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的人爱上敦煌
——专家学者畅谈《丝路花雨》“云端”播出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莉
7月30日晚,大型经典舞剧《丝路花雨》在新甘肃客户端视频号全球首播。由线上“云端”连缀起来的辽阔空间,构筑起了全球万千观众间共享、共情、共鸣的文化体验场、情感交流场和精神共振场。“云端”观“雨”,感受几何?记者连线多位省内外专家,听他们畅谈体会、剖析现象,细说经典剧目的线上传播。
“云端”项目的剧场化品牌化
“《丝路花雨》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风格,又做了戏剧化、现代化的改造,跟莫高窟壁画艺术等相互参照,并转化成舞蹈情景、舞蹈动作,在创意上很有新意、很美,是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很好探索。从经典性来说,这部剧是被大家认可的。”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鸿说。
今年6月,尹鸿经历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70周年线上“经典剧目放送及导赏”活动。这次活动,拓展了艺术的大众性,让经典的舞台艺术被更多观众看到。他留意到,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做了一些《丝路花雨》网络播出的云上宣传推广,不仅有助于让受众看到经典剧目,而且普及知识,增进了受众对舞台艺术的认知。
尹鸿认为,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传播路径,主要有三大功能。第一是共享,有一定的公益性,增加了受众面,使更多人得到经典剧目的艺术享受。第二是培养受众的审美趣味,提高受众对舞台艺术的认知。第三是培育未来的营销市场,通过用户选择的方式,将来可能会对产业提供一个新市场。不过,现在还处于培育阶段,首先是培育受众云上看剧、欣赏剧的习惯,将来才有可能在产业市场打开一个新窗口。他建议,以后《丝路花雨》的线上运营可以更加注重品牌化,加强前后期宣传推广,加强多媒体、多平台联动,把“云端”的项目剧场化、品牌化,扩大受众认知,达到播出效果的进一步优化。
文化IP的多样化开发
在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院长厉震林看来,舞剧《丝路花雨》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持续演出43年,非常了不起。他认为,随着时代和观众审美心理的变化,目前中国舞台艺术推出新剧种、新样式的时代已经到来。《丝路花雨》本身就是一个文化IP,我们应该对它做多种开发。比如,在演出方式上,可对演员进行代际划分、整体包装推出;在新样式上,如果能加入虚拟现实、元宇宙等元素,以多媒体和高科技的手段来传播的话,年轻人会特别喜欢;加大后电影产品包括衍生产品的开发,比如拍摄电影、电视剧、话剧等,开发工艺品、生活用品、漫画、主题公园等,把品牌做大,把效益发挥到最大化。
经典传播的良好尝试
“今天,在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和移动端越来越成为重要的传播形态和传播渠道。从这个角度来讲,利用视频和手机端对经典进行传播,有非常好的引导性。”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院长、教授,甘肃省电影家协会主席徐兆寿认为,《丝路花雨》线上传播,首先是一次非常好的实践,可以尝试性地去找方法,对深刻的、经典的东西进行传播;其次,甘肃的媒体率先去实践这样的经典传播方式,开了个好头,特别值得肯定,有示范的价值和意义。
此外,他还建议,一是遵循影视传播的规律,可以进一步运用电影的方法,做影视化的《丝路花雨》,进行精细传播。二是可以进一步尝试用短视频的方式,把长视频拆分后进行传播。三是可以与国内的网络视频平台联合传播敦煌文化,传播丝路文化,传播甘肃的文化和经典。
高雅艺术的大众普及
“《丝路花雨》集中了敦煌舞的特点,同时将文化遗迹立体展示在舞台上,形成特别生动的呈现。从事舞蹈专业的人对这部剧非常熟悉。”
国家一级演员、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主要演员、亚彬舞影工作室艺术总监王亚彬说,《丝路花雨》线上传播,突破了剧场和线下的局限,具有大众化的意义,让更多的人以更便捷的方式欣赏到经典。同时,在新媒体时代,云上传播更容易到达更加广域的范围,让更多的人爱上敦煌,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舞蹈艺术。从观感上说,每一个人手里的小屏幕其实就是一个移动的剧场,这种方式会为未来线下剧场的演出带来更多的关注人群,促进高雅艺术的普及和大众传播。
敦煌文化的展现窗口
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教授、敦煌舞教研室主任史敏,是舞剧《丝路花雨》第三代“英娘”的扮演者,是从甘肃走出去的文艺工作者。她说,《丝路花雨》线上传播是一个窗口,可以更好地让全球观众了解甘肃文化艺术的高水准,以及敦煌文化蕴藏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史敏希望能够运用镜头语言和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对这部剧进行打磨提升,使之更适合线上传播。同时,也能让更多的团体和演员去表演这部舞剧,使敦煌舞能够真正在专业领域和社会上得到普及。
“敦煌在甘肃,甘肃也是敦煌舞的发源地。将敦煌舞蹈文化更进一步地传承与弘扬,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史敏表示,应该有这样一种高度、胸怀和远见,普及和弘扬敦煌舞蹈文化,把敦煌文化中更多的养分呈现给观众,发挥敦煌文化所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2年08月01日一次极具示范意义的创新
- 2022年08月01日以更加自信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
- 2022年08月01日穿越时空感受美之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