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一部经典舞剧的云端绽放

 2022/07/29/ 15:33 来源:奔流新闻 记者 柴小艳

  两千多年了,敦煌仍在时间长河中矗立。在敦煌四周,罗布泊已成旷野,古楼兰化作遗迹。而它却以丝路咽喉之势,成为古代四大文明的交汇地。魏晋风流、大唐恢弘、张骞出塞、玄奘取经、九色神鹿、飞天舞姿……这些流传千年的传说与故事,总能唤起我们对历史和远方的浪漫想象。

  而一部《丝路花雨》,穿越千年,“复活”古老壁画,闪耀星光璀璨的舞台。它带着浓郁的敦煌印迹和独特的甘肃符号走遍世界,在一次次历久弥新的演绎中,将气度雍容的历史盛唐,霓裳飘飘的羽衣舞姿,西域古道的爱恨情仇,商贾互市的风土人情化为一个时代的艺术经典,让心中渴望敦煌的人,开始启程……

  01

  《丝路花雨》

  舞剧中的“丝绸之路”

  琵琶伎乐,捧花飞天,霓裳羽衣。没有一句台词,却说尽了大漠传奇;千年前的舞姿,今夕依然飘逸飞扬。《丝路花雨》这部舞剧取材于源远流长的丝绸之路和敦煌壁画,以大唐盛世为背景,通过一位神笔画家苦心寻找他美丽的女儿,以及他们与波斯商人伊努斯结下深厚民族情谊的故事,展现了唐代西域古道上的风土人情、爱恨情仇,被誉为“中国舞剧的巅峰之作”。

  1978年,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文艺领域如同春天的大地,孕育着新的生机,偏居西北的敦煌进入一些艺术家的视野。1979年,新中国成立30周年之际,由甘肃省歌舞剧院创排的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在京演出大获成功。从此,敦煌壁画“活”了,反弹琵琶“动”了,它们走下了墙壁,走出了洞窟,走上了舞台。

  经典的艺术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它既古老又年轻,既深厚又鲜活。从1979年首演至今,《丝路花雨》一路走来历经1979版、2008版、2016版和旅游驻场版,开创了中国近代舞剧“一剧四版”的历史先河,用几代人的青春,演绎英娘形象;踏遍4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累计3800余场,观众超过500万人次。它创造了舞剧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也成了一座历久弥新的“亚欧大陆桥”,一次次在海内外掀起“敦煌风”“中国潮”,在“一带一路”沿线洒下了开放、合作、友谊的“花雨”。

  02

  黄沙掩不住瑰丽传奇

  敦煌神韵穿越千年而来

  今年,一位活在北宋的天才画家,用一幅《千里江山图》引领了900年后我们的文化时尚,“青绿色”成为许多人念念于心的“文艺情怀”。这便让人联想到舞剧《丝路花雨》中的“敦煌色”,它高度还原敦煌壁画图案与配色,带你领略沉淀千年的国风高级感配色秘籍。纵使大梦千年,亦被历史的黄沙覆没,可当你走进《丝路花雨》看到每一个色调,瑰丽传奇仍热烈绽放。

  作为首部以敦煌为题材的大型舞剧,《丝路花雨》最重要的艺术特色是取材于敦煌壁画中的各类舞蹈形象,形成了“此舞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看几回”的视觉场景,“敦煌舞”也由此诞生。剧中英娘所展示的“反弹琵琶伎乐天”,舞蹈节奏抑扬顿挫,舞姿优雅灵动,配以婀娜多姿的“S”体态,完美呈现出东方女性之美。同时,《丝路花雨》的舞蹈还结合盛唐时颇为流行的胡旋舞、胡腾舞等,韵律独具一格,以顿挫拧扭的舞蹈方式再现敦煌壁画上飞天凌空的姿态,具有强烈的仪式感和画面美。

  此外,《丝路花雨》还传承了敦煌古乐,以道具形式,将敦煌壁画中出现的乐器一一呈现,让其重获新声。那些恰到好处的撩动人心,那些大漠尽头的无边风月,那些交融、盛大、破碎、守望的种种情绪,都藏在这古典的韵味和调式里。

  琵琶声落,云裳轻飘,虚无飘渺间,舞从壁画出。身姿轻盈,一颦一笑,恰似天上人间,绮丽幻梦般的敦煌壁画生动活泼地展现在你眼前。这部舞剧,即使不能完全重现敦煌的往日风月,但也尽全力从壁画的配色,到画中的舞蹈、乐器,甚至敦煌音乐,《丝路花雨》都在用每个元素呈现敦煌一眼万年的魅力。


  03  

  经典舞剧云上绽放

  用艺术还原敦煌之美

  比起千年敦煌,人的一生太过渺小。但总有人,把青春献给了这里,用梦想守护了这里。他们有的从意气风发到两鬓斑白,守护着敦煌文化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有的用沉淀千年的文化力量,创作了闻名遐迩的艺术著作;有的把经典搬上舞台,“复活”千年壁画,为中国舞剧开辟了一条新路。

  时至今日,如果依然有人问“敦煌美在哪里?”那不如,去看一场《丝路花雨》吧!虽然疫情的发生,让很多人的出行计划泡汤。更别说,跨越千山万水,去一趟敦煌了。但值得期待的是,7月30日晚,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甘肃新媒体集团联合甘肃演艺集团、甘肃省歌舞剧院,面向全球推出《丝路花雨》线上演出,让经典舞剧云上绽放。

  倾听千年时光的回声,那些无法亲眼看见、亲手触摸的颜色与温度,那些大漠里的尘沙浩荡、断壁颓垣,那些历史中的古城烈酒、爱恨情仇……《丝路花雨》会为你开启一次美的历程,让你经历一场精美绝伦、灿烂耀眼的视听盛宴,看到一个气韵生动的敦煌。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