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新征程 兰州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十周年特别报道·国企力量】汇聚磅礴力量 成就十年芳华

 2022/08/19/ 09:32 来源:兰州新区报 记者 霍鸿宇

【新征程 兰州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十周年特别报道·国企力量】

汇聚磅礴力量 成就十年芳华

  十年来,兰州新区国有企业围绕国家级新区建设,坚持改革引领、机制创新、产业赋能、开放合作,走出了一条具有新区特色的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新路子;

  十年来,兰州新区国有企业发挥主力军、顶梁柱、压舱石作用,在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对外开放、疫情防控等多领域、全方位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十年来,兰州新区国有企业深度参与新区建设,汇聚起“人一我十,人十我百”的磅礴力量,见证了兰州新区从起步建设到功能完备,由满目苍凉到道路纵横、高楼林立、绿树成荫、景色宜人的“蝶变”历程,成就了西北首个国家级新区的十年芳华。

笔直宽阔的纬一路黄河大道。

蒸蒸日上的化工园区专精特新产业园。

生机勃勃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

高楼林立的彩虹城小区。本组图片均由 记者 霍鸿宇 摄

  城市建设的“排头兵”

  笔直宽阔的纬一路上,一辆辆汽车穿梭往来,中间隔离带上绿树掩映、鲜花盛放。

  这条双向14车道的通衢大道不仅是兰州新区成立以来建成的第一条道路,也是兰州新区城市建设的起点。然而,这些四通八达的城市大动脉,都和新区国有企业的建设者们息息相关。

  2011年兰州新区筹建时,昔日的秦王川是一片荒滩。基础设施、商业环境等几乎是一片空白,更别提国有企业发展。

  2011年3月,为承担新区城市建设等核心任务,作为新区建设排头兵的兰州新区城市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现兰州新区城投集团)应运而生,成为兰州新区首家国有企业。自此以后,城投集团伴随兰州新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与这座现代化新城发展同频共振、共生共荣。

  由城投集团承建的纬一路建设工程,是兰州新区建设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标志着兰州新区建设全面启动。这一先导性工程的顺利实施,对于搭建新区路网骨架支撑,带动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改善投资发展环境,扩大招商引资成果,提升新区面貌形象,都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2012年12月,在城投集团的不懈努力下,纬一路建成投入使用。

  随后数年,纬一路、水秦快速路、经七主路、经一路等道路工程相继竣工通车,拉近了兰州市区与新区的距离,迅速提升了兰州新区形象,为聚集人气商气创造了良好环境。

  有了坚实的起步,此后的兰州新区有序进入了基础设施建设高峰期。

  从第一条道路纬一路、第一座办公楼孵化大厦、第一个安置小区彩虹城,到第一个人工湖栖霞湖、第一个商业小区瑞岭翠苑……以城投集团为代表的新区国有企业持续耕耘,为新区搭建起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四梁八柱,践行了新区国有企业的初心使命,彰显了“服务城市、经营城市、管理城市”的国企担当。

  截至目前,新区国有企业已建成城乡道路616.86公里,敷设市政、供水、采暖等管网3410.54公里,建成调蓄湖、水库7个、1300万立方米,整理高标准农田7万亩,城市公厕、照明、环卫等基础配套日益完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显著提升。兰州新区职教园区、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展览馆、甘肃省体育馆、G109改扩建项目等一大批重点工程的陆续建成投用,代建基础教育学校20所、中高职院校6所,建成市场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3.97万套,同时推进社区、体育、文化等公共服务阵地建设,城市宜居度大幅提升。

  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兰州新区深入贯彻国资国企改革部署要求,紧扣国家赋予的战略使命,坚持改革引领、产业赋能、创新驱动,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围绕优环境、兴实体,打出了一套整合资源要素、优化营商环境、承接产业转移、培育新兴产业的国企发展“组合拳”,带动新区经济发展动能快速释放。

  特别是2017年以来,兰州新区大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将原国有控股、参股的61户企业整合重组为市政投资、城市发展、金融投资、现代农业、商贸物流、科技文旅6家集团公司,陆续新组建石化产业、水务管理、能源科技、临空经济4家公司,主要承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主导产业培育等核心功能,围绕绿色化工、数据信息、设施农业等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发挥国企投资牵引、筑巢引凤、优化生态功能,真正做实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国有企业集团公司成为支撑兰州新区高质量发展的“顶梁柱”和“生力军”。

  2018年,兰州新区围绕国家赋予的重要的产业基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战略使命,积极承接东中部化工产业转移,谋划布局150平方公里千亿级绿色化工产业园。

  兰州新区石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石化集团)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起步爬坡”的难险重阶段,承担起国有企业“攻坚队”任务,快速推进水、电、路、汽、污水处理、储运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任务。“我们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实现了半年保障园区项目落地需求,同时高标准规划建设600栋专精特新厂房。”石化集团总经理姜锦自豪地说。

  不仅如此,石化集团率先示范谋项目、育产业,提前储备化工专业技术人才,在产业形成规模、招商引资渐入佳境、市场前景明朗时,与80多家民营企业通过股权、资本、技术、人才等多元合作方式,引导一大批民营企业发展化工产业。为着力构建绿色化工产业集群,新区石化集团加快推进千亿级绿色化工产业园建设,目前已吸引落地产业项目160个、总投资240亿元,上市企业8家,落地产品400余种,莱安、康鹏等30余个项目不足半年建成投产,全球首套千吨级“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建成运营,绿色化工资源集聚效应凸显。

  抢抓“数字经济”新风口,新区科文旅集团分三期建设运营兰州新区大数据产业园。园区规划面积近60万平方米,可容纳机架约27万台,是集数据储存运算、分析应用、云计算、容灾备份业务等为一体的高标准大型绿色大数据产业园区,项目一、二期已建成,可提供机架16000余个,已成为全省重要的政务数据汇集节点和规模最大的大数据中心。

  新区农投集团主要以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为主业,先后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田园综合体、农业博览园等项目,重点打造精品花卉、特色果蔬、种养循环等重点产业。目前已建成智能温室9座60万平方米,带动新区农业企业发展设施农业大棚2000余座,引进切花玫瑰、蝴蝶兰等高端花卉品种百余种,可实现年产鲜切花卉1亿枝、盆花120万盆,并出口至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现有番茄、草莓、水培蔬菜等果蔬新品种100余种。

  深化改革的“急先锋”

  “十年来的国企改革,特别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深入实施,使新区的国资监管体制更加成熟,国有企业活力竞相迸发、动力更加充沛。”新区财政局(国资局)负责人深有感触。

  据介绍,兰州新区坚持党的建设与公司治理有机统一,监管国有企业全面完成“党建入章”,集团公司层面及重要子企业100%制定了党委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各级监管企业党组织全部制定了“第一议题”相关制度,切实发挥企业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真正做到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

  全面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围绕“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实行全员聘用和绩效考核,分类分层推进经理层成员市场化契约制管理,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围绕“员工能进能出”,大力推行市场化用工制度,各级监管企业管理人员竞争上岗人数占比达到38.58%、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人数占比达到5.31%、公开招聘人数占比达到100%。围绕“收入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创新国企考核分配机制,推行分类监管考核、差异绩效分配,实行负责人薪酬与企业功能定位、绩效工资总额与企业经营业绩“双挂钩”, 企业发展活力和职工创业动力实现“双提升”。

  截至2021年底,新区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2115亿元,比2012年底92亿元增长23倍,年均增长42%;2012-2021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230亿元,年均增长73%;累计投资建设项目750余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1700亿元,占新区总投资额近50%;累计实现利润总额41亿元,年均增长16%;累计上交税费40亿元,年均增长34%。

  十年成就令人鼓舞,十年成就来之不易。

  “这十年,新区国有企业从无到有的发展,不仅仅是国有经济快速发展,规模大幅提升的实力体现,更代表了新区白纸绘蓝图、荒原起新城的历史变迁。”最早来新区城投公司并扎根新区10年的一位职工说。

  勇毅担责的“突击队”

  十年来,兰州新区国有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以实际行动践行国企担当,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

  在疫情防控中,他们逆流而上,以“逆行者”的姿态全力以赴投入疫情防控各条战线,为新区疫情防控贡献国企力量。新区监管国有企业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着力从人才储备和带农增收两方面用力,切实履行国企社会责任。

  如今,国有企业职工总量从2012年不到百人壮大到目前的近万人,通过校园招聘、社会遴选、高端管理人才猎聘等方式,大力实施人才引培,各企业在人员总量、人才结构、学历层次、专业能力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提高,缓解了“专技人员不足,人员素质较低”的问题,极大优化了企业人才队伍结构,为长远发展储备了优质人才资源。

  十年春秋,风华正茂;十载耕耘,硕果累累。站在下一个十年发展的历史起点,兰州新区国资国企将继续发挥国企支撑引领带动作用,以实际行动助推新区在推动构建“一核三带”新发展格局、实施“四强”行动上先发力、带好头,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兰州新区谱写新的十年发展篇章贡献力量。(记者 霍鸿宇)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