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抹去一片荒 种满一城绿——金塔县防沙治沙纪实

 2022/07/06/ 08:23 来源:酒泉日报 记者 范昊帆

抹去一片荒 种满一城绿

——金塔县防沙治沙纪实

  全媒体记者 范昊帆

  位于巴丹吉林沙漠和库姆塔格沙漠间的金塔县,总面积1.88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面积181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4%,是全省荒漠化和土地沙化最严重的地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金塔县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加快生态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努力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走出了荒漠化治理的金塔道路。

  潮湖种绿

  6月,一场雨洗净了金塔的天空。退休多年的闫廷诗站在窗边,望着潮湖林场的方向,怔怔出神。

  从小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长大的闫廷诗吃尽了风沙的苦。“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四季黄沙漫天成为当地群众挥之不去的梦魇。

  金塔的风沙填满了闫廷诗的记忆,成为那个年代金塔人难言的苦。1982年,闫廷诗被委派到潮湖林场工作,成为金塔县潮湖林场第五任场长,扛起了“潮湖人”防风治沙的大旗,与风沙斗争直至退休。

  1958年6月成立的金塔县潮湖林场是金塔县第一家专业化防沙治沙机构。半个多世纪以来,潮湖人始终把治沙造林、保护家园、改善生态环境当作终身的目标、毕生的事业和一生的追求。

  纵观潮湖林场的发展史,种树历来是治沙绕不过的话题。生态治理,更是一代又一代林场人永恒的梦想。

  金塔干旱少雨、风沙肆虐,什么样的树才能扎根?经历了一代代植树人的探索,胡杨生则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的品质,成为金塔人民抗击风沙的最终选择。

  “1983年,我们成功引种了新疆胡杨。”金塔县潮湖林场原副场长王端政回忆起当年种下第一棵胡杨时的场景,依然充满着当初战风斗沙的豪情壮志。

  胡杨树傲然挺立、执著坚韧,正像金塔人民一样,抱定了“一代领着一代干、一代接着一代干,誓与风沙死磕到底”的决心。

  今年58岁的张宗林是标准的“林二代”,他的父亲是潮湖林场第一批职工。从小目睹父辈种树治沙的张宗林,招工后跟随父亲的脚步,走上了治沙之路。

  “当初,并没有下定决心将一生奉献给潮湖林场。没想到一干就是30多年。”张宗林说。

  一丛杂草、一棵小树……渐渐地,潮湖林场有了绿意。漫步林间,张宗林会时不时蹲下来,习惯性检查胡杨根部的滴灌头是否通畅。张宗林乐呵呵地说:“现在条件好了,靠着滴灌润养树木,树木成活率比原来高多了。”

  让林场“再立新功”,不能只靠试错改进,必须主动探索求变。

  近年来,通过研究实验,林场技术人员对国内外防沙治沙技术进行实践,大面积推广草方格压沙、生物治沙、粘土压沙等传统治沙模式,引进的阻沙网压沙、PLA沙袋压沙等技术陆续试验成功。如今的金塔,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防沙治沙之路。

  风沙不度芨芨村

  巴丹吉林沙漠,弱水河畔,年复一年的风沙被一排排梭梭、红柳、白刺挡在金塔县鼎新镇芨芨村外。

  这种改变出现在10年前,从商半辈子的胡兵倾尽所有、饮风咽沙,在家乡植树造绿,建起了一道造福群众的绿色屏障。

  2009年春,在外从商多年的胡兵返乡探望父母。一场持续了3天的沙尘暴遮天蔽日,沙尘暴停息后,胡兵爬上一座沙丘,纵目四望,饱经沙尘侵袭的村庄面目全非,看不见一丁点儿绿色。

  生于芨芨村长于芨芨村的胡兵,早该见惯了这样的场景,可出人意料的是,创业有成的他这次决意留在村里,和风沙争个高低。

  “改善家乡自然环境,植树造林是最现实的选择,有多少钱就种多少树。”反复琢磨,胡兵选定了这条路。

  从芨芨村走出的成功商人,现在要回乡种树了!

  沙漠里种树,不就是往土里扔钱?家人和亲戚朋友坚决反对胡兵的决定。十数年商海沉浮的经验告诉胡兵,在荒芜的戈壁沙漠上投资,稍有不慎,就会倾家荡产。

  2011年春天,大西北的严寒还未退去,胡兵带着团队,走向了巴丹吉林沙漠边缘。树苗栽了死、死了再栽……种树的头几年,脸和耳朵常常被风吹得掉皮,嘴皮上的血痂蜕一层长一层。

  尽管困难重重,但靠着不肯向风沙低头的倔强劲儿,胡兵还是坚持了下来。2017年前后,沙漠造绿初见规模。令胡兵欣慰的是,并肩作战者越来越多,曾经不理解他的村民也参与到种植梭梭中……

  此时的胡兵却再难支撑。与风沙斗争8年,他花光了积蓄,还背上了不少贷款。治沙造林初见成效,却仅仅是社会效益,没有经济效益,长期的投入使运作资金捉襟见肘。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召开。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等重大部署举措,为实施荒漠化治理项目指明了方向,也让胡兵和公司员工信心倍增。

  面对困难,胡兵再一次踏上“取经”之路,他来到国家林草局、上海交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部委科研机构,向院士学者求取发展沙漠林业经济“真经”,最终确定梭梭嫁接肉苁蓉、白刺嫁接锁阳这条生态和经济相结合的生态产业互补发展新路子。

  多年治沙让胡兵对沙有了更深的认识。如何在有效治沙的同时造福一方群众?高薪聘请科研团队,为梭梭做起了“手术”,将苁蓉种子种在梭梭根部,嫁接收获具有较高中药价值的肉苁蓉。

  这次,胡兵成功了。栽植的梭梭嫁接出了优质的肉苁蓉,也得到了众多中药企业的青睐。近40万亩防风林带的梭梭苗木,为胡兵治沙造林提供了坚实的经济支持。

  2019年开始,胡兵积极与中国绿化基金会对接,争取到了“蚂蚁森林”公益造林项目,为他的治沙造林添油助力。从曾经的戈壁荒滩到如今触手及绿,这片土地焕然一新。如今,40多万亩3000余万株梭梭林带形成了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有效地阻挡了风沙对鼎新镇9万亩农田、1000多户村庄的侵害,缓解了沙尘对金塔及周边地区的影响。

  站在金塔县鼎新镇巴丹吉林沙漠边缘举目望去,10年前的不毛之地已是成团成簇、绿意盎然的梭梭林。对于未来发展,胡兵也有了长远的规划。未来10年,计划造林总面积100万亩,林下经济带和肉苁蓉嫁接面积超过三分之一。

  现在的芨芨村,沙退草生,大漠生金。

  只此青绿看金塔

  最近两个多月,护林员张玉娟和同事在林间忙着修枝打药、检查滴灌,确保生态水能滋润每一棵胡杨。

  从事护林工作6年,张玉娟见证了防护林的成长。随着林木慢慢长成,张玉娟发现每年三四月的沙尘规模逐渐小了,曾经昏天黑地,飞沙走石的场景再没见过。

  起初,参与造林只被张玉娟当成增收的“副业”。但由于防护林防风固沙效果显著,减轻了农业灾害,作物产量明显提升,身边所有人种树的积极性日益高涨。

  草木葱翠,风沙不在,是每个金塔人对美好家园的憧憬。近年来,随着金塔县城乡防护林网日臻完善,全县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重大转变。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省防沙治沙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其中,红光村、头号村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金塔正成为河西“八步沙”、陇原“塞罕坝”的代名词。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成片的林带是水库、钱库、粮库。胡杨繁盛的金塔沙漠胡杨林景区是金塔造福人民、泽被子孙的宝库。

  位于白水泉沙系与金塔绿洲交会处的金塔县沙漠胡杨林景区是全国为数不多、极具观赏的胡杨林带。2009年,金塔县沙漠胡杨林景区正式揭牌,经过多年努力,如今的景区基础设施完善,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着全国的游客。

  “随着景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金塔胡杨林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近年来,景区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也逐年增加。”金塔胡杨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建军说,下一步,将结合胡杨品牌创建深度挖掘整合优势资源,努力把金塔县沙漠胡杨林景区打造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加快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把脉生态与发展的关系,金塔县思虑深远。从一棵树到一片林,是一代又一代人对美丽家园的“执念”。在与荒沙碱滩不屈的抗争中,一代代建设者将胡杨精神、航天精神融入血脉、注入灵魂,始终以磐石般的信念阻挡风沙,当初种下的胡杨树苗,如今已成长为金塔叫响全国的名片。

  种一树,成一片,追一梦,绿荫在金塔城外不断延伸。“十三五”以来,金塔县共造林58.26万亩、治理沙化土地55.62万亩,林地面积从1983年的33.7万亩增长到2020年的143.2万亩,森林覆盖率从0.58%增长到3.96%,修复退化草原1万亩,草原植被盖度17.89%。全县18个重点风沙口得到有效治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较“十二五”末分别减少了18万亩和7万亩。

  “今后,我们将继续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围绕“三沿一部”重点风沙区域治理,以及乡村绿化和农田防护林建设,持续加大资金项目投入,计划‘十四五’期间,人工造林26.5万亩,治理风沙面积35万亩以上。”金塔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魏财说。

  黄沙退却,绿色铺展。从环城防护林到沙漠胡杨林景区,如今的金塔正以生机盎然的如画模样呈现在世人面前。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