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民生

平凉市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产业发展篇:“网红村”创新产业振兴路

 2022/08/22/ 08:47 来源:平凉日报 记者 赵晓燕

  平凉市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产业发展篇

“网红村”创新产业振兴路

  平凉日报记者 赵晓燕

  从贫困村变身“网红村”,从沟边土坯房搬进美丽新村,从靠脚出行到家家有了小轿车,从无人问津到引来八方游客;旧院子变身新民宿,老房子守住了乡愁……历经十年的跨度,木家坡村不断刷新着颜值。

  初秋,走进崇信县柏树镇木家坡村,微风吹拂着连片的苹果园、桃园,古朴自然的土墙老屋掩映在绿树中,一望无际的农田里,此起彼伏的蝉鸣声仿佛在诉说这片土地的变化。

  “十年前,不要说发展产业了,村里连个像样的路都没有,外面人很少进来,村里人都守着几亩地种粮过日子。”说起村子这几年的变化,木家坡村村民谢粉琴感触颇深,“现在我们村可是旅游‘网红村’,人气旺得很。”

  谢粉琴因为丈夫身体不好,家里缺乏劳力,过去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的。现在村子成了游客打卡地,她在木马乐园附近开了家小超市,逢节假日生意好的时候一天可以挣2000多元,平时每天也有二三百元的收入。

  一个只有143户人家的小村子,如何从十年前年人均纯收入不到3000元的贫困村变身如今的“网红村”?

  第一招,“摸家底、挖资源,用发展产业来打造木家坡。”柏树镇党委书记刘志宏一语中的,不管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发展产业都是原动力,木家坡村产业的核心就是文化。

  木家坡村历史上旧名为“暖泉”,地处崇信、泾川、崆峒三县(区)交界,是公刘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也是非遗文化百年弦子腔的传承地。

  摸清这个家底,木家坡村深挖文化精髓,大力发展文旅康养产业,以“忆乡愁、品乡愁、住乡愁”为主题,盘活村子里的废弃老宅子,能改造的改造为民宿、农家乐,不宜改造的拆除修建了占地62亩囊括了全省第一八卦迷宫、全国第三高木马的木马乐园,打造了集观光旅游、民俗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旅游村庄。注册申报了“木马暖泉”品牌,研发出木马暖泉酒、T恤、腕带等系列文创产品,基本实现吃、住、行、游、购、娱一体推进,做出了新时代乡村壮大产业、扶持创业、带动就业、延伸产业链条的生动实践。

  “发展乡村旅游的主体是农民。”刘志宏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老房子,保留乡村的“原汁原味”,让生活在木家坡村的农民能留得住,有归属感,才能赋予乡村长久的生命力,才能让游客在此真正体会到慢时光里的乡愁。

  “以赛谋村、以赛兴村”是提升木家坡村知名度的又一招。

  2021年春天,在西安马拉松开赛期间,木家坡村同期举办了“木家坡半程马拉松”赛事,来自市内外的500多名选手参加活动,接待游客3000多人,网络观看直播人数达11.3万人次,特色摊位小吃日营业额达8.5万元,木家坡村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而且还凝练出木家坡村马拉松精神,即“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忠诚担当、甘于奉献”的乡村振兴“木马精神”。

  在“木马精神”的鼓舞下,木家坡村跑赢统筹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马拉松”的劲儿更足了。通过发展产业,2021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万元。

  如今,围绕旅游产业,木家坡村确定了“一心(苹果综合服务展示中心)、四区(户外旅游度假区、木家坡花园社区、苹果产业示范区、生态养殖区)、五园(柏树暖泉康养园、苹果产业园、健康蔬菜园、农耕体验园、亲子娱乐园)”的发展思路。目前,已建成矮化苹果采摘园500亩、有机桃园300亩、油菜花观光园200亩;形成了春季赏花、夏季纳凉、秋季采摘的旅游模式。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盘活村上资源,打造研学基地,建立种子博物馆、乡村振兴讲堂,引进宫灯制作就业工厂,让乡亲们在家门口轻松富起来。同时,进一步延链补链强链,做大苹果产业,延伸生产果醋饮料等下游产品。”刘志宏告诉记者,目前苹果综合服务展示中心已经建成,正在做室内装修,招商引进的苹果果袋、包装发泡网和纸箱生产线已经投入生产,智能选果线分拣线正在安装设备,9月下旬就可以投用。

  木家坡村的新变化,折射出我市依托乡村元素,结合时代变化、社会需求,不断创新的乡村产业振兴路越走越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累计落实到户产业扶持资金30多亿元,引导贫困户全方位、全环节参与到产业链条当中,70%的贫困群众依靠产业实现稳定脱贫。2021年全市13.15万户脱贫户依靠发展产业实现持续稳定增收,产业在乡村振兴中迸发出强大活力。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