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好接力棒 砥砺再前行
——我市打赢脱贫攻坚战接续乡村振兴回眸
环县环何公路虎洞半个城翻山公路。 特约摄影 张永鑫
宁县焦村镇街上村易地搬迁点俯瞰。 特约摄影 王启宁
陇东报记者 刘萍凝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标准,紧扣“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全员参与,迎难而上,大力开展“绣花式”扶贫,8个县(区)全部脱贫摘帽,57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14.99万户61.0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建档立卡的26.58%降为零,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10年,是庆阳历史上贫困群众收入增加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也是贫困乡村建设投入最多、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市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耿文科如是说。
当前,我市正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抓好收入不稳定已脱贫人口、收入略高于贫困户边缘人口监测,全力落实好产业、就业、综合保障等帮扶措施,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61.0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全市8个县(区)、570个贫困村、14.99万户61.0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2020年12月18日,省政府新闻办举办“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庆阳专场新闻发布会,宣布庆阳市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庆阳市7个县均属于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西峰区属于“插花型”贫困片区,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其中,环县、镇原是全省深度贫困县,环县贫困发生率39.28%,全省最高;镇原县贫困人口17.23万,规模居全省第三。
2017年,西峰、正宁2县(区)脱贫摘帽;2019年,合水、华池、宁县、庆城、环县5县脱贫摘帽。镇原县是全市最后一个脱贫县,2020年,镇原县顺利脱贫摘帽,17.23万人稳定脱贫,退出贫困村120个,贫困发生率下降为零。至此,庆阳市8县(区)全部脱贫摘帽,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
全市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建档立卡初期的2367元提高到2020年的8901元,增长近2.8倍,年均增长21%。贫困群众生产生活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贫困村通硬化路、通客车、通光纤宽带,贫困人口住房和饮水安全全覆盖,自来水入户率达到76%,农户饮水安全普及率达到100%;
新建改造农电线路1.59万公里,治理供电瓶颈自然村3756个,9107个自然村动力电实现了全覆盖;
初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引培各类农业企业331家,建办专业合作社7825个,培育家庭农场540个,带贫近15万户,分红1.43亿元,69.7%的贫困群众依靠产业脱贫;
全市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无一人失学辍学,贫困学生“有学上”“都上学”“上好学”得到切实保障,义务教育巩固率由2013年的84.5%提高到99.5%;
所有贫困村建起了村卫生室,符合参保条件的贫困人口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实现全覆盖,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
西峰区显胜乡蒲河川区的毛寺村,曾经是全区15个深度贫困村之一。过去,鲜少有人知道这里有黑老锅峡谷、土箭群、暖泉山、草帽沟等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由于交通闭塞、基础设施条件落后,村民们只能守着这些美景过穷日子。
在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毛寺村破除发展瓶颈,积极争取项目、整合资源,全面改善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实施农电网改造,实现了自来水、安全电100%入户,动力电、硬化路全部到组。为加快乡村旅游开发和群众脱贫致富步伐,西峰区先后争取投资8000多万元,建成毛巴环川公路和显毛公路。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便捷的交通条件,让毛寺村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示范村。
下好“产业棋” 打好“组合拳”
我市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是全市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结果,由此积累的重要经验,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探索了新的路径。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我市按照“南牛北羊、塬果川菜、草畜平衡、农牧循环”的发展思路和“四区四带”总体布局,实施“一县一业”“一县一品”品牌战略,培育形成了以中盛肉羊、圣农肉鸡、正大生猪、海升苹果、天欣堂中药材等为代表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产业振兴助推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我市完成了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历史性任务,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8年,我市“331+”产业扶贫模式荣列“改革开放40年地方改革创新40案例”,有效探索出了“四类分类法”——将贫困户划分为有劳力且有技术的贫困户、有剩余劳动力可输转的贫困户、有一定劳动力可打零工的贫困户、无劳力的贫困户四种类型,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落实帮扶措施,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
环县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曾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属于我市脱贫攻坚中难啃的“硬骨头”。然而,环县的脱贫攻坚步伐却十分稳健,因地制宜发展羊产业,不仅让环县脱了贫,更使环县成为全市产业发展的领跑者。
环县从引进龙头企业率先发力,出台优惠政策,引入中盛农牧公司等龙头企业,建起百万只肉羊屠宰加工厂、18万吨乳制品加工厂,向合作社及农户供应良种肉羊、奶羊,实行保护价收购,统一加工销售,培育本土羊业企业、技术服务公司、草业公司深度参与羊产业发展,实现各领域都有龙头企业带动。
2021年,环县已吸引3个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环县兴业,建办精深加工厂2处、万只以上规模肉羊良种繁育场3处,全县养羊农户达到4.8万户,“环县羊羔肉”列入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国家队运动员备战保障产品”。
在庆阳,可以与“羊”媲美的当属“果”,我市引培苹果龙头企业40多家,“庆阳苹果”品牌价值已接近20亿元,苹果产业已成为当地从业人员最多、覆盖面最广、带动效益最好的产业。宁县立足资源优势,进行“一核三带一基地”的布局,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聚焦薄弱环节 接续乡村振兴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我市继续聚焦脱贫人口“两不愁三保障”薄弱环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识别的6406户2.4万边缘易致贫人口和脱贫不稳定人口实施分类帮扶,指导帮扶责任人完善落实“一户一策”帮扶计划,全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任务落实。
在发展壮大帮扶产业上,以“远抓苹果近抓羊、南部苹果北部羊”的发展思路和产业布局,重点统筹肉羊产业和苹果产业。
针对一、二类脱贫户,采取产业提升的方式,积极落实产业奖补、龙头企业带动等措施,使其种植养殖产业规模达到市县测算确定的产业脱贫标准。为巩固脱贫成果,对所有已脱贫村、脱贫户,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
实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培育、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业设施装备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十大行动”,全面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021年以来,全市累计安排帮扶资金6300.4万元,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5862条,户均落实帮扶措施3.5条。其中,对1984户有劳力且有技术的监测对象,引导龙头企业加强产业带动,扶持其发展养殖、种植、加工等特色产业;对1082户有剩余劳动力且可输转的监测对象,加强就业技能培训服务,采取“点对点”输转,实现就业增收;对1492户有一定劳动力可打零工的监测对象,提供公益性岗位,全部纳入产业合作体系中,实现“产业增收+就业增收”;对1304户无劳动力的监测对象,落实兜底政策,引导其入股合作社,实现综合保障,确保收入持续稳定。
坚持将乡村建设作为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工作,对照乡村建设3方面23项指标要求,全力落实好15个省、市级示范乡镇和55个省市级示范村建设任务。合水县吉岘乡黄寨子村充分借助天津市红桥区协作帮扶资金,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在产业培育、公共服务、环境治理方面发力,不断刷新美丽村庄“颜值”,成为合水县最美示范村、东西部协作乡村振兴示范村。
2021年,全市脱贫人口收入达到10417元,较上年增长19.7%。2022年上半年,全市脱贫人口收入稳定增长,增长率预计在10%左右。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2年08月22日铸就脱贫攻坚历史伟业 赓续乡村振兴时代辉煌
- 2022年08月22日平凉市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产业发展篇:“网红村”创新产业振兴路
- 2022年08月21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2022年08月18日【我们这十年·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静宁:电商“金钥匙”开启“致富门”