体型最大、树龄最长的古槐,高26米、树冠东西宽34.2米、南北长37.7米,占地2.1亩,树上寄生着杨树、花椒树、五倍子树等多种植物。古槐主干分八大主枝,又称“八卦槐”,相传唐朝大将尉迟敬德曾拴马于树下,因此这棵古槐被誉为“活着的文物”“生长的历史”,被载入《全国百株人文古树名录》,列入全国100棵古树名木保护范围。
历经三千载风霜雨雪,华夏古槐王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枝繁叶茂,冠盖如云。游客来此,既为拜谒、又为问道,既为寻根、又为乡愁。依托华夏古槐王,崇信县打造了面积16.4平方公里的国家3A级景区,并计划通过招商引资3亿多元,对华夏古槐王景区进行综合开发。
崆峒区南门什字新博爱美食城,一棵古树被市民细心呵护了上百年。“大家都说这是棵香檀树,是一棵古树、名树,都知道要保护好它。”美食城市场部主任高建军告诉记者,美食城在修建时,根据树体的生长情况对屋顶进行了改造,确保树冠可以完全在户外接受阳光雨露,还指定专人为香檀树浇水,修建围栏防止人为损坏。
记者跟随高建军顺软梯爬上美食城屋顶,看到4个碗口粗的树枝,乍一看,似乎是4棵长在房顶的树,叶片繁茂,绿意葱茏。屋顶古老树种散发淡淡香气,屋内锅碗瓢盆交汇人声鼎沸,这棵古树生长于市井之间,看惯了世间百态,听顺了凡夫嘈杂,日夜享受着人间烟火气,与平凉人互相陪伴、长情相守。守护好先祖留世的古树名木,让古树名木“病有所医”“老有所依”,是平凉守护绿水青山的最好见证。
“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对于保护自然与社会发展历史,弘扬先进生态文化,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吕陆军介绍,我市从2018年就开始了古树名木普查工作,2020年底着手制定《平凉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草案)》,2021年编制完成《平凉古树名木》宣传画册。今年内将组织开展古树名木资源和乡土树种摸底调查,为全市古树名木统一建档编号,实行一树一策,科学设计制作标志牌,生成二维码信息,精准落实保护措施,开展科学动态养护。“努力把古树名木打造成生态文明的文化物证和闻名遐迩的旅游名片,真正把这一珍贵的绿色‘活化石’保护好,把平凉的绿水青山守护好。”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2年06月15日平凉市农业科学院举办省重点人才项目科技培训班
- 2022年06月09日甘肃省社会科学宣传普及周活动在平凉启动
- 2022年06月08日【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学习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坚守红色育人初心 服务立德树人根本 平凉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红色文化育人新模式
- 2022年05月16日平凉市“甘肃省职业教育红色文化研学旅行示范基地”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