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新征程 兰州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十周年特别报道·对外开放】抢抓机遇谋发展 构建开放新格局

 2022/08/19/ 09:23 来源:兰州新区报 记者 霍鸿宇

【新征程 兰州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十周年特别报道·对外开放】

抢抓机遇谋发展 构建开放新格局

  甘肃最大的机遇在于“一带一路”。

  2022年8月,兰州新区迎来获批国家级新区十周年的重要时刻。十年来,兰州新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推动兰州中川国际机场航空口岸、兰州铁路口岸中川北站作业区、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三大开放平台“区港联动”发展,在“通道+物流+产业”上狠下功夫,进出口贸易额增长幅度逐年翻番,跨境物流快速发展,口岸经济日益发展壮大。进出口贸易额从2015年新区有外贸统计数据时的3984万元增加到2021年的82.4亿元,已成为全省外贸进出口额的主要贡献者,逐步成为甘肃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改革创新的新高地。

兰州新区中川北站铁路口岸。

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

  中欧、中亚、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货运班列常态化运营。本组图片均由 记者 丁凯 摄

  筑梦丝路

  对外开放平台日益完备

  2022年7月18日,一列装有41车哈萨克斯坦亚麻籽的国际货运班列抵达兰州新区中川北站。该班列自哈萨克斯坦库斯塔奈装箱发出,货重1100余吨,历时15天到达兰州新区中川北站,在兰州新区进口粮食指定监管场地进行清关查验后,在中川北站物流园园区内进行筛选仓储,后期将分拨至省内各个粮油加工企业。

  这是兰州新区商投集团着力推进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济贸易合作,进一步融入国际通道经济建设,加快产业融合,不断推动口岸经济持续向好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商投集团立足新区区位和交通优势,在建平台、促开放上做足文章,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铁路口岸与综合保税区相互支撑、协调发展,‘区港联动’成效显著,平台优势加速显现。”兰州新区商投集团总经理王坚民接受采访时说。

  走进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枢纽木业有限公司集成材智能加工项目现场机器轰鸣。这里的产品将发往大连等国内城市以及越南、泰国等国家。

  自2015年12月封关运营以来,兰州新区综保区已由单一的电子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成为粮油加工、木材加工、电子产品加工、保税仓储分拨、机械设备出口、农副产品出口和跨境电商、进口整车保税存储、委托加工等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经贸往来从东南亚逐步扩大辐射至中西亚、欧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21年,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实现贸易额77.2亿元,同比增长141%,加工贸易同比增长70%,实现跨境电商1210业务近28万单,同比增长3倍,综保区在全国绩效评估中排名提升8位,占全省外贸额比重提高至15.7%。

  如今,兰州新区全力打造的“陆上丝绸之路”四通八达,中欧、中亚、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货运班列常态化运营,已成为“兰州号”国际货运班列和“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通道的集散地和集结点。重点开展国际班列、特货汽车、集装箱物流、大宗整车、有色金属、化工材料和跨境电商六大特色业务。2017年获批国家第二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2019年成功获批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2020年成功获批西北首个上期所铝期货交割库。

  同时,“空中丝绸之路”畅达世界各地,已开通240余条国内国际城市运输航线和16条国际货运航线,持续拓展腹舱载货业务,成功获批“兰州-拉合尔”“兰州-加德满都”第五航权,持续深化与南亚、东盟各国经贸往来,基本形成了“东盟?兰州?南亚”的航空货运网络体系。依托兰州中川国际机场及航空口岸,积极对接国内外重点航空物流公司,建成国际监管库、国际快件中心,运营航空公司39家。

  “两条腿”走路

  发力双循环抢占大市场

  2022年4月,兰石重装公司继一季度承接巴基斯坦国家炼油厂汽油项目21台压力容器、8台反应器和乌兹别克斯坦Boysun Gas气体处理厂项目33台换热器设备制造任务后,兰石集团国际公司再次拿到泰国客户24台抽油机制造订单。

  近年来,兰石集团积极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紧盯沿线国家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及装备制造市场需求,通过产业布局、科技研发,加快推动兰石能源装备“走出去”,与沿线国家企业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兰石集团国际公司先后参与了恒逸文莱PMB石油化工项目、伊朗阿巴丹炼油厂项目、俄罗斯阿穆尔天然气处理厂等项目的合同签订和执行,同时积极为客户提供了完整的能源装备解决方案和优质服务。

  兰州新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鼓励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支持企业利用各类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开展业务,进一步扩大对外合作交流。

  2022年7月12日,随着12列“高漠牌”低平板列车从甘肃建投兰州新区产业园发往千里之外的蒙古国,兰州新区企业甘肃建投重工科技有限公司和蒙古国签订的62列出口销售订单完成首批交付。这也是“新区造”低平板列车首次走出国门。

  如今,“新区造”钻机、化工产品、中成药、电子产品、“甘味”“陇味”等200余种优质产品畅销美国、欧洲、中西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商投集团、佛慈制药、箱天下等企业在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等地设立6个海外仓;广通新能源成功收购塞尔维亚伊卡布斯联合股份公司-巴士及特殊车辆工厂,首批自主研发制造的首台欧盟标准纯电动城市公交车正式下线。

  兰州新区商文旅局有关负责人说:“通过加强区域交流合作,用足用好进博会、药博会、农博会、兰洽会等大型节会,以产招商、以链引资、以业聚才,外资利用能力水平加速提升,累计吸引益海嘉里、利洁时、东瑞制药等外商投资企业23家,利用外资约20.6亿元。”

  创新跨越

  跨境贸易营商环境越来越好

  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兰州新区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中将建设国家“向西开放重要战略平台”融入新发展格局,通过复制推广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方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进口粮食保税加工全流程创新监管模式,有效提高通关效率、节省通关费用、降低运输成本和企业运营成本,彻底解决了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内粮食加工企业原料进口不畅的问题。

  据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为解决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内粮食加工企业原料进口问题,充分借助霍尔果斯口岸和阿拉山口口岸优势,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管委会本着扶持产业做大做强,以打造优良营商环境为出发点,主动对接乌鲁木齐海关和口岸一线海关,就粮食进口事宜进行积极沟通洽谈,并达成共识,成功拓展粮食进口业务。

  在兰州海关和乌鲁木齐海关的大力支持与积极推动下,两个直属海关签订了粮食转关协议,创新“区区流转”通关模式,通过跨区流转,成功打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粮食贸易大通道,借助中亚回程班列,帮助企业解决从哈萨克斯坦进口粮食问题。

  由于粮食加工企业通关货物存在进出频繁、报关量大、时效性强等特点,传统的“一车一报”“一票一报”无法满足企业快速通关需求,为此,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管委会主动作为,与属地海关共同探讨将“分送集报”业务模式复制推广到粮食进口通关环节,经多次测试,“分送集报”通关模式成功复制。

  “以一批次进口粮食(10000吨)为例,‘一车一票’需要300余票,实行‘分送集报’后,企业不用每进区一车报一次关,可以根据企业实际进行汇总申报,实现‘多车一报’,可节省报关费用、人工费用、滞车费用等5万余元。既帮助企业迅速报关、提高通关效率,又节约运营成本。”这位负责人说。

  在此基础上,叠加“选择性征收关税”“预约通关”“通关无纸化”等制度,企业通关时间、成本大幅缩减。“在制度创新前,综保区内粮油加工企业因货源、通关等问题,年进口加工量仅为0.3万吨/年,制度创新后,企业生产能力实现了倍数增长,年进口加工量达到10万吨以上。”这位负责人说,监管模式的改变,给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受到了企业的广泛好评。

  兰州新区进口粮食保税加工全流程创新监管模式的落地,是推进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是“政府推动、市场主导、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结果,是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与霍尔果斯口岸、阿拉山口口岸和钦州港自贸区管委会及乌鲁木齐海关、钦州港海关加强产业合作、物流监管合作、风险防控合作的结果,也是依托兰州新区空铁海公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按照“通道+物流+产业”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海铁公+信息化”有机衔接的结果,有效促进了甘肃省进境粮食加工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除此之外,为打造更加优越的对外贸易营商环境,兰州新区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尤其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持续构建完善的政策环境。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

  兰州新区将紧盯“极、地、台、区”战略定位,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全方位拓展外贸经济“新廊道”,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口岸互联互通,加快与兰州国际陆港融合发展,提升“中吉乌”公铁联运班列运营水平,加大中欧、中亚及陆海新通道、中老经济走廊多向国际货运班列常态化发运。持续拓展兰州至东南亚、中亚等地国际货运包机业务,推动“空中丝路”强基扩面。构建联通东南亚、南亚物流大通道,推动“海上丝路”串珠成链。提升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贸易规模,打造“购、销、运、培、服”五位一体跨境电商产业园,推动“网上丝路”创新突破,全面推动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加速迈上新台阶。(记者 霍鸿宇)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